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訂單難解貿易逆差
2014-1-27 12:12:0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馮迪凡
與尚且熱絡的中法政治關系相比,中法經貿關系只能用“重度失衡”來形容。
根據歷史數據,中法建交前有3000萬美元的年雙邊貿易額。1964年中法建交后,從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兩國雙邊貿易額從建交時的1.1億美元增加至40億美元。
進入21世紀后,中法貿易額依舊節節攀升。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2年中法雙邊貿易額為510.2億美元。法國已成為中國在歐盟的第四大貿易伙伴,位于德國、荷蘭、英國之后。然而,在中法貿易額穩步上升的背后,結構性失衡導致的貿易逆差成為了中法經貿關系中一道“繞不過”的坎。
新一屆的中法兩國領導人都多次表達了致力于貿易再平衡的意愿。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中方致力于推動治理中法結構性貿易逆差的同時,如果法國在勞動力、工資價格等方面不做國內政策的調整,那么限制法國產品在華競爭力的因素恐將長期存在。
不可持續的貿易逆差
進入新千年后,中法之間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法國海關數據發現,法國對華貿易(不含香港地區)逆差從2000年的僅僅57億歐元擴大到2009年的199億歐元。2011年法國對華貿易逆差繼續擴大,飆升至271億歐元,而當年的中法貿易額也只有541.52億歐元。
即便是在2012年法國出口非常活躍的情況下,也未能沖抵進口的增長, 2012年法國對華貿易赤字仍達260億歐元,約占法國對外總貿易逆差規模的40%。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在2013年的三次訪華期間,曾對此反復表示:“這一規模無法持續。”
根據法方最新數據,2013年1~11月,法國對中國出口商品(不含軍用品)總額133.4億歐元,自中國進口商品370.8億歐元。這意味著2013年前11月,中國仍為法國第一大逆差來源國,法國對華外貿逆差237.4億歐元,占同期法國外貿逆差總額的三分之一。
貿易逆差的背后不是中國對法國商品出口太多,而是法國對中國出口商品太少。
法國統計局曾在一份報告中清晰地指出,貿易逆差呈現惡化趨勢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國對于已轉移到中國組裝的電子器材產品的進口在迅猛增長,而法國對華的主要出口產品則過于依靠航空航天產品。
中國商務部2013年的法國國別報告顯示,運輸設備是法國對中國出口的第一大類產品,在2013年1~9月出口額為42.8億美元,占法國對中國出口總額的29.4%。民用航天產品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法國對華出口產品的比重不斷上升,十年來,該產業平均占法國對華出口總量的25%。
這既構成了法國對華貿易的主要來源,也因在貿易結構中的權重過重,為其貿易收益埋下了不穩定因素:比如法國統計局就指出,2009年因為雙邊政治關系的波動導致法國對華民用航天產品的交付大幅度下降,法國對華貿易額因此遭受極大波動。
遠遠落后于德國的中法貿易額
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2012年,法國占中國對外出口市場份額的1.27%,德國為5.33%,英國為0.85%,意大利為1.03%。
法國國內向來喜好以中法和中德之間的貿易份額做比較,而這一數據令法方不無氣餒地認識到,法國在中國對外市場中的份額竟然與意大利差不多,而與歐洲經濟領頭羊的德國之間幾近差了4倍。
具體而言,德國對華出口的前三位產品分別是汽車、核能和機械產品,這三類產品既符合了中國中產階層消費升級的需要,也趕上了中國產業升級優化所急需的機械設備的需要,并在未來呈現增長趨勢。而細化中法貿易結構,除去民用航天產品之外,機電產品和化工產品分別是法國對中國出口的第二和第三大類商品,上述三大類產品合計占法國對中國出口比重達到68.2%。
與其鄰國德國所不同的是,在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機遇浪潮之中,法國并沒有搭上向中國出口產業升級所需機械設備的這趟順風車,而法國目前的反思方式,則是推廣農產品(000061,股吧)、食品等方面力求加大對華出口力度,并鼓勵中國企業到法國直接投資。
不僅是在中法貿易之間,進入21世紀之后,法國外貿整體自2000年起,對外貿易始終處于逆差狀態。
法國國內將此種現象歸因于法國過快的去工業化,導致了其產業空心化現象。據法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法國工業部門自1980年以來流失了200萬個就業崗位。
除此之外,在成立歐元區并引入歐元作為統一貨幣之后,在工會議價能力、工資剛性、勞動力流動性等多種優勢因素之下,德國產品對法國的同質產品形成了非對稱性沖擊。如果在此前非統一貨幣情況下,法國尚具有諸如法郎貶值等靈活的調節措施,那么在喪失貨幣主權的情況下,法國國內在勞工市場的僵化政策也進一步降低了法國產品的競爭力。如果用數字來證明的話,那么法國的出口額在1999年大約相當于德國的60%,如今還不到德國40%,而曾經在1999年之前還曾經低于德國的單個勞動力成本,現在也早已超過德國。
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待放松
對于亟待破解的中法貿易結構謎題,奧朗德曾在競選總統之初認為,這是由于中國操縱匯率所致,不過隨后就有法國國內批評意見指出奧朗德對華經驗亦欠缺。在奧朗德成為法國總統之后,其對華態度呈現積極轉變。
法國中國問題研究專家顧德明(Francois Godement)在近日就中法建交五十年的話題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也評價,奧朗德對華態度以務實為主。
在2013年4月訪華期間,奧朗德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主要談到了貿易失衡問題。在當時的記者會上,奧朗德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問題時對此表示:“法國的企業要有更大的競爭力,歐洲也應該復蘇,但也要平衡我們共同的關系,中國的市場也要更開放。”
目前,在中法雙邊經濟關系中,“大訂單”繼續占有重要地位,如空客集團、歐洲直升機公司、民用核能領域的阿海琺集團在中國有重要地位。而法國希望探索對華的新經貿領域,比如農產品出口、環保技術出口等。中方也提出,如能放松對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可以緩解上述貿易失衡問題。
另一種有效改善中法經貿關系的方式則是促進中國對法國直接投資,目前中國在法投資數額尚少,僅為7億歐元左右。不過總體上中國對歐洲投資基數也很小,僅占歐洲境外投資的2%~3%。
在此方面,一個全面的歐盟-中國投資協定將確保投資市場的雙向開放,使中國和歐盟各成員國都從中受益。
此外,為法國僵化的勞動力市場松綁也是一個選擇。奧朗德在此方面的表現則一直不盡如人意。不過,奧朗德在其2014年新年講話中,透露出一絲轉變的訊息,認為是到了削減稅務和公共開支,并提升法國經濟競爭力的時候了。令人惋惜的是,這一絲微弱的政策轉變信號,近日全部被淹沒在“第一女友到底是誰”的八卦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