南浦大橋安全通車23年 日均車次超設計能力3倍
2014-7-30 12:02:00 來源:中國公路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據報道,連日來,高溫炙烤著申城,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南浦大橋養護檢測主管安冬明和他的伙伴們一邊擦著汗,一邊配合儀器檢查著大橋各個關鍵部位,絲毫不敢馬虎。混凝土保護層、大位移伸縮縫、大橋沉降及拉索索力,一個個在外人看來非常陌生的名詞,在檢測小組每個人心里都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因為這些部位如同人身上的脊柱、肋骨、皮膚,一旦損壞,將影響通行安全。
通車23年幾乎沒有紕漏
1991年11月19日,南浦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圓了“一橋飛架浦江”的夢想。
當時的南浦大橋建設創了多項國內之最。423米的過江跨度,為全國之最;疊合梁結構開了我國建橋史上的先河;主橋橋面最粗的一根鋼索直徑146毫米,重21噸,為全國第一;主橋橋面的一個鋼框架重80噸,也為全國之最。
南浦大橋通車至今已有23年,其間幾乎沒有出過任何紕漏。負責養護的南浦大橋分公司經理陸敏強告訴記者,當初的設計能力是每天通行3到4萬車次,如今日平均車次達到12萬左右,這樣的超負荷運載,必須保養更勤更細,特別對關鍵部位,“越是高溫嚴寒等極端天氣,就要更加當心,因為熱脹冷縮,會導致混凝土結構強度、大位移伸縮縫等出現變化,不及時發現并處置,會給安全運行留下隱患。”
自主研發高清檢測設備
盡管天氣預報是34、35度的高溫,但橋面上溫度已經達到40、50度。為了防止路面熱脹引起行車不適感,維護人員每天不間斷地在路面灑水,運用物理方法降溫。
而安冬明和他的伙伴們則頂著烈日,用一個類似攝像機一樣的設備觀測著斜拉橋塔柱的外觀。安東明說,近年來,國內大型橋梁的坍塌、垮塌事故多發,帶來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在這些事故中,有些是“天災”所為,但也有部分在于對橋梁結構缺乏動態的、可追蹤的、全過程的監管力度。
安東明表示,斜拉橋塔柱對于大橋來說,就像人的脊柱,在大橋中穩定運行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通過對外觀缺陷觀測,可以判斷塔柱內部各種狀態,為及時處置應對提供科學依據。但南浦大橋的塔柱有100多米高,采用吊籃登高檢查,存在著危險性大、周期長、費用高等問題。雖然國外已有專門檢測高層建筑狀態的設備,但國外公司明確表示,只賣檢測服務,不賣設備,而且服務價格高得驚人。
“不賣,我們就自己開發。”安東明說,在購買意向受挫后,經過幾個月攻關,分公司自主開發了一套高清攝像檢測系統。該系統通過一臺電腦和高清攝像機,可以將主塔表面以一定重合率分解為各個小塊進行拍照,之后將拍攝好的照片利用軟件進行處理,拼接成一個整體的塔面,然后在拼合的照片上進行病缺陷檢查,觀測面積覆蓋90%以上。“這樣的拍攝一般要持續一星期左右,后期拼接則需要兩三個月。”安東明邊擦汗邊說。
一顆石子也會影響安全
對于大橋養護來說,除了斜拉橋塔柱外,其它任務還有很多,如混凝土結構強度、保護層厚度、裂縫寬度檢測,年度沉降及拉索索力測量,主塔0#索擺動位置測量、大位移伸縮縫測量等項目,每一個項目都可以說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大橋安全運行。
陸敏強告訴記者,在日常養護中,就是一顆石子也不能放過。原來,考慮到熱脹冷縮,鋪設的混凝土路面都留有一定寬度收縮縫,但一旦有石子等硬物嵌入,高溫天路面因為無法伸展而拱起,影響行車安全,因此每天的巡視成為必然。而大橋兩端的大位移伸縮縫,也是高溫天養護重點。原來看似堅如磐石的南浦大橋不是靜止不動的,可以隨著天氣等原因出現大位移,這樣的設計更利于整個大橋的平衡。為了大位移,設計時就預留了伸縮縫,一旦伸縮縫因為高溫原因受損,無法移動,就將影響大橋整個結構。“只要做細各項檢測、勤養護,負重的南浦大橋完全可以成為百年大橋,屹立在黃浦江上。”他樂觀地表示。
南浦大橋竣工通車于1991年12月1日,總長8346米,主橋長846米,跨徑423米,通航凈高46米,橋下可通行5.5萬噸巨輪。它是目前世界上第四大雙塔雙索面斜拉橋,呈“H”形的主橋塔高150米,上有鄧小平同志親筆書寫的“南浦大橋”四個大字。主橋設有6條機動車道,橋面總寬為30.35米,兩側各設2米寬的人行道,游人可乘坐電梯到達主橋,一覽浦江兩岸無限風光。南浦大橋是黃浦江上第一座在上海市區的大橋,宛如一條巨龍橫臥浦江之上,使上海人圓了“一橋飛架浦江”的夢想。( 來源: 中國公路網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