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開門紅能否持續?
2014-2-21 10:56:00 來源:東方財富網財經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周景彤 高玉偉 陶川
今年1月我國出口實現“開門紅”,同比增長10.6%,遠遠超出市場預期。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復蘇,外部需求增強是出口超預期的主要原因。但未來能否持續仍然面臨不確定性,原因在于出口波動性較大、外部環境存在變數,以及出口企業成本上升等。外貿出口總體向好,有利于帶動國內生產和投資,緩解產能過剩,帶動經濟增長。但同時可能導致外匯占款增大、人民幣升值、通脹增大等問題,需要密切關注和防范。
貿易超預期“開門紅”,對發達國家出口普遍向好
1、進出口增長較快,大幅超出市場預期。今年1月份,出口同比增長10.6%,大大高于0.2%的市場預期;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4.4個百分點,但比上年12月份加快6.3個百分點。進口同比增長10%,大大高于3.3%的市場預期;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9.6個百分點,但比上年12月份加快1.7個百分點。當期實現貿易順差31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億美元,比上年12月份增加62億美元。
2、一般貿易加速增長,加工貿易仍為順差主要來源。今年1月份,一般貿易出口同比增長21.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2個百分點,比上年12月份加快11.4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增長5.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3個百分點,比上年12月份加快4.8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實現順差60億美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加工貿易實現順差353.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5.8億美元,仍然是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
3、對發達國家出口普遍向好,對新興市場出口出現分化。今年1月份,我國對歐盟、日本出口增長快速,分別增長18.8%和16.1%,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別加快13.5個百分點和10.2個百分點,比上年12月份分別加快17.6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對美國出口增長10.7%,增速雖然比上年同期下降3.9個百分點,但比上年12月份加快6個百分點。我國對巴西、印度、俄羅斯和東盟出口增長快速,同比分別增長31.9%、26.4%、21.5%和18.4%,但對南非和中國香港出口出現負增長,同比分別減少1.6%和18.3%。
貿易“開門紅”背后的四大原因
1、發達經濟體的復蘇改善了我國的出口需求。根據我國1月份出口的國別數據,中國對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出口的同比增速分別為10.7%、18.8%和16.1%。歐盟和日本成為增長背后的主推動力,其中前者較上月大幅提升17.7個百分點;后者則結束了9個月以來的負增長,這主要源于去年四季度以來歐盟和日本制造業PMI的持續攀升。1月份美國制造業PMI受極寒天氣的影響有所下降,但同期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增速卻較上月上升6個百分點,表現仍然保持穩健。而從3個月的移動平均趨勢來看,當前中國對三大發達經濟體的出口一直保持著增長的趨勢。
2、大宗商品的價格下跌推動我國進口需求的上升。1月份國際大宗商品平均的價格有所下降,原油、農產品(行情 股吧 買賣點)、金屬材料(行情 專區)等資源類產品尤為明顯。得益于此,企業補庫存的積極性增強,導致1月份我國對于大宗原材料的進口顯著上升,其中鐵礦砂進口躍升至33%,單月進口量創歷史新高;而粗銅和鋼材等其他進口原材料的增幅也均在15%以上。與此同時,部分進口農產品的價格也大幅下跌,導致農產品鏈中的大豆、肥料等進口力度加大。
3、國內經濟調結構的步伐加快促使貿易水平穩步回升。在出口的類別上,一般貿易比重增加,加工貿易比重減少,說明中國出口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在提高。在市場主體上,1月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0279.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5個百分點;而民營企業進出口8120.7億元,增長8.1%,較去年同期提升0.3個百分點。同時,在地域分布上,雖然東部沿海城市依然占據著進出口較大比重,但中西部出口卻持續出現了較快的增長,表明中西部在充當國內產業轉移與升級的角色中,已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中西部的外貿潛力還將繼續釋放。
4、春節造成的統計擾動因素依然存在。雖然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春節長假在1月底對當月進出口數據的不利扭曲效應相對減小,但由于春節假期集中在2月份,貿易商有可能將部分原本應在2月進行的進出口提前至1月春節假期之前完成,使得部分訂單報關提前,從而導致1月出口數據表現較好。同時,在國內經濟增長勢頭放緩背景下,原材料進口增加同樣受到春節前提前進口的影響。因此未來仍需要將1月、2月的數據合并分析,才能對今年我國的貿易開局形勢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
高增長能否持續仍存在不確定性
盡管1月份出口實現超預期的快速增長,但未來能否持續仍然面臨不確定性,原因在于出口波動性較大、外部環境存在變數,以及出口企業成本上升等。
1、出口數據波動性較大。受季節性因素、外需不穩定、出口集中度較高以及訂單短期化等影響,我國外貿月度增長的波動較大,很難通過1個月的數據來判斷未來趨勢。特別是出口數據本身的波動性較大,因為影響出口的因素很多,既與外部需求、貿易環境、貨幣匯率等外部因素有關,也與生產成本、外貿政策等內部因素緊密聯系。
2、外部環境存在變數。發達經濟體復蘇形勢總體向好,1月份,歐盟制造業PMI指數連續第4個月回升,并已連續7個月位于50%的榮枯線以上;美國失業率為6.6%,創2008年10月以來最低值;日本內需依然保持強勁,制造業PMI刷新8年高位。與此同時,新興市場經濟金融形勢不穩,特別是烏克蘭、土耳其和泰國政治風險較高,阿根廷潛藏金融危機,經濟成長前景令人擔憂,不排除未來繼續動蕩的可能性,各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對我國出口也將產生不利影響。
3、出口企業成本上升。隨著勞動力返鄉就業、中西部就業的增加,出口企業節后招聘工人面臨很大困難,勞動力成本將進一步上升。同時,2013年10月份以來,我國每月的貿易順差均保持在250億美元以上,對人民幣升值造成持續性壓力。1月份,PMI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兩個月低于50%的榮枯線,且繼續出現回落。
總體而言,盡管1月份出口形勢喜人,但能否持續有很大不確定性,比如產生成本還在上升,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僅靠1個月的數據很難得出明確判斷。我們保持2014年全年外貿出口增長8%左右的預測值不變。
影響與建議
1、出口向好,促進經濟持續復蘇。第一,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增長將快于去年。如果剔除去年前4個月虛假貿易數據后,今年全年出口增速比去年會更高。出口加快將拉動工業生產和投資,緩解產能過剩,進而有利于國內經濟穩定復蘇。第二,投資和消費“兩駕馬車”是拉動去年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兩者合計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04.4%,而凈出口的貢獻率為-4.4%。假定今年消費保持穩定,投資受產能過剩、融資趨緊等影響穩中有降,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由負轉正,從而將是今年拉動經濟三大需求中表現最搶眼的。
2、政策效應顯現,產品和服務競爭力增強。1月份加工貿易增速放緩,比重下降,反應了受土地資源日益稀缺、人口紅利減小、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等的影響,我國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所具有的要素稟賦優勢正在衰減,貿易和經濟轉型升級顯得迫切而重要。與此同時,包括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等在內的一般貿易快速增長,既反映了全球經濟復蘇和需求趨于旺盛,也反映了隨著外貿轉型升級的加快,我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有了明顯提升。同時,國家調整出口產品和地區結構的政策效應正在不斷顯現。
3、人民幣升值壓力不降反升,貨幣政策或添變數。假設出口持續好轉,外貿順差將進一步增大,資本流入可能持續,外匯占款進一步增大,產生兩個影響,一個是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降反增,另一個是緩解國內流動性,從而使貨幣政策方向和力度可能發生變化。人民幣升值與美國QE退出背景下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大幅貶值將形成鮮明對比。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又會產生負面影響,流動性寬裕會對物價產生向上壓力,進一步降低了央行放松貨幣政策的空間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