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GSP環境下,流通領域第三方物流之角逐
2014-1-26 10:23:00 來源:醫藥經濟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國家嚴打商業賄賂,凈化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利用流通環節來實施商業賄賂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此,外資醫藥物流企業開始再次瞄準中國市場。
由于流通環節的混亂,以及醫藥物流長期低水平的發展,雖然外資醫藥物流企業擁有技術上的優勢,但是并沒有多大的用武之地。一直以來,外資對國內醫藥物流行業的動作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剛剛激起了一點漣漪,卻馬上又消失開去。國內第一家外資醫藥物流企業永裕新興醫藥公司的成立可以追溯到2003年。
那時候,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醫藥行業驚呼“狼來了”,好像一場惡戰不可避免。但是,十年過去了,當醫藥分銷領域真正全面對外放開之后,業內人士發現,原先想象當中外資蜂擁而入的景象并沒有出現,尤其是在藥品批發環節,仍然以內資掌控為主。
就在最近,南京醫藥定增引入外資醫藥商業巨頭聯合博姿方案獲商務部層面“放行”。據商務部反壟斷局網站,聯合博姿和南京醫藥集團認購南京醫藥股份案獲得無條件批準通過。
而南京醫藥作為中國醫藥商業巨頭之一,愿意與這家世界領先的醫藥物流企業合作,其目的更多是為了能夠提高公司在高端藥品代理權方面的優勢;同時,聯合博姿也可以在管理、資金、物流上給予支持。
對于南京醫藥的抉擇,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本土藥企發展時不可避免的瓶頸,在規模效應上,國藥、上藥和九州通已經取得了業內難以企及的優勢,而對于本土巨頭來說,此時引入外資恰恰是一種合理的戰略。
對這些進場的外資企業來說,運送幾元一盒的感冒沖劑,顯然不會令聯邦快遞感興趣。
他們關注的是其中的高端產品,如疫苗類制品、注射針劑、酊劑、口服、外用、血液制品等高附加值醫藥及醫療設備物資等運輸業務,而這一領域才是外資企業的優勢所在,也是本土流通企業相對欠缺的地方。
據統計,在全球所有的醫療保健產品中,有25%都是溫度敏感性產品。到2015年,全球前50種最暢銷的藥品中,將有超過一半藥品需要冷鏈運輸。
2012年時,另一家跨國快遞公司UPS與默沙東制藥公司建立了全球戰略合作關系,UPS在上海、杭州設立的醫療保健倉儲機構,都優先服務于默沙東制藥公司的中國分支機構。而默沙東制藥公司供應中國的疫苗、處方藥,大多售價不菲,對運送過程中的溫度、濕度有苛刻要求,中國很多物流企業多無從插手。
現代物流企業的運營壓力往往伴隨著商業機會。中國在幾次發生疫苗、藥品安全事件后,政府的監管趨嚴,制藥企業、物流企業一旦犯錯,恐難以翻身。
因此,這些外資企業感到自己的機會已經來臨,如康德樂成功收購了百濟新特,其目標就是為了搶占拓展特藥市場的機會。
可以肯定是,未來隨著物流環節的監管趨嚴,以及反腐的深入,在中國市場,外資藥企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而中國本土醫藥物流企業也可以獲得向外資藥企學習和接觸的機會。
曾幾何時,外資物流企業在中國表現出水土不服,但他們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土壤。
近日,聯邦快遞在亞太區召開的視頻會議,強調了亞太區醫療保健行業發展的巨大前景。
聯邦快遞生命科學及特制服務兼美國國際及全球貿易服務董事總經理RichardSmith表示,亞太區醫療保健市場的增長速度很快,預期將是全球市場增速的兩倍以上。
該公司中國區相關負責人指出:“國際快遞已在上海浦東機場建立了用于冷鏈物流的冷庫。這意味著,繼2013年8月宣布推出全新冷藏運輸包裝服務之后,聯邦快遞再次強化在亞太區的醫療物流業務。”
據記者了解,目前,世界三大物流巨頭聯邦快遞、敦豪快遞以及UPS都開始對中國醫療物流領域展開布局,并建立了相應的醫療倉儲配送中心。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中國藥品物流市場空間巨大,且由高附加值帶來的利潤很高,但受技術、體制及觀念等因素制約,尤其是在高端醫療物流領域,國內企業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第三方物流成絕佳切入點
隨著國內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推進,醫藥物流行業的整合也將不斷提速。醫藥物流巨頭紛紛在各地新建醫藥物流中心,展開大手筆投資或兼并收購,國外大型物流公司憑借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將一同參與競爭。
據UPS第五年度《(供應)鏈之痛》調研發現,全球絕大多數醫療保健行業的高級管理者認為,中國是擁有最多業務擴張機遇的市場。
有專家表示,許多外資進入中國一樣,UPS或多或少都會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
新修訂藥品GSP正式實施,是中國藥品流通監管政策上的一次重大變化。與原有規范相比,新規對企業經營質量管理的要求明顯提高,有效增強了流通環節藥品質量風險控制能力。按照這一規定,如果每家涉足醫藥流通的企業都要達到GSP標準,一次性投入金額將十分巨大,每年還要投入巨額維護費用,這會造成低水平重復投入。
在此背景下,許多業內人士預言,外資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將有翻身的機會。
但是,中國第三方醫藥物流滲透率相對不高,這由國內醫療體制所決定。
“在國外,醫藥生產企業同時也是銷售企業,直接面對藥店和醫院。而在中國要經過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才能面對市場終端(藥店、醫院和消費者)。這樣的傳統醫藥物流供應鏈主要存在流通環節多、人力資源投入大、供應鏈效率低、品種滿足度低等弊端。”某商業公司高層人士指出。
相比之下,第三方醫藥物流供應鏈優勢明顯,最主要的是其能夠通過提供專業化的醫藥物流服務,實現作業自動化、流程信息化、配送及時化、行業集中化。在這一方面,外資物流巨頭將最有機會。
在醫藥物流行業內部,廣藥、上藥以及九州通等企業所占市場份額超過20%,它們在生產藥物的同時也提供藥品的運輸業務,將生產和運輸綁定一起。因此,有人分析認為,UPS在中國開展第三方醫藥物流業務切入點十分重要,而加強與同為外資的醫藥生產商的合作成為UPS拓展市場的最佳途徑。
“外資快遞公司具有技術優勢。”聯邦快遞中國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聯邦快遞已經在上海配屬專利設備,為藥品提供2~8攝氏度冷藏環境,維持時間長達96小時,跨省、跨國運輸都不成問題。“還可以深度冷藏到零下15攝氏度,并維持10天。”
據記者了解,聯邦快遞表示,未來將在中國醫藥物流領域保持投資力度,包括增加全貨機的運力,增辟航線并持續推出新技術等。
國內企業遭遇挑戰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許玲妮表示:“目前我國醫藥物流業尚處在供應鏈單一環節優化的階段,以批發業務環環相扣為主,造成大量的成本。完善醫療物流市場建設,可減少藥品從生產到終端的中間環節,減少中間成本,降低藥價,因此醫療物流市場前景很大。”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告訴記者:“醫療第三方物流雖然是小眾化市場,但是由于其高附加值,利潤比較高。”
不過,高附加值背后所要求的是高技術含量,要求物流企業能夠提供的一條龍的供應鏈解決方案,目前國內物流企業在高端醫療物流領域的能力依然不足。
與其他行業一樣,中國醫療物流市場亦存在自身特殊性。
同樣專注醫療領域的邦達物流總裁孫震認為:“對外資企業來說,最大的難點在于中國制藥企業習慣要求中下游的物流企業能夠直接帶動其營業額的增長,甚至掌握眾多醫院和藥店的資源才有可能接到制藥企業的訂單,而大型藥企之下通常還存在著一級或者二級經銷商。”
雖然本土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更加熟悉市場,也更便宜。但是,這些外資物流巨頭的優勢是擁有一些固定的大客戶。例如,杭州默沙東就是UPS重要的客戶,其占有UPS 22000平方米倉儲中心76%的倉儲空間。
目前,以UPS為例,他們并不做像聯合博姿那樣的醫藥商業企業,而是專注于物流。該公司負責人蔣騫表示:“UPS要做的依然是優化物流配送的服務,制藥企業和藥品經營企業都有可能是UPS的客戶而非競爭者,至于藥店終端在整個物流供應鏈扁平化之前不會做過多考慮。我們不需要去掌握醫院方面的資源,UPS提供的是怎么在合適的時間和成本下把藥送到下游終端,而非怎么把藥賣到醫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