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要“大而強”
2014-1-24 11:06:00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我國對外貿易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取代美國,坐上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交椅”。在這“里程碑”式的時刻,固然值得歡呼雀躍,但在高興之余,或許我們更需要做的是理性看待。
1月10日,國家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中國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3年中國全球貨物貿易超過美國,首次位列全球第一已基本成定局。
對于這個結果,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室副研究員高凌云一點也不驚訝。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國貿易基數大,而且增速明顯比美國快很多,所以不管美國2013年的貿易數據是多少,我國超過美國首次位列全球貨物貿易第一是必然。
這一點所言不虛。鄭躍聲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前10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已經超過美國公布的1920億美元,同比增長速度也高出美國7個百分點。美國方面發布的數據顯示,到11月份為止,美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長速度還不到1%。
除了貨物貿易全球第一之外,2013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再邁一個新臺階。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5.83萬億人民幣(6.0518, 0.0005, 0.00%)(折合4.16萬億美元)。這是自200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突破1萬億美元,2007年和2011年分別突破2萬億美元和3萬億美元之后,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關口。
外貿成績斐然,但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夏先良看來,我國與歐美等貿易強國之間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因此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我國貨物貿易在世界的份額和地位。
“從產品結構來看,我國貨物貿易絕大多數是制成品,在產業分工中處于末端,因此,從全球價值鏈來說,我們并不占多大的份額。”夏先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此外,從國際資本產生的貢獻來說,歐美國家的外資在中國市場上實現了很大的貿易,這就表現為外商對華出口,對于這些歐美國家而言,已經不表現為貿易的增長,而是表現為資本在世界上所占有的市場份額。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和歐美國家的差距還是非常大。
從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來看,過去外商投資企業占我們國家外貿出口50%以上的情況在逐步改變。2013年,民營企業所占比重提升,對外資依賴減輕,但外資企業進出口占比依然高達46.1%。
更為關鍵的是,“我們現在統計的是進出口的貨物貿易,還沒有包括服務貿易。”高凌云預計,加上服務貿易,中國貿易要達到美國的貿易量要在2016年,而在服務貿易單方面超過美國,那就是2020年之后的事情了。
事實上,服務貿易一直是我國貿易的“短板”。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貨物貿易占全球比重已經達到11%,而服務貿易僅占5.6%。而2013年我國貨物貿易總額4.16萬億美元,而服務貿易預計只有5200億美元左右,只占貨物貿易的1/8。
“貨物貿易量全球第一名號雖好聽,但卻名不符實。中國的貿易大而不強。”同時,高凌云認為,“全球第一”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交椅。全球第一意味著要承擔更多責任,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將會成為眾矢之的。因為中國出口很多,很容易跟別國起摩擦。
回顧2013年全年的貿易環境,6月份的中歐光伏戰給國內其他產能過剩的產業敲響了警鐘。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劇的今天,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調查不斷。在這樣的情況下,夏先良認為,以數量取勝的第一國,未來也要在質量上往價值鏈上端取勝。
“雖然我國貨物貿易規模很大,但是低附加值、沒有自主品牌,沒有專利技術的產品占很大比例。”因此,夏先良強調,未來我國要持續增強在外貿當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不能再走這種數量增長,求取規模的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