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標準化亟須強化
2014-5-13 10:3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我國物流行業尤其是冷鏈物流行業標準的制定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冷鏈物流企業在實踐中所使用的還多是企業標準和行業推薦標準,幾乎沒有或很少有國家行業標準和國家強制標準。所以,要想打造全程化冷鏈,亟須在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上不斷發力。問題突出。
在食品安全被如此高度重視的今天,雖然目前尚未發生因為冷鏈斷鏈原因直接造成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但并不是沒問題,而是出現的一些問題不像農藥殘留、無照生產乃至蘇丹紅、孔雀綠等事件那樣令政府和民眾震驚而已。
目前冷鏈物流出現的問題是,本應在零下18攝氏度或零下12攝氏度溫度下儲運的食品,卻由于沒有標準可依更無行業監管,溫度被人為地變來變去。如有的公司和司機為了省點燃油,隨意降低冷庫和冷藏車內的溫度,或者時開時關,甚至有的干脆把溫度表安裝在冷風機出風口。在這種運輸條件下的食品,外表看似無大變化,還是硬邦邦的,可內容物的生化指標、營養指標,和產品包裝上寫的還會是一回事嗎?
事實上,上述情況并不是個案,綜觀整個冷鏈物流行業,類似情況普遍存在。由于整個行業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更缺少國家強制性標準,很多冷鏈物流企業都在省“油”降“溫”偷著樂,生產企業和貨主對于物流外包服務幾乎沒有可選擇的空間,加之缺乏對冷鏈的全程監管手段,所以也就只能靠與之合作的物流企業有點良心以自慰了。原因何在?
那么,制約我國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的瓶頸到底在哪里呢?
筆者認為,如果要“打蛇”的話,這個“七寸”就是十二個字:標準多頭制定,企業無所適從。而且由于這些標準多為地方和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因此只能是推薦性標準,實際約束力幾乎為零,在現實指導中作用甚微。
簡單來說,如果是用通行的國家標準規范約束企業,不僅能讓合作雙方對接順暢,而且能及時處理運營中出現的問題,遇到糾紛打官司都容易處理。但現實中,冷鏈物流行業卻難以找到這樣的通用標準。
從表象上看,國內冷鏈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如火如荼,而正是這些名目繁多甚至前后矛盾的標準,讓企業看上去一頭霧水,無所適從。一家物流企業的工作人員向筆者抱怨:看著國內的冷鏈物流標準頭都大,肉食、水產品、蔬菜各有各的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眾多,讓人理不清頭緒。
因此,廣大冷鏈物流企業和貨主企業都希望早日結束冷鏈物流行業這種無標準可依、有標準難依的尷尬局面,讓那些不守規矩的同行們,面對生產廠家或者貨主手中不容違反的“國標”望而卻步,以后規規矩矩地做人做事做買賣。如何強化?
實現上述愿景的前提是,盡快出臺統一的國家行業標準,與此同時,對已經出臺的國家行業標準進行大范圍地清理,以避免同類標準的交叉和相抵,并在此基礎上盡快將之提升為強制性國家標準。
如此,對于那些達標的冷鏈物流企業是一張爭取更多客戶的護身符和通行證;對于生產廠家或者貨主來說,也能夠清晰分辨和選擇規范的物流合作方,從而義正言辭地將違反標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拒之門外。
同時,針對冷鏈物流行業標準嚴重缺失的現狀,我國應盡快制定與國際標準相銜接的冷鏈物流標準,實現從生產到使用的全程監控體系,并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嚴密監測冷藏食品在冷鏈各環節中的運行狀況;其次,我們也應看到,由于冷鏈物流的特殊性,其規范化進程必然是個長期的過程,使其標準化將會格外艱難,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因此,要實現冷鏈物流的全面標準化,相關部門和企業都要有足夠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