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首進負利率時代 中國市場面臨新挑戰
2014-6-9 10:47:0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歐元區日前決定采取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刺激經濟復蘇。6月5日,歐洲央行宣布,下調歐元區主導再融資利率10個基點至0.15%,下調隔夜存款利率10個基點至負0.1%,同時下調隔夜貸款利率35個基點至0.4%,利息決議從6月11日起生效。分析人士指出,歐洲央行此舉對中國而言有可能對人民幣匯率和外匯占款帶來潛在影響,貿易領域利弊互抵,金融市場挑戰加大,具體情況還要看該政策的執行效果。
首進負利率時代
歐洲央行公布利率決議前,市場已普遍預計該行可能首度將存款利率降至負值區域。不出所料,歐洲央行將主要再融資利率由0.25%下調10個基點至0.15%,幅度小于市場預期。調低隔夜存款利率至負值意味著歐元區商業銀行在歐洲央行存放的資金將支付“罰金”。
歐洲央行當日還決定推出進一步增強流動性的貨幣政策措施,包括實行一系列有效期約4年的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預計將共向市場注入4000億歐元流動性;同時,歐洲央行表示將加緊籌備資產支持證券市場購買計劃,在此框架內歐洲央行將能購買私營部門證券化資產。
負利率決議發布后,歐元對美元快速下跌,最低下探至1.3559,創近4個月低點,美元指數上探80.77,刷新4個月新高。
對于最新決議,有關專家稱,歐洲央行沒有真正發布量化寬松舉措,但朝著相關動作更近一步;歐洲央行可能會出臺更多刺激舉措。
避免引發通縮風險
歐元區利率前所未有地進入負數階段,緣于持續的低通脹和有可能引發的通縮風險。受消費和投資需求不振影響,歐元區物價持續走低。統計顯示,歐元區通脹率低于1%已經連續7個月,且通脹率還在走低。
歐洲央行管委諾沃特尼表示,對于歐洲央行而言,最大的威脅是由于通縮引發的經濟滯脹。
“歐洲經濟復蘇比美國弱很多,整體上不理想,財政手段刺激經濟已沒有辦法,只好用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引導大家花錢,創造需求,恢復經濟增長。”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孫華妤對本報記者說,負利率意味著讓銀行不要把錢存進央行,而是去消費、去投資。
歐洲央行的一番苦心能否達到目的?孫華妤認為會有一定效果。她說,歐債危機后,歐洲經濟處于去杠桿過程中,這導致整個社會信貸不足,內需不足,失業率較高,總需求拉動不了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確實需要出臺刺激政策提振總需求,而負利率就是一個極端刺激措施,可以鼓勵投資和消費信貸,還會導致歐元貶值,提振出口,帶動整個歐元區經濟復蘇,是用急藥治急癥。
也有部分經濟學家警告,負利率可能會導致不可預測和意想不到的后果。
“放松信貸的做法的確與去杠桿的長期目標有抵觸,緊貨幣政策是通過結構調整將僵尸企業逐出市場,而放松貨幣會讓僵尸企業喘口氣,繼續茍延殘喘。”孫華妤指出。
中國市場面臨新挑戰
歐洲央行的貨幣新舉措對中國影響幾何?業內人士認為,從貿易角度來看,歐洲央行的決定對中國來說是有利有弊。從積極方面來說,如果寬松政策奏效,歐洲經濟提速,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必然增加。但是,如果歐元匯率因此大幅貶值,則意味著人民幣相對升值,不利于中國出口。
“負利率也可能導致歐元區一部分資金流出,進入利率較高的中國。如果中國央行不做沖銷,銀行間利率下滑,則可緩解目前中國市場上資金緊張的局面。”孫華妤說。
專家認為,從目前來看,歐洲央行放水對中國的影響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輕微的。但是,歐元區“開閘放水”,可能會導致全球流動性再度充盈,新興市場資本進出壓力加大。此外,如果歐元區政策引發各國競相干預匯率,導致新一輪匯率博弈,則可能引發更為復雜的后果。這樣的話,在金融領域,中國將面臨更為復雜的挑戰。
招商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分析,對中國而言,意味著外部環境或許會出現兩點變化:一是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將有所減輕;二是外匯占款將有所收縮。若出現這種局面,則將加大中國央行放松貨幣政策的壓力,零敲碎打式的寬松政策效果將出現打折,全面降準取代定向寬松的概率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