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路在哪兒
2014-2-21 10:09: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看,中國有可能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在外貿規模上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可喜可賀的事。盡管這兩年對中國的外向型經濟有不少議論,甚至雜音,但是放眼世界,哪個國家不在努力擴大出口、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所以,對于有些聲音,需要冷靜看待,中肯的就聽,見識短的就不必介意了。從去年的數據看,讓人欣慰的不僅是貿易規模排名第一,在結構上也有明顯改善。如果繼續堅持提質增效,那么成為貿易強國也將是不遠的事。
■2013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5.8萬億元人民幣(折合4.16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6%。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意味著2013年我國外貿規模或首次超過美國,在全球排名由2012年的第二位躍升為第一大貿易國。
■近年外貿有這樣幾個特點:一,確立了貿易大國地位,優化了外貿結構;二,外貿依存度進一步回落,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也在提高;三,主要出口市場情況普遍好轉,貿易伙伴多元化趨勢明顯;四,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優化;五,資源能源產品和消費品進口有所增加;六,貿易方式結構繼續改善,自主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七,民營企業所占比重提升,主體結構趨于合理;八,區域貿易結構趨于協調。
■中國在確立貿易大國地位的同時,離貿易強國仍有一定差距,將面臨不少挑戰。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它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問題,而且涉及國民經濟整體實力和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通過多種途徑盡快實現貿易強國夢。
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5.8萬億元人民幣(折合4.16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6%。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意味著2013年我國外貿規模或首次超過美國,在全球排名由2012年的第二位躍升為第一大貿易國。
在確立貿易大國地位的同時,應該看到,我國離貿易強國仍有一定差距,將面臨不少挑戰,還要做出艱巨的努力。下一步外貿發展要更多地把精力從追求市場份額、出口規模和數量轉移到提升進出口的質量和效益上來,在不斷加快外貿發展的同時,著力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創造外貿新的比較和競爭優勢,加快提質增效步伐,盡快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
外貿結構優化大國地位確立
2013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繼續企穩向好,為外貿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再加上在調結構、促改革、加快外貿轉型升級等進出口政策的推進下,對外貿易增長呈現出低位企穩態勢。在進出口規模再上臺階的同時,我國對外貿易在發展質量和效益上有了明顯提升,特別是在貿易伙伴多元化、區域協調發展、外貿主體及商品結構、內生動力上,均取得了良好進展。
1.貿易大國地位在較短時間得到確立
據海關統計,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201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8671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6.6%,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出口總額20487億美元,增長209倍,年均增長17.0%,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總額18184億美元,增長166倍,年均增長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占世界的11.2%和9.8%。
2013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5.8萬億元人民幣(折合4.16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出口總額13.74萬億元,同比增長7.9%,進口總額為12.11萬億元,同比增長7.3%。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意味著2013年我國外貿規模可能首次超過美國,在全球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二位躍升為第一大貿易國。
2.外貿依存度進一步回落,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也在提高
數據顯示,2013年前3季度,我國外貿依存度為49.3%,較上年上半年進一步回落了0.9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對外需的依賴程度正在減弱,外貿自主發展的能力有所增強,經濟發展模式正在由外需拉動向內需驅動轉變。
與此同時,我國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也在提高。據統計,2013年我國出口價格總體下跌了0.7%,而同期進口價格總體下跌了1.8%,這意味著出口同樣多的產品,可以多換回1%的進口商品。
3.主要出口市場情況普遍好轉,貿易伙伴多元化趨勢明顯
美、歐、日是金融危機之前我國的主要傳統進出口市場,危機后由于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呈現分化,我國對美、歐、日等傳統市場進出口比重下滑,對新興經濟體貿易增長較快。2013年初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美國經濟增長出現起色,歐洲主權債務有所緩解,日本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下擺脫低迷局面,部分新興經濟體仍然保持相對較高增速。歐美日傳統市場份額下滑,東盟等新興市場成為新增長點。
2013年,歐盟、美國、東盟、中國香港和日本為我前五大貿易伙伴。其中,我對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額分別為5591億和5210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1%和7.5%;對日本的雙邊貿易額為3125.5億美元,下降5.1%;歐美日占我外貿的33.5%,同比下滑1.7個百分點。同期,我國對東盟、南非、中亞五國等新興市場國家雙邊貿易額分別為4436.1億、651.5億和502.8億美元,分別增長10.9%、8.6%和9.4%。此外,內地對中國香港的雙邊貿易額為4010億美元,增長17.5%。
4.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優化
從出口看,產品結構繼續優化,機電產品以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穩步增長,消費品、部分資源產品等進口增長較快。2013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3%,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7.3%,連續19年保持第一大類出口商品地位。隨著技術升級與創新能力增強,我國以機電產品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替代能力增強,部分產品出口附加值有所提升,高新技術機電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2013年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4618.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3%,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0.9%。
5.資源能源產品和消費品進口有所增加
近年來,為促進出口貿易平衡,國家大力實施擴大進口戰略,對資源能源產品、高端裝備制造產品、農業生產資料、消費品和公共服務類產品等降低進口關稅,鼓勵進口。2013年國際大宗產品價格處于震蕩回落走勢,有利于我國資源型產品進口,重要能源和資源性產品進口量穩定增長。其中進口鐵礦石8.2億噸,比上年增長10.2%;進口原油2.8億噸,增長4%;進口煤炭3.3億噸,增長13.4%。同時,機電產品與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同比分別增長7.3%和10.1%。從消費品進口方面看,2013年,我國進口消費品2322.9億美元,增長24.6%,其中進口汽車和汽車底盤119.4萬輛,比上年增長5.5%,汽車進口額增長2.7%。
6.貿易方式結構繼續改善,自主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2013年貿易方式結構繼續改善,我國產業鏈長、增值率較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2.2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3%,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2.8%,提升0.8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1.36萬億美元,增長1%,占32.6%,比重下降2.2個百分點。同期,我國特殊監管區域進出口貨物4957.8億美元,增長20.2%,占11.9%。一般貿易比重提升和加工貿易轉型加快,表明我國近年來在金融危機沖擊、國際環境倒逼、國內主動轉型、企業注重創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貿易結構呈現顯著優化,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配置中正在由前期加工裝備為主的低附加值環節向研發設計、創立品牌等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延伸,逐步實現從委托來料加工為主向自營進料加工為主運作方式的轉變,這有利于我國緩解成本上升帶來的出口壓力。
7.民營企業所占比重提升,主體結構趨于合理
近年來,我國逐步轉變了外資企業在對外貿易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市場主體表現日趨活躍,民營企業所占比重提升,對外資企業依賴減輕。2013年,民營企業進出口1.4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6%,快于同期我國外貿總體增速13個百分點,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33.3%,提升了3.6個百分點,對進出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以上。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9萬億美元,增長1.3%,占46.1%,下滑2.9個百分點。此外,國有企業進出口7480億美元,下降0.6%,占18%,下滑1.5個百分點。
8.區域貿易結構趨于協調
2013年東部地區進出口平穩增長,中西部地區出口活躍。廣東、江蘇等7省市對外貿易比重下降,中西部地區貿易活躍。2013年,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山東和福建等7個省市合計進出口值達3.3萬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79%,比上年回落了0.9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地區的重慶、河南、安徽、云南、陜西、甘肅、貴州等7個省市外貿增速都在15%以上,合計進出口占進口總額的5.7%,比上年提升了0.6個百分點。
貿易規模全球第一,提質增效更為重要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200多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是產品大國,但還不是質量強國。實現貿易強國夢,是我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打造經濟升級版的努力方向,而要加快打造貿易強國,努力提高外貿易增長質量,提升外貿企業效益,變得十分重要。
1.提質增效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之一
多年來,我國外貿發展更多的是靠“以量取勝”,而不是“以質取勝”,其中出口商品中能源資源、日用消費品等產品占絕大多數,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知名品牌缺乏。我國企業長期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出口貨物90%是貼牌商品,利潤率極低。因為檔次低,前些年我國出口7億件布鞋才能換一架空客飛機;沒有品牌,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大約賣10美元,我國企業只掙35美分;沒有專利和核心技術,2011年我國手機出口8.8億部,利潤只有1%。
世界質量專家指出,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質量是和平占有市場的有力武器。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在全球經濟仍不太景氣的大背景下,我國可以通過提高出口商品的穩定性、可靠性,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知名品牌的產品和企業,促進外貿增長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
2.打造經濟升級版需要加快外貿提質增效
產品質量升級是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有效方式。產品質量是通過品種品牌、可靠性耐用性、適應性符合性、檔次等級等,幫助企業實現效益,這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具體體現。比如,調整優化經濟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外貿出口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等,最終都是通過提升產品設計水平、性能、檔次等來實現。產品質量的提高,可以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宏觀層次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全社會經濟轉型;在微觀層次上提高企業的投入產出比,實現產品升級,推進產業升級。
我國一些產品產業,像鋼材、有色金屬、石油以及石油煉制品和化肥、農藥、有機原料、橡膠制品等化工行業的主要產品,其實物質量已與國際水平接軌,但更多的產品產業仍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很大,需要加大質量提升力度,全面推進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經濟是基礎,質量是基礎的基礎。通過質量提升,可以改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升級;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矛盾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化解轉型風險,處理累積矛盾,實現和諧發展。
3.提質增效是提高全球競爭力的必要途徑
質量和效益質量體現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單位時間內的生產數量、品種、規格是其生產能力的具體體現,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產品的可靠性、尖端性、實用性等,代表其國力、實力。正是因為產品質量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質量工作,把提升產品質量整體水平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和基本途徑,為經濟升級提供支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動力。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制定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全球經濟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一直進行調整,這期間全球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時期,國際分工和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大國關系和全球經濟治理也在調整,新的科技進步和產業轉移正在醞釀,環境及能源資源安全等問題更加突出。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在我國外貿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后,要逐步轉變一味追求高增長的觀念,接受和適應中國外貿適度增長的事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在激烈的全球貿易競爭中,努力提升外貿競爭力。
哪些因素影響外貿提質增效
影響未來外貿提質增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等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也受到國內勞動力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融資成本、環保成本增加等因素的約束,但從總體看,未來我國外貿發展條件總體向好的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出口形勢總體是樂觀的。在鞏固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傳統優勢外,高鐵、火電、裝備制造等高技術產業有望成為拉動出口的新增長點。
1.支撐外貿加快提質增效的正面因素
一是國內經濟進入提質增效階段,外貿發展的基礎依然穩固。2014年將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此外,加快自貿區的建設以及擴大內地延邊地區的開放改革戰略,也將進一步挖掘和培育我國經濟全方位開放的優勢,推動外貿進出口的增長。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仍處于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積極因素依然較多。加之近年來持續的轉方式、調結構努力正取得積極成效,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從企業來看,金融危機后積極推進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的產業和企業,具備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活力。
二是國際經濟的大環境趨于好轉,國際市場空間有望擴展。發達經濟體加快回暖,有望引領世界經濟逐步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這也將改善我國出口的外部環境。隨著美國經濟溫和復蘇,歐洲逐步走出衰退,日本經濟回升,外部需求環境或將不斷改善,全球貿易規模已經筑底。發達國家消費有望在保持剛需的基礎上擴張。發展中國家在積極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實現經濟自主增長,這些將產生持續的需求,意味著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外需空間有進一步擴展的客觀基礎。從趨勢看,我國進口總體價格水平仍將維持在相對低位,這有利于我國企業降低進口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同時也為企業把握進口節奏提供良好的有利時機。
三是我國開放型經濟改革進程加快,外貿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繼續改善。隨著我國在金融領域、貿易制度、貿易發展方向、貿易內容和貿易環境等方面改革的深入推進,更多的潛在需求將得到充分釋放。貿易便利化水平將顯著提高,貿易發展環境將持續優化,對提高貿易效率、增強貿易競爭力、擴大在全球貿易中的市場份額將起到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以中日韓自貿區為重點的自貿區建設步伐加快,區域貿易環境將持續改善。
2.影響未來外貿正常增長的約束因素
一是受勞動力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融資成本、環保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國內企業的外貿成本不斷上升,外貿增長空間受到擠壓。
二是2013年我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的下降、加工貿易進口的低迷,以及化解產能過剩的舉措,將對外貿進出口產生一定制約作用。
三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將繼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特別是著力解決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這對進口需求快速增長的勢頭將有所抑制。
四是我國知識、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產品處于劣勢,如光學、計量、醫療、精密儀器的比重較小,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與國際上的貿易強國還有明顯的差距。
五是近年來我國遭遇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仍在高位運行,未來面臨的貿易摩擦將從企業間單一產品的爭端擴大到對某一行業的沖擊,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光伏等新興產業蔓延,將對外貿提質增效帶來負面影響。
實現外貿提質增效的主要途徑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它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問題,而且涉及國民經濟整體實力和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通過多種途徑盡快實現貿易強國夢。
1.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帶動出口穩定增長
要全面推進上海自貿區建設,不斷探索和總結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和經驗。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天津、深圳等地不同規模自貿區試點,不斷探索改革新路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發展。同時在操作過程中,注重對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理,并在充分貫徹、實施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和實施細則的基礎上,考慮未來進一步放寬對外資管理和限制條件,縮減負面清單。
要充分發揮“走出去”對出口的帶動作用,拓展企業出口途徑,繞開各種貿易保護障礙,降低企業負擔。鼓勵企業以參股、控股、并購等形式參與境外投資,結合能源開發、資源整合、戰略投資等重大項目,以出口信貸、對外援助等手段,帶動中國機械設備、機電產品以及消費品出口。
2.加強政策引導,促進產業升級,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為了適應國際貿易的發展,早日實現我國貿易強國的轉變,必須要加強政策上的引導,制定合理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爭取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同時要對現有產業進行升級,加強出口商品的優化,大力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加快高技術產品的開發,對高新技術產業應重點扶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而實現轉變出口增長模式,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加強國際的競爭力。
3.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要加強服務市場的開發,加強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這是一個貿易強國的必備條件。為此,我國要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不斷對現有服務產業進行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力爭早日與國際市場接軌,加強服務出口,堅持走質量和品牌之路。
4.加強宏觀調控,規范出口秩序
貿易強國通過建立完善的體系和有效發揮商會的作用,規范本國的出口秩序。我們應借鑒貿易強國的經驗,充分利用商會開展國際市場調研工作,及時全面地掌握有關信息,在企業和政府之間架起一座能夠迅速傳遞信息的橋梁。同時,商會可以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管理好行業內的經營秩序,防止企業之間出現低價競銷的行為。同時還要加強自律,倡導公平競爭,處罰低價出口,反對內部的不正當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