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去杠桿化
2014-1-23 11:27:0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當前,市場流動性緊張已經從個別中小金融機構階段性、偶發性現象演變成多數金融機構必須經常面對的難題,成為貨幣市場的常態。流動性緊張時,拆借利率飆升、存款爭搶、放款難、轉賬難,甚至市場出現金融機構違約的傳聞。
同時,我國央行陷入了兩難境地。2009年以來,我國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先后超過日本、美國和歐元區,如果持續注入資金緩解市場流動性,貨幣供應量增長必將加速,與防通脹、穩貨幣的目標南轅北轍。可是如果不及時施以援手,市場信心遭受打擊,金融市場穩定局面難以維護。
經濟高杠桿擴張是根由市場流動性緊張的原因,有人說是存貸比考核使得存款的競爭激烈;有人說是影子銀行業務分流了太多的市場資金;還有人說是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占用大量的長期資金,使得資金期限錯配嚴重等。其實,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根由與我國經濟的杠桿率過高密切相關。
上一輪經濟擴張期,我國經歷了以高負債為主要特征的加杠桿過程。從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負債情況分析。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20.7萬億元,其中,地方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10.9萬億。即便剔除2011年審計未覆蓋的鄉鎮級債務,地方政府債務仍達17.5萬億元,較2010年增長64%、年復合增長率達22%,遠超名義GDP增速。
再看非金融企業部門。根據社科院專家估算,2012年底中國經濟中企業部門的債務規模在65萬億元左右,約為GDP的125%左右。不但中小企業負債率高,近年來快速擴張的大中型企業,特別是房地產等資金密集行業,更在大規模地放大杠桿率。
而金融企業部門,以銀行為例,盡管銀監會《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將杠桿率監管標準設定為4%,但是仍有大量的表外業務、理財業務等占用資金。僅有居民部門是凈儲蓄。
在國民經濟高杠桿率的情況下,市場的任何波動會迅速放大。目前,資金市場出現的“錢荒”,正是經濟高杠桿率在市場中的反映。
經濟去杠桿化需另辟途徑
去杠桿化,修復資產負債表是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等的必經過程。去杠桿化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是收縮資產負債表,同步縮減資產和負債。但是這必然沉重打擊經濟,正如美國、歐洲國家那樣,削減債務、福利下降、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資產價格下跌等。
為此,建議采用加快國民經濟資本化的方法來實現去杠桿化。從理論上看,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在不收縮資產、負債的情況下,加大資本化力度,增加社會資本,可以降低杠桿率。從現實性看,中國和美國總體的負債結構有著巨大差異,使得我們可以避免資產負債表劇烈收縮帶來的陣痛。由于美國長期存在儲蓄不足,政府、企業和居民部門都大規模舉債,形成了“赤字經濟”,并通過各種債務工具加大負債,最終難以為繼而發生金融危機。由于缺乏必要的儲蓄,缺乏資金投入,去杠桿化只能通過同時削減資產、負債才得以完成。反觀我國,雖然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負債高企,但是居民部門有大量的儲蓄,完全有能力形成新的投資,轉化為新的資本。
經濟資本化就要推動債權轉變為資本權益。在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格局下,銀行吸收的居民儲蓄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負債,銀行發放貸款給企業,貸款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又表現為企業的負債。相比較而言,通過有效的經濟金融政策,促進居民儲蓄直接轉化為資本,從而降低全社會的杠桿率。
促進居民儲蓄轉化為資本,不僅僅限于發展股票市場,還要推動民間資本進入國民經濟眾多領域。比如,降低政府部門的杠桿率,可以將政府的經營性資產通過市場轉讓,轉讓收入用于償還到期債務。解決目前中小企業資金困難,主要不在于增加其負債,而是要鼓勵各類中小企業股權投資、風險投資與創業投資的發展。所以,將分散的居民儲蓄轉化為資本,要創新和發展各類資本工具。
我們經常聽到我國市場缺少資金的呼聲,其實我國缺少的是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不足,是我國對投資者保護不足的反映。從而,要有效促進我國居民儲蓄轉化為資本,關鍵是建立健全保護投資者的制度和機制。可喜的是近期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的政策措施。當然,保護投資者的道路還很長,任重而道遠;同時保護投資者不僅限于股市,不僅限于IPO,要在更大范圍內以更大的力度保護投資者。只有這樣才能通過經濟資本化降低我國經濟杠桿率,從而擺脫當前經濟困境,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