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快遞投訴同比猛增3670%
2014-5-7 10:35:00 來源:深圳晚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深圳市消委會發布我市2014年第一季度消費者投訴情況。統計顯示,我市第一季度受理投訴18620宗,比去年第一季度的4725宗增長近3倍,其中家用電子電器類、互聯網服務類和電信服務類在消費者投訴總量中排名前三,快遞類投訴更是激增37倍。
投訴熱點1
家用電子電器類投訴量“奪冠”
今年第一季度,我市消費投訴總量龐大,其中家用電子電器類、互聯網服務類和電信服務類分別以6485宗、3221宗和1387宗的投訴量位居前三名。其中,家用電子電器類遭遇最多“吐槽”,投訴同比增幅達543.55%。主要是產品質量問題,經營商在網購宣傳方面也存在誤導傾向。
汽車消費、服裝鞋帽、珠寶首飾、金融服務、快遞物流等成為新的投訴增長點。汽車類投訴量增長快,質量、營銷和售后服務等投訴問題突出。如汽車質量問題在汽車類消費投訴804宗中占42%,主要集中在發動機、制動系統、輪胎、燃油系統、車身外觀及內飾等方面。消費者頻遇加價提車、經銷商欺騙性價格銷售汽車等現象。
消委會支招:
消費者在購買電子產品時,選擇技術成熟、廠家服務網點可靠的品牌產品;要了解使用常識,避免廠商以消費者使用不當推脫責任。遇到節日促銷時,別輕信促銷人員的口頭承諾,保管好宣傳資料等有形憑證。汽車消費問題,建議消費者要善于利用“新消法”維權。
投訴熱點2
山寨“華強北”成欺詐“掩護傘”
在網購中虛假宣傳,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已成不良商家的慣用手法。第一季度電子商務類共有5233宗投訴,占市場監管系統投訴總量的22.19%,同比增長301.3%,65%以上的消費者投訴經營者存在涉嫌欺詐行為。有不法商家打著“華強北”的旗號在網上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而一些快遞公司對經營者故意隱瞞真實地址的行為置若罔聞,導致大量消費者在投訴時無法提供經營者的實際地址,導致難以找到被訴方。
據統計,有過半商家地址為“華強北”的投訴均為假冒地址,詐騙者本人和實施詐騙地點均在外地,使用的也是外地號碼。其中假借“華發北路1號”售賣小米手機尤為典型,2013年10月至今已有247宗投訴涉及以該地址涉嫌欺詐售賣假冒小米手機,經查為假冒地址。此外,假冒知名品牌網站的釣魚網站、非法廣告鏈接也層出不窮。一些釣魚網站、非法廣告鏈接的外觀和知名品牌網站極其相似,網站域名也難辨真假,其利用釣魚軟件和木馬程序對消費者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消委會支招:
消費者要選擇正規網站網購,仔細核對網站地址,不建議通過搜索引擎搜索網站域名,不要隨意點擊網站和網帖的鏈接,更不要直接點擊對方發來的付款鏈接。
網購時,要安裝正規的殺毒軟件或瀏覽器,開啟其網購保鏢及網購賠付的服務,以此識別釣魚網站,阻止木馬病毒攻擊,防止支付頁面被隨意篡改。消費者可以從信譽度、成交記錄、評價詳情等方面選擇信譽度較高的賣家,選擇安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付款,注意保存商品描述、聊天記錄、付款記錄、收貨憑證,以利于維權。如消費權益受侵害,建議消費者首先利用交易平臺的投訴機制協商處理,別錯過有效的維權時效。
投訴熱點3
通訊類產品手機投訴量最多
據統計,今年第一季度,通訊類產品投訴高達4616宗,比去年同期的580宗增長696%,占投訴總量24.79%。其中,手機類投訴量躍居各單項首位,有4456宗。涉及網購手機的投訴2618宗,七成以上投訴是經營者涉嫌欺詐和虛假宣傳。
消費者在實體經營者購買通訊產品的投訴中,主要對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產生不滿。通訊產品通話不清晰、無法正常開關機、黑屏等質量問題備受“吐槽”。智能類通訊產品軟件相互沖突、機體易損、暗藏扣費軟件、手機流量使用等問題也是投訴的熱點,三大通信運營商推出的定制手機質量問題依舊普遍且未有明顯改善。
還有一些銷售商在售后服務中人為設置障礙,曲解相關規定。最突出是產品出現故障,都要求消費者去維修點檢測鑒定出具檢測證明后才提供三包服務,而檢測報告常常以消費者自己使用不當等借口將責任推給消費者,鑒定部門對目前部分手機質量問題的責任認定也存在盲區,調解難度大。而新消法規定,經營者提供的耐用商品,消費者自接受商品起6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這就要求經營者必須依法承擔商品問題的鑒定、舉證,而不可以一味將責任推給消費者。
消委會支招:
購買通訊類產品時應看清產品的品牌,不要通過搜索引擎搜索賣家。謹慎購買價格與實體店相差太遠的品牌通訊類產品,且盡量采用第三方支付的方式付款,接收快遞時注意查驗產品的主配件是否完整。要索要正規票據,如實填寫三包憑證,三包期內出現問題,切不可擅自拆機,必須到購買店或售后服務中心送修,注明故障狀態并開具維修記錄單。
投訴熱點4
不規范快遞企業成網購詐騙幫兇
在網購賣家詐騙經營中,一些不規范的快遞企業也成了“幫兇”。今年以來,市消委會共受理快遞類投訴754宗,比去年同期的20宗增長了3670%。主要反映在網絡購物出現糾紛無商家地址、快件派送延誤、物品損毀丟失索賠難、快遞人員服務態度不好等方面。
為了逃避責任,網購賣家在快遞員上門收貨時,故意在快遞單據上隱瞞實際地址。而有的快遞企業明知地址不詳或與實際不符卻視而不見,導致消費者無法提供賣家地址,為消費糾紛處理難埋下“后患”,此類投訴占到快遞企業投訴總量的40%左右。市消委會指出,有的快遞企業要求消費者先簽單后驗貨,懷疑其事先知道此類包裹很可能存在問題。
部分快遞企業送貨不及時,也導致誤時索賠難,加劇消費者不滿,郵寄物品損壞、丟失等現象普遍存在,投訴數量占到了快遞類投訴總數的20%以上。包裹投遞不及時、郵遞流程無從監控、包裹被人冒名簽收時有發生,占投訴總量的15%,快遞霸王條款仍舊普遍存在,快遞企業制定了貨物遺失或損壞只按郵資賠償的條款,用以免除違約責任,出現貨物丟失、損壞,消費者很難獲得滿意的賠償額度。
消委會支招:
消費者選擇信譽好、規模大的快遞公司,仔細閱讀托運單后的條款內容,認清責任,郵寄貴重物品、易碎物品時一定要保價,在快遞員收件時,應該當面檢查物品,證明完好后再包裝郵寄。收貨時遇到外包裝破損、網購經營者地址不詳等情況,要先驗貨再當面簽收,注意保留好快遞服務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