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概念:打通交通脈絡
2014-3-29 10:38:0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區域經濟一體化,產業格局是關鍵,交通建設是依托,而資源配置則是核心。”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董焰表示,近期廣受市場關注的京津冀一體化,要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首先也是最容易做的,當是打通交通脈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交通部門了解到,近期,天津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主要負責人到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調研,謀求兩地加強聯系和合作,推動京津“雙城”交通一體化發展。
兩地交通運輸部門就建立定期溝通協調機制,構筑北京至天津港[-2.43% 資金 研報]北、中、南三大公路快速出海通道,推進兩地電子口岸互通互聯,承接首都機場溢出需求,推動京津城際鐵路天津機場引入線建設,實現兩地高鐵、地鐵、公交一卡通行,建設道路運輸跨區域數據庫等方面深入溝通,達成合作意向。
董焰表示,實際上,環渤海地區交通一體化的進程早前就已經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比如京津客專的開通使兩地的距離一下拉近,京滬高鐵、京廣高鐵的相繼運行,又將石家莊、保定等河北城市拉入了經濟圈。“兩條高鐵開通之后,一些位于河北的站點,所在地區的房價就漲了不少。”董焰稱,目前北京到沈陽的客專已經開建,張家口經北京的客專也開工在即,等這些線路建成運營之后,北京跟河北北部的聯系會更加緊密。
不過,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表示,交通脈絡的打通,只是為京津冀一體化提供了基礎設施方面的條件,真正能夠把一體化這件事搞活的,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如果醫院、教育機構、公司企業這些優質稀缺的資源依然集中在北京的核心城區,那即使北京和周邊地區的交通再方便,也沒有多少人會離開北京去到周邊地區工作和居住,如此,這些便捷的交通一體化就不一定能夠起到作用,反而出現上座率不高的現象。”趙堅表示,京津冀一體化必須多方面齊頭并進。
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數日前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明確表示,要把破除行政壁壘,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實現規劃同圖,在一張圖上共同規劃京津冀的發展,健全合作發展協調機制,共同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的結構,推進基礎設施、產業和市場一體化,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努力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贏發展。
京津冀一體化這把火也“燒”到了農業部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3月24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天津調研時稱,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重大戰略,農業協同發展是其中重要方面。韓長賦特意提到了都市型現代農業在京津冀一體化中大有可為。他建議天津各級農業部門要抓住機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發揮優勢,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重要的一點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其中農業資源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以前老北京的市民,吃的都是郊外農民進城來賣的新鮮蔬菜水果。而今,北京市民買的菜,大都是從全國各地運過來的,近則山東壽光,遠則海南三亞,城市郊區和周邊地帶,基本不提供了。”李國祥稱,這種遠距離給大城市輸送農產品[3.00% 資金 研報]的機制,有多種弊端:一是原產地收購價格很低,而到了終端售賣地之后價格奇高,種植者和消費者都吃了虧,差價全給了中間的運輸環節。二是,運輸鏈條太長,一旦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很難追溯責任。
李國祥表示,如果京津冀一體化真正能做到把一些資源遷離核心城市區,形成周邊一些居住帶、衛星城的話,這些地區的農產品市場需求會很大,而這些地區本身原就靠近農村地區。在周邊打造一些新型農業生產基地,就近為附近居住區提供農產品,既能省去昂貴的運輸成本,又能為當地農村和農民創造收入,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