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正在更換引擎加快調整
2014-2-20 11:03: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宏觀及戰略角度看,對經濟基本面及內外部經濟環境能否做出準確判斷,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前提。只可惜,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們對基本面的看法是模糊的,判斷是矛盾的。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正是基本面發生重大變化的反映。而經過5年的調整,這種基本面上的變化已透露出新的走向與特征。能否看出一盤新棋局已經擺在那里,盡快調整思路,做好應對,不僅關乎智慧,更關乎經濟發展的前途與命運。
——亞夫
年初以來,世界經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出現一些新的特征:世界經濟增長引擎換位,增速有所提升;全球非常規政策加快向常規政策轉變,結構調整加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趨緩,通脹預期趨穩;跨境資本流向出現反轉,美元匯率繼續上升;全球經濟秩序加速重構,發達經濟體仍處于主導地位。
總體上看,今年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盡管有所改善,但仍不容樂觀,甚至可能與國內結構性問題相交織,對經濟平穩運行構成嚴峻挑戰。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從歷史上看仍處于中低速水平,加之發達國家大力推進制造業回歸和新興經濟體需求增長乏力,出口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及化解國內過剩產能的貢獻將極為有限;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政策調整,尤其是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將加劇我國短期面臨的跨境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進而可能沖擊國內貨幣供給和金融市場穩定,加大影子銀行和地方融資平臺的償債融資壓力。
此外,作為全球結構調整壓力向新興市場轉移和發達國家加速重塑世界經濟新版圖的關鍵一年,我國對內推進經濟改革和對外參與全球治理及經濟規則構建方面的緊迫性也將更為突出。對此,要積極推動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加速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步伐釋放長期增長潛力和增強國際競爭實力,以調整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上的主動和國際競爭中的主動,從而保證國內經濟平穩運行和全球經濟格局位勢的有效提升。
傘鋒、趙碩剛、程偉力、王江昊、張曉蘭
今年年初以來,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許多新變化。一方面,美歐等發達國家經濟復蘇進程有所加快,導致世界經濟增速、資本流動規模和經濟政策調整等呈現出比預期更快的變化;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格局調整、國際經濟貿易規則重塑、以及世界經濟治理結構調整都明顯加快,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繼續得以強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則繼續處于不利的地位。世界經濟領域的這些變化,是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版圖加速重構的結果,是世界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的反映,預示著未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方向。
世界經濟更換引擎增速有所加快
1.世界經濟仍處于中低速增長期,新增長動力有所增強
雖然世界經濟已經走出了金融危機后的低谷,但仍處于后危機時代的轉型和調整期。世界經濟難以再現危機前較快增長的局面,中低速增長仍將是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征。據IMF最新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7%,增速比去年回升0.7個百分點。這一增速雖然將是2011年以來的最快增速,但仍明顯低于危機前大多數年份的水平。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也認為,未來5-10年世界經濟將緩慢增長,增速難以恢復到經濟危機前的水平。
與前兩年相比,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有所增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全球經濟在前些年經歷持續的“去杠桿化”后,消費和投資出現恢復性增長。目前,發達國家消費者信心已接近或創出危機以來的新高,企業投資意愿持續回升。新興經濟體消費和投資盡管有所波動,但總體上也較為穩定。
二是全球財政政策逐漸由緊縮轉為適度寬松,降低了對經濟增長的掣肘。據IMF測算,G7國家今年預算削減幅度將是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減支幅度預期僅為去年的一半。IMF、高盛、德意志銀行等預計,G7在放松財政緊縮的情況下今年經濟增速將達到2.2%,是2010年以來最快增速。
三是危機后始于發達經濟體的新一輪結構性調整,正在釋放出新的增長動力。3D打印、人工智能、分布式能源、頁巖氣水力壓裂技術等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對全球制造業和能源產業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供給沖擊和新需求擴大提升了經濟增長的空間。
四是全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有利于降低世界經濟運行成本,擴大全球產業分工的規模效益。據OECD測算,去年底WTO達成的“巴厘一攬子協議”[雨林木風1] 中,僅貿易便利化協議就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每年1萬億美元的收益并創造2100萬個就業崗位,幫助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出口分別增長10%和5%。
與前幾年相比,經濟結構調整和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所釋放出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無疑是本輪擴張最大的亮點。
2.發達經濟體增速進一步提升,新興經濟體增長乏力
在世界經濟增速有所加快的同時,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增長分化的格局將進一步拉大。自去年年初以來,發達經濟體自主復蘇的動力明顯增強。去年全年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增速明顯高于預期。今年1月份,綜合反映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前景的OECD先行指數已經升至2011年3月份以來的新高,預示著今年經濟增速有望進一步加快。這與世界主要機構的預測結果基本吻合。
美國繼續扮演著世界經濟領跑者的角色。其房地產市場在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背景下依然延續復蘇態勢,房屋銷量和售價不斷創出危機以來的新高;就業市場持續改善,失業率已降至危機以來的新低;科技創新和頁巖氣革命帶來的技術和能源成本優勢,推動美國經濟加速復蘇。
歐元區在經歷長期結構性調整之后,今年將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近一段時間以來,歐元區失業率停止惡化,經濟信心指數、制造業PMI等指標持續改善,不僅作為“火車頭”的德國經濟表現良好,西班牙、意大利等重債國經濟在去年四季度也出現增長跡象,從而有助于推動今年歐元區實現更為均衡的復蘇。歐元區以外的歐盟成員國中,英國經濟復蘇勢頭強勁,其表現要好于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
在超寬松貨幣政策和大規模財政刺激下,日本經濟將繼續溫和復蘇,但受災后重建支出下降和消費稅上調影響,今年經濟增速將較去年明顯放緩。
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新興經濟體的表現仍將差強人意。盡管在發達經濟體快速增長的帶動下,新興經濟體外需形勢有所改善,但受內部結構性問題的掣肘,加之美聯儲加快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帶來的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壓力,新興經濟體整體形勢仍不容樂觀。匯豐新興市場指數自去年四季度短暫回升后已再次降至51.6的低位,僅略高于50的榮枯分界線。1月份OECD先行指數中,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在內的四個發展中大國先行指數均處于長期平均水平之下。
全球非常規政策加快向常規政策轉變
1.美國退出量寬步伐加快,歐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收縮
年初以來,美國非常規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加快向常規政策轉變。在2013年底召開的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例會決定,從今年1月開始將每月購買債券的規模從850億美元削減至750億美元。這是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首次實施退出量化寬松(QE)刺激措施。1月29日的FOMC例會決定,從2月份開始將月度購買債券規模再度縮減100億。美聯儲還表示,如果未來數據符合聯儲對就業市場持續改善和通脹向長期目標靠攏的預期,FOMC將繼續小幅削減資產購買規模。
事實上,雖然美國物價仍處在較低水平,但今年1月份失業率已降至6.6%,接近聯儲此前設定的6.5%退出目標。按此情況看,只要物價水平不出現進一步下滑趨勢,聯儲將繼續縮減量寬規模。市場預計,3月份的FOMC會議將再次縮減月購債規模100億美元,并將在年底前(甚至不排除在年中的某個時點)完全結束購債。
在歐洲經濟全面復蘇的跡象明顯顯現的情況下,歐央行正在不斷收縮資產負債表規模,使其逐步回歸常態。在截至2013年12月27日的一周內,歐央行和17個成員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縮減21.32億歐元至2.285萬億歐元,全年累計縮減7328多億歐元。雖然英格蘭銀行2月6日宣布保持量化寬松政策規模不變,但經濟形勢明顯好轉為退出量寬甚至進入加息階段準備了相應的條件:英國失業率已降至7.1%(在2月12日出臺的通脹報告上,英格蘭銀行預計今年春季失業率就將降至7%的門檻目標之下),通脹率五年來首次回復到2%的控制目標內,經濟增速達到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明顯減少。
與上述三家央行不同,日本央行將是一個例外。為了確保經濟穩定復蘇,日本央行擬在年內另推行“一攬子刺激”經濟新舉措,繼續維持“定性和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不變。
2.美歐財政緊縮力度減弱,日本財政收入前景改善
據美國國會預算局預測,在今年9月底結束的2014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有望降至5140億美元,將比2009財年1.4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下降60%以上,降幅明顯超過預期。這也使得2014年美國減赤壓力明顯下降。而受《2011年預算控制法案》和《2012年納稅人稅收減免法案》影響,2013年美國財政赤字削減幅度為二戰以來最大,財政緊縮幅度相當于GDP的1.5%。預計2014年財政緊縮幅度相當于GDP的0.4%,這也意味著2014年自動減支和財政緊縮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將明顯減弱。
財政緊縮一直是困擾歐洲經濟復蘇的重要障礙,但這一局面在2014年會明顯改善。2012年歐元區17國政府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從2011年的4.2%降至3.7%,而到2013年上半年這一指標迅速下降至2.3%。財政赤字率整體上已控制在3%以內,財政減赤對經濟增長的牽制作用大大降低。
隨著日本經濟形勢好轉,日本稅收收入有望實現2007年度以來的最高水平。一方面,企業經營狀況改善,企業法人稅和所得稅方面的稅收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已經決定從2014年4月起將消費稅稅率從目前的5%提高至8%。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預計2014年度稅收將增加16%,超過50萬億日元。
3.新一輪技術革命初現端倪,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大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國均把新技術革命作為徹底擺脫危機、促進新一輪經濟擴張的引擎。在發達國家帶動下,新一輪技術革命已初現端倪,并推動新一輪經濟結構加快調整。
本輪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同歐美“再工業化”密切相關。歐美“再工業化”不是向傳統制造業的簡單回流,而是通過與新一輪技術革命相結合,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發展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如先進制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重塑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工業體系、重新主導世界經濟格局。
與發達國家相比,新興市場的結構調整盡管起步較晚,并且還受到國際貿易收縮和資本市場波動等方面的干擾,但已出現積極調整的跡象:一是控制財政赤字,主動向國際標準靠攏;二是通過去杠桿化,積極防范金融風險;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市場環境;四是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進口、積極引進外資、大力發展制造業;五是大力發展農業,通過增加農產品(000061,股吧)供給來降低長期困擾新興市場的通貨膨脹。
全球物價可控大宗商品價格趨穩
1.全球物價仍處于可控區間,發達國家資產價格將維持高位
近年來,發達國家的消費物價持續溫和。去年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僅為1.2%,歐元區消費物價指數從去年1月份的2%已降至今年1月份的0.7%,日本也擺脫了長期通縮,實現了正增長。預計今年內,美國、歐元區和英國的通脹率不僅難以達到2%的預期目標,而且還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通脹水平雖然較高,但各國對于通脹的容忍度不斷提升,相對于經濟增長放緩和貨幣急劇貶值,當前的通脹形勢并沒有嚴重到迫使相關的發展中國家將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首要目標的地步。
與此同時,在經濟形勢好轉、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等因素帶動下,發達國家資產價格不斷走高。2014年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股票市場有望在2013年的基礎上繼續走高。據瑞銀證券預測,2014年標普500的每股盈利增速將提高到7-8%,歐元區銀行業的盈利增速將提高到10%。如果考慮到日元貶值,2013-2014財年日本股市業績將上漲50%左右。
此外,美英等國的房地產市場將繼續回暖。美國20個大城市房價指數在快速上漲,新屋建筑許可創下了五年半以來的最高水平;超過70%的英國民眾認為房價將在2014年繼續上漲,為了抑制倫敦周邊房價的過快上升,英國政府甚至已經開始考慮征收資本利得稅;東京商辦房地產租金在連續6年下跌以后于2013年出現了反彈,2014年租金漲幅將達到7-8%。
2.大宗商品供大于求,價格將持續承壓
在美國開始縮減量化寬松規模、主要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的作用下,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的動力明顯不足:相對于近年來全球比較低迷的需求而言,前些年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大幅度投資已經使得基本金屬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基本金屬價格難以明顯回升;在世界經濟溫和復蘇、中東局勢進一步緩和以及美國能源革命致使其能源獨立傾向明顯增強的情況下,國際油價有望進一步回落;在全球主要糧食產區氣象條件較好及油價回落導致生物燃料用糧量下降的影響下,國際糧食價格有望在2013年的水平上進一步回落。此外,受世界經濟溫和復蘇、美元升值和發達國家金融形勢進一步鞏固的影響,黃金的保值和避險功能下降,未來價格仍有下降空間。
跨境資本流向反轉,美元匯率上升
1.跨境資本向發達國家回流加速,流動規模進一步增加
年初以來,受美聯儲削減量寬政策及主要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放緩拖累,新興市場資本遭遇沉重拋壓,大規模向美歐回流。
據美國新興市場基金研究公司(EPFR)數據,在截至2月5日的一周內,新興股票市場基金流出63.7億美元,債券基金流出19.8億美元。新興股票市場基金年初以來流出資金達186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152億美元的流出規模。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的處境相對較好,年初以來資金流出66億美元,而去年全年流出140億美元。而在截至2月12日之前一周,新興市場基金繼續凈流出。至此,新興市場基金已經連續16周出現了凈流出,累計資本流出366億美元。
從全年情況看,由于發達國家經濟前景改善,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投資回報上升,加之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今年國際資本將更多流入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將承受資本流入進一步放緩的壓力,部分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還可能面臨資本大規模流出的風險。國際金融協會(IIF)預測,今年新興經濟體的私人資本凈流入額將比去年減少330億美元至1.03萬億美元,連續第二年下降。若以占新興國家GDP的比例衡量,資本流入規模將降至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實際情況可能比這一預測結果更糟。
2.美元匯率一枝獨秀,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壓力突出
受美國經濟復蘇動力增強,美聯儲開始退出量化寬松進程影響,美元匯率在基本面趨好和資本回流預期升溫的推動下有望進一步走強,從而促使美元較之其他主要貨幣呈現更大的升值壓力。去年11月以來,除歐元、英鎊外,其他主要貨幣對美元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貶值,日元、澳元貶值幅度分別達到7%和6.3%。
在新興市場國家,由于內部結構性矛盾仍將較為突出,經濟增長的減速壓力和美聯儲退出量寬政策導致的資本外流壓力相互疊加,加大了本幣貶值壓力。去年12月下旬,印尼盾在美聯儲宣布縮減購債規模后一度創出四年多的新低,阿根廷、巴西貨幣也大幅貶值。
發達經濟體主導全球經濟秩序重構
1.全球化規則開始重構,貿易與投資格局孕育嬗變
當前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第六年,隨著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以新一輪產業革命和分工布局為基礎的新的世界經濟格局雛形已經顯現,全球化規則建設的重點也相應的由原有規則的修復轉向新規則的構建,尤其體現在世界貿易和投資規則的轉變上。
一方面,全球貨物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WTO多哈回合談判在經歷12年僵局后取得突破性進展,按照達成的“巴厘一攬子協定”規定,今年成員國將就貿易便利化協定文本進行法律審查并確保相關條款在7月31日前正式生效。據WTO測算,該協議的實施將使全球貿易成本下降10%至15%,世界經濟將因此增加4000億至1萬億美元的收益。
另一方面,美歐將加速推進其倡導的“21世紀的貿易自由化”進程。當前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601099,股吧)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各方已經在超過三分之二的領域達成一致性意見,美歐《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談判也已進行了三輪。按照談判規劃,兩項自貿區協定均將在年內完成。
由于TPP和TTIP較當前全球已經實施的自貿協定標準更高、涵蓋范圍更為廣泛,兩項協議達成后將成為未來全球貿易投資規則談判的新標桿。這不僅將沖擊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談判體制,再次令其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還將使區域集團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劇,引發世界經貿格局新一輪的調整。
2.全球經濟治理繼續艱難推進,發達經濟體仍處于主導地位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和經濟政策外溢效應日趨顯著,國際社會通過IMF等國際組織和G20等國際對話平臺進行的國際政策協調與合作仍將是各國對外政策的重要方面。
首先,由于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對全球經濟有著顯著外溢影響,各國今年在貨幣政策協調和市場溝通方面加強合作、減少美聯儲政策退出對國際金融市場沖擊的必要性進一步突出。
其次,全球金融監管也將有所進展。去年舉行的G20峰會已經表示,將在今年達成《巴塞爾協議III》監管框架的細節。但與此同時,隨著世界經濟復蘇步伐分化,各國經濟政策主張差異加大,全球宏觀政策協調的難度和復雜性也明顯增加,尤其是在發達和新興經濟體復蘇格局逆轉的情況下,發達國家不僅將更難讓渡已經取得的權利,令國際貨幣體系、IMF份額改革等全球制度性改革的推進更加舉步維艱,而且還將借助“再工業化”、“頁巖氣革命”形成的經濟技術優勢,構建TPP、TTIP等新貿易投資規則形成的規則優勢,進一步強化對全球經濟治理的主導權,鞏固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領先地位。
總體上看,今年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盡管有所改善,但仍不容樂觀,甚至可能與國內結構性問題相交織,對經濟平穩運行構成嚴峻挑戰。
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從歷史上看仍處于中低速水平,加之發達國家大力推進制造業回歸和新興經濟體需求增長乏力,出口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及化解國內過剩產能的貢獻將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政策調整,尤其是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將加劇我國短期面臨的跨境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進而可能沖擊國內貨幣供給和金融市場穩定,加大影子銀行和地方融資平臺的償債融資壓力。
此外,作為全球結構調整壓力向新興市場轉移和發達國家加速重塑世界經濟新版圖的關鍵一年,我國對內推進經濟改革和對外參與全球治理及經濟規則構建方面的緊迫性也將更為突出。
對此,要積極推動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加速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步伐釋放長期增長潛力和增強國際競爭實力,以調整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上的主動和國際競爭中的主動,從而保證國內經濟平穩運行和全球經濟格局位勢的有效提升。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世界經濟形勢分析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