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國家與國際金融機構改革
2014-4-21 9:52:00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將成為今年全球經濟治理的一大亮點。各國行長對美國國會阻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非常失望”,要求美國落實改革方案的“時間表”,表示如果屆時美國仍未承擔應負的責任,不排除繞開美國尋求“替代性改革方案”的可能性。
4月17日,有消息稱,金磚五國已就成立外匯儲備池和金磚國家發展銀行取得重大進展,所有籌備工作或趕在金磚國家7月峰會前完成。
“金磚五國”成立外匯儲備池和金磚國家發展銀行,旨在替代現有的以歐美為主的IMF和世界銀行的部分功能,借以擺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秩序。但是金磚五國在這一議題上一直存在分歧,現在取得重大進展的背景有三:一是美聯儲退出QE會導致一些國家的本幣急劇貶值或資金流出;二是由于美國國會的阻撓,IMF份額改革陷入僵局;三是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的資金需求較大。
IMF改革受阻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改革國際金融治理結構就一直是新興經濟體尤其是金磚國家的一大訴求。雖然在2008-2010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發達國家認識到必須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否則無法讓新興經濟體參與解決國際金融危機。但2011年以后,隨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發達國家改革國際金融治理結構的意愿逐漸消退,甚至一些國家開始“阻撓”改革。
4月10-11日,G20財長央行行長會議和金磚國家的財長央行行長會議顯示,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將成為今年全球經濟治理的一大亮點。各國行長對美國國會阻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非常失望”,此次會議給出了要求美國落實改革方案的“時間表”,表示如果屆時美國仍未承擔應負的責任,不排除繞開美國尋求“替代性改革方案”的可能性。
關于世界銀行的改革,央行行長會議對金墉行長領導下的世界銀行改革進展表示歡迎,認為國際開發協會第17次增資目標成功實現,世界銀行通過優化資產負債表增強其貸款能力,進一步增強了世界銀行服務客戶的能力。關于未來的改革,世界銀行可充分利用在資金動員、融資工具創新、項目開發、全球號召力等方面的優勢,引導資本更多流向基礎設施投資和生產性領域,為促進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發揮更大作用。
世界銀行也可與區域開發銀行加強合作,共同探索改善投資環境、吸引私人部門資金的有效方法,加強旗下各機構的協調配合,提高機構和業務效率,促進發展經驗共享,支持南南合作和區域合作,更好地向客戶提供以實證為基礎的發展解決方案。
金磚兩手準備
金磚國家對發達國家在金融治理改革上的搖擺不定有所防備。作為改革的推動者,金磚國家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改革新戰略,以雙向資金合作為基礎,系統發揮作為股東國、借款國、捐款國、發展經驗來源國和新型發展伙伴多重角色的作用,對國際金融機構進行了“包容式增量改革”:繼續加強對國際金融機構的政策引導和機構治理參與,做好新型管理者;繼續保持貸款合作相對穩定,利用國際資源服務國內改革與發展;適當擴大捐款規模,增強對國際金融機構的影響力;通過發展理念雙向交流,實現以知識交流推動貿易、投資和技術等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國際金融機構資源和平臺“借船出海”,建設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與此同時,也加緊建設新型國際金融機構,創新貸款工具和融資條件,實現國際金融機構的多元化,以更好地滿足廣大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融資需求。
具體到操作層面,一方面,金磚國家繼續加強與傳統國際金融機構合作,推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改革與完善。最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金磚國家聯合向IMF注資,其中中國430億美元,俄羅斯、印度、巴西各100億美元,南非20億美元。2013年中國又積極參與了世行國際開發協會第17期增資,大幅增加了對世行的捐款,達到了3億美元,體現了對低收入國家和世行的支持,對世行成功完成此次增資起到了引領作用,贏得了國際社會和世行內部的廣泛贊譽。
另一方面,金磚國家也加緊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金融機構,籌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并將外匯儲備庫提上議事日程。2012年3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在印度德里舉行的第四次峰會上表示,“我們探討了建立一個新的開發銀行的可能性,以為金磚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籌集資金,并作為對現有多邊和區域金融機構促進全球增長和發展的補充。我們指示財長們審查該倡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2013年3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在南非德班峰會上指出,“由于長期融資和外國直接投資不足,尤其是資本市場投資不足,發展中國家面臨基礎設施建設的挑戰。這限制了全球總需求。金磚國家合作推動更有效利用全球金融資源,可以為解決上述問題做出積極貢獻。根據財長們的報告,我們滿意地看到建立一個新的開發銀行是可能和可行的。我們同意建立該銀行,銀行的初始資本應該是實質性和充足的,以便有效開展基礎設施融資”。
2014年7月,即將于巴西召開的第六次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極有可能宣布正式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外匯儲備庫。
籌建兩大機構
隨著金磚國家這種新的改革戰略逐步實施,國際上關于金磚銀行和外匯儲備庫要取代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聲音不斷高漲。在這樣的形勢下,客觀理性地看待金磚國家的戰略意圖及其籌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外匯儲備庫的真實目的,格外重要。
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動員資金彌補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不足,以對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現有多邊開發銀行起到“補充”作用。根據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到2020年以前,非洲中低收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大約是每年930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也提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是每年8000億美元。
巴西國家開發銀行的行長盧西亞諾·庫蒂尼奧指出,巴西在2013年投資300億雷亞爾于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比上年增長了22.5%,但相對于實際需求來說,仍然有相當不足。對南非而言,根據南共同體的計劃,到2017年,南部非洲基礎設施融資的缺口是200億蘭特,而其中只有35億蘭特可以通過公私伙伴關系的方式籌得資金。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二十四國集團(G24)指出,發展中國家每年的基礎設施資金缺口是1.5萬億美元,而投資的資金只有8000億美元左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全球和區域多邊開發銀行的融資能力受到明顯的政治因素的限制。以印度為例,印度一直依賴世界銀行的貸款來支持本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但由于世界銀行總資本金數額不愿擴大,導致印度從世界銀行可獲得的資金越來越少。因此,從資金需求上,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或者南南銀行非!坝斜匾。
從外匯儲備庫來看,2012年6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在墨西哥G20峰會期間舉行非正式會晤,首次提出要財長和央行行長們探索設立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應急儲備安排”)的可能性。2013年3月27日,金磚國家領導人德班峰會明確,“建立一個‘自我管理’的應急儲備安排具有積極預防效果,將幫助金磚國家應對短期流動性壓力,提供相互支持,并進一步加強金融穩定。2013年9月5日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的G20峰會期間,金磚國家領導人明確外匯儲備庫初始規模1000億美元中各成員國的出資比例,其中,中國出資410億美元,為最大的股東,巴西、俄羅斯、印度各出資180億美元,南非出資50億美元。
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屬于“自我管理”的性質,即由金磚各國的央行分別劃出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建立共同的儲備基金,再由該儲備基金簽署協議委托各成員國在非危機時期分別管理各自的出資,在危機發生時集中用于短期資金救助。因此,金磚國家不必實際出資,本質上類似于“多邊貨幣互換協議”。發生金融危機時,危機國按約定匯率用本幣購買外匯儲備庫的可用額度,約定時期結束時再贖回本幣。雖然外匯儲備庫初始規模并不大,但有利于遏制投機者的惡意炒作行為,平抑資本市場波動,防范金融風險,在現有的全球和區域金融安全網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道新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