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鐵礦石庫存再創新高 融資屬性或催生連環風險
2014-3-10 10:11:0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屢創高點的鐵礦石港口庫存,正在催生行業的連環風險。
行業網站的監測顯示,自2014年以來,國內港口鐵礦石庫存量持續增長,截至3月7日,該數字已達到1.0857億噸。
有分析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高企的進口鐵礦石港口庫存,與鐵礦石貿易融資密不可分。
機構分析稱,對于飽受資金壓力的鋼鐵行業而言,自去年7月1日開始放開進口礦資質后,以進口礦為載體進行套息操作逐漸興盛。不過,港口庫存大幅增長,表明進口鐵礦石的增量并沒有進入到鋼鐵生產領域。瑞銀證券在研報中指出,融資礦約占目前港口鐵礦石庫存的30%~40%。
當前,伴隨著港口庫存的持續增長,國際礦價卻持續走跌,國內參與鐵礦石貿易的主體,不得不面臨被套的尷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進入2014年以來,普氏62%鐵礦石指數,已從開年的134.5美元/噸,降至3月7日的112美元/噸。
值得注意的是,在鐵礦石貿易融資中,對上市不久的鐵礦石期貨,有部分鋼企及貿易商持觀望態度,在借用鐵礦石融資之際,并沒有進行對沖避險。對此,一位天津鋼貿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鐵礦石價格一旦出現大幅下挫,對鐵礦石貿易商而言,資金將縮水嚴重。
而在分析人士看來,資金縮水后,鋼貿企業就會出現償債困難,隨后銀行扣押抵押品并進行拍賣,而拍賣會造成鐵礦石價格的進一步下跌。
融資礦占比超三成
在當前鋼市粗鋼產量下滑、價格持續低迷下,進口鐵礦石的逆勢增長吸引了外界諸多關注。
根據“我的鋼鐵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7日,全國41個主要港口鐵礦石庫存總量為1.0857億噸,環比前一周增256萬噸。與此同時,當周(3月3日~3月7日)疏港情況未見好轉,鋼廠提貨速度繼續放緩,北方七港一周疏港量仍處在平均線950萬噸以下。
天津某鋼貿企業負責人李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化解產能過剩和治理大氣污染的雙重壓力下,企業開工率不高,導致鐵礦石需求明顯偏弱。
但是,主要依賴進口的鐵礦石原料供應,自進入2014年以來,卻持續增多。瑞銀證券指出,目前港口庫存攀升和當前融資礦占比升高有密切關系。
李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為解決資金緊張的困境,確實有不少企業或貿易商將鐵礦石用來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在 “我的鋼鐵網”3月7日的監測中,在增加38萬噸后,上周貿易礦達到3577萬噸,占港口庫存的32.94%。
而瑞銀證券在其研報稱,“目前融資礦約占港口庫存的30%~40%,但其進一步上升的空間有限。”
不過,在李剛看來,伴隨著鐵礦石港口庫存突破億噸并創新高的同時,其背后所隱藏的巨大貿易風險,也漸漸隨之浮出水面。
融資屬性加劇行業風險
西本新干線分析稱,自去年7月1日開始放開進口礦資質后,以進口礦為載體進行套息操作逐漸興盛。
瑞銀證券認為,融資礦的上升是銀行縮緊鋼鐵生產銷售各環節信貸的結果。“融資礦指鋼廠或貿易商通過銀行開出的信用證(通常為3~6個月),在支付15%~30%的保證金后,由銀行支付貨款,從而獲得了一定期限的短期融資。”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看來,通過這樣的操作,貿易商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獲得短期融資,而這種方式在行業內并不少見。
事實上,盡管銀行對鋼鐵行業的信貸有所收緊,但是對于國際貿易的授信額度卻比較開放,而且利率較低,這使得鐵礦石成為繼銅之后越來越受歡迎的融資品種。
西本新干線分析稱,通過境外公司購買進口礦,一般一個多月可以將進口礦銷售變現,將現金進行理財或其他短貸業務,獲得遠高于信用證貼現成本的收益。
不過,李剛及多位分析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背負著產能過剩包袱的鋼鐵行業加快結構調整,讓鐵礦石逐漸失去市場眷顧。
上述不愿具名人士表示,一旦國內的市場礦價跌破成本價,手中握有融資礦的企業及貿易商,將難逃被套牢的現實。
形勢更加嚴峻的是,未來一段時間,礦石的供應壓力仍很大。
西本新干線相關分析認為,礦石價格在2014年震蕩下行會是大概率事件,帶動鋼價運行中樞小步下移。
機構莫尼塔3月5日發布的報告顯示,貿易融資的盈利空間在0.8%左右,所以鐵礦石價格繼續下跌引發融資礦拋售套現的概率較高。
亞洲開發銀行風控專家對外表示,一旦鐵礦石價格波動,存貨價值存在下跌風險,且鐵礦石整個市場的貿易規模僅次于原油,對整個銀行的壞賬風險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