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第一大國任重道遠
2014-3-5 10:05:00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秘書處初步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6萬億美元,占世界貨物貿易比重的12%。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7.8%;進口額1.95萬億美元,增長7.3%。應當說,這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成果的集中顯現(35年間中國貨物貿易規模增長超百倍、占比超10倍);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降低關稅、下放外貿經營權、增加貿易便利化、提高透明度的成果;是中國產品競爭力提高的具體表現(目前中國220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
造福世界
中國貿易規模提高不僅造福國內產業和就業,而且對世界經濟也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我國已經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從南太島國到非洲大陸,從歐亞大陸東端到大西洋兩岸,全世界都在享受著質優價廉的中國制造商品。不斷發展的對外貿易讓中國發展惠及世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顯示,2013年世界經濟仍處于緩慢復蘇階段,新興經濟體更是面臨調整,而同期中國自發達國家(IMF劃分的工業化國家)進口增長9.3%。其中,在前十大進口來源國中,自美國進口增長14.2%,自韓國進口增長9.8%,自澳大利亞進口增長16.5%,自瑞士進口增長15倍,均超過中國進口平均增速。這對于正在處于經濟緩慢復蘇的上述國家來說無疑是福音。
任重道遠
從發展趨勢看,2014年,世界經濟有望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經濟復蘇總體步伐將加快,但新興經濟體將延續低速增長態勢。今年以來,新興經濟體伴隨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金融市場出現動蕩,新興經濟體將面對極為不平靜的一年。美元升值使新興經濟體國家貨幣貶值,導致進口產品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壓力上升。為抑制通脹和資金流向可能發生的改變,大多數新興經濟體不得不實施提高利率水平的緊縮政策。與此同時,全球投資者對于新興經濟體的悲觀情緒正不斷蔓延,認為新興經濟體面臨全面衰退風險。對于中國而言,新興經濟體占我國貨物貿易出口份額的24%、進口份額的27%,如何繼續保持既有增速和份額,中國貿易任重道遠。
外貿規模大,并不意味著外貿質量高。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制造業大國,但還存在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擁有自主品牌較少、營銷網絡不健全、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推出的“再工業化”戰略,以及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競爭的制高點等措施,對于我國產業升級造成更大壓力,對于我國國際貿易份額的穩定也是一個挑戰。
外貿規模大,并非必然帶來絕對的話語權。目前,我國積極參與多邊會議、多邊活動和多邊規則的制定,但在決定全球經貿規則、參與國際治理、發揮世界貿易大國影響力等方面的話語權還十分有限。另外,中國仍是“兩反一保”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是參與區域貿易談判較少的貿易大國。前者增加我國的貿易成本,后者則意味著未來我國會面臨被動接受其他區域貿易新規則的尷尬局面。
未雨綢繆
中國貿易躍升世界第一可喜可賀,但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于新的形勢和挑戰,要未雨綢繆。作為最大新興經濟體的中國,正處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轉型階段。中國經濟的調整和變化不僅對自身市場帶來影響,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其他新興經濟體也產生輻射和示范效應,因為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國家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較高。因此,中國應首先保持本國經濟基本面的穩定,保持外匯儲備的充裕,在經濟體制改革、市場不斷開放的同時,避免經濟硬著陸。有機構估計,中國經濟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就會導致南美經濟增速減少0.82個百分點,而亞洲和發達經濟體的增速將分別減少0.51和0.2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十分重要和必要。其次,進一步擴展出口市場多元化。目前,我國在出口市場多元化方面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在外部市場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要減少我國出口受到的沖擊,進一步擴大多元化有助于分散風險,提高應對變化的能力。另外,在參與區域貿易談判方面,應當加快步伐,特別是與發達經濟體和周邊國家的區域貿易合作,對于我國貿易長期發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