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中國外貿的轉型與變化
2014-12-29 10:22:00 來源:今日中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11月,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3.9萬億美元,增長3.4%。其中,出口2.12萬億美元,增長5.7%;進口1.78萬億美元,增長0.8%。由于上年1-4月的虛高基數,這些數據并未能真實反映中國外貿的發展現狀。根據筆者的測算,若排除上年的虛高因素,12月進出口能達到5%的話,201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實際增幅可達到5.9%,較目前的增幅高出2.5個百分點,雖然沒有達到7.5%的目標,但在內外部環境都面臨諸多壓力和困難的形勢下也實屬不易了。世界經濟已顯露復蘇跡象,預計進出口增長5%左右將成為未來幾年中國外貿的“新常態”。當然,數據只是中國外貿“新常態”的外部表現,轉型與變化才是中國外貿“新常態”的內在屬性,中國外貿的內生增長動能正在孕育。
三大因素驅動中國外貿加速轉型
中國推動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已近10年,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重點是推動外貿從數量規模型發展向集約效益型發展轉變;從價值鏈低端的加工制造型貿易向價值鏈中高端的自主創新型一般貿易轉變,從以出口導向為主向進出口并重轉變。當前,中國外貿雖然還存在諸多問題,但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績效已經日益明顯,2014年1-11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外貿總值的比重達到53.9%,較2005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占比的提高,標志著中國對外貿易由外部拉動型向內生驅動型轉變,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2014年以來,各國的經濟結構調整都步入快車道,中國外貿雖然已坐上第一大貿易國的交椅,但大而不強的局面更為突出,轉型升級的緊迫性進一步增加,尤其是三大因素驅動中國外貿加速轉型。一是歐美主導推動高標準的國際貿易規則重塑并試圖將中國邊緣化;二是發達國家制造業4.0戰略將改變全球產業鏈分工格局,作為外貿基礎的中國制造業仍在低端徘徊;三是中國土地、勞動力、環境等資源要素的壓力使得制造業外資減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東南亞國家轉移,東南亞國家外貿的強勁增長勢頭已擠壓中國外貿的國際市場份額。
此外,中國自身經濟結構調整遭遇瓶頸,內需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并不明顯,仍需要三駕馬車之一的外貿發揮重要作用,否則,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和滯脹的風險。需要加快推動外貿轉型,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新的增長點,使外貿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新形勢下,中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重點有所升級,側重于提高對外貿易的管理能力,實現由政府政策性管理調控為主向營造良好的對外貿易市場環境轉變;提高對外貿易的協調發展能力,實現由追求高速增長向適度、均衡發展轉變;提高對外貿易的國際影響力,實現由被動型參與向主動和主導型參與轉變。
中國外貿轉型升級的成就和亮點突出
2014年中國外貿的主要成就在于突破長期以來要素投入和高速增長的路徑依賴,以創新驅動實現外貿的轉型升級。一方面,政府更加注重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另一方面,各種新的商業模式得到廣泛運用,突出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管理體制創新和貿易便利化。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以及《關于加強進口的若干意見》,前者在整體加大外貿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明確要求相關部門減少行政審批,簡政放權;后者突出強調擴大開放和改革創新,采取有效措施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探索長期性、制度性政策安排,助推外貿結構調整。此外,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推動通關和檢驗檢疫便利化先行先試,試點推動通關一體化等,中國外貿管理體制逐步成熟。
二是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陽光化。在鼓勵貿易方式創新,加強供應鏈管理、示范基地建設、國際商務平臺建設和國際營銷網絡建設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動下,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加速推進。2013年出臺的促進外貿發展“國六條”中明確提出“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中小民營企業出口提供融資、通關、退稅等服務”,為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明確了身份。2014年,各類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不斷涌現,為外貿企業降低成本提供更多選擇,通過社會化、商業化、專業化的手段解決了中小企業從事外貿的難題,促進了外貿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分工。
三是跨境電子商務全面快速發展。2012年商務部出臺《關于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對外貿易的若干意見》,將跨境電子商務提升到推動外貿轉型升級的戰略高度。商務部、海關等相關管理部門從政策層面對跨境電商提供支持,除了出臺一系列跨境電商利好政策,還先后批準上海、重慶、杭州等六個跨境電商試點城市。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已逐漸形成一條涵蓋營銷、支付、物流和金融服務的完整產業鏈,行業格局日漸穩固。從2014年開始,與以往中小微企業為主導開展的跨境電商不一樣,眾多大型制造企業也紛紛布局跨境電商業務,線上線下,平臺與企業融合度不斷加深。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跨境電子商務占我國外貿的比重達到12%。
2015年中國外貿轉型升級的努力方向
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2014年世界貿易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貿易額增長率預計僅為3.1%,較年初預測的4.7%明顯降低。世貿組織認為,國際貿易增長尚未從國際金融危機中復蘇,限制了全球資源的最佳配置能力。預計2015年,中國外貿的運行環境依然不容樂觀,需要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促進外貿轉型升級來對沖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激發中國外貿發展的活力。
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式具有連貫性,要實現中國外貿轉型的質變需要更強大的內外部動力。但目前來看,外部需求依然不足,難以成為中國外貿轉型升級的動力,而內部,經濟發展減速、環境保護壓力加大、要素成本增加、產能過剩等也難以為外貿轉型升級提供強力支撐。我國外貿轉型升級依然需要外貿管理部門和市場主體的繼續努力。不能因為取得了一些成績就固步自封。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目標需要進行調整,轉型升級的根本目標不僅是為了實現進出口的增長,而是應該更好地促進生產,更好地提高國民福利,通過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技術優勢改變傳統發展路徑,通過提供更為便捷的信息化服務,實現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外貿發展目標。
具體而言,2015年,中國外貿轉型升級應立足于外貿企業和消費者,重點把握三個方向,一是促進中國外貿企業由外貿生產商向外貿供應商轉變,由產品交易商向生產組織者轉變,鼓勵外貿生產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自行組織生產,提高研發設計能力至建立自主品牌,提升利潤空間,實現了外貿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融合。二是促進外貿企業由價值實現者向價值提升者轉變,推動中國外貿企業發展理念的升級,企業不但注重價值實現,更加注重價值提升,注重通過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獲得產品的定價權與話語權,實現了中國外貿的價值提升。三是促進中國消費者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消費轉變,通過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的貿易渠道和方式,使中國消費者更便利地購買世界各國的資源和產品,切實獲得中國外貿發展的紅利。
此外,還需要鞏固提升傳統優勢,加快培育新的競爭優勢。重點也應把握五個方向,一是市場環境建設,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突破改革瓶頸,推進市場化進程;二是示范工程建設,通過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技術創新激勵、產品質量嚴整、自主品牌保護等促進措施,實現由點至面的突破;三是政策體系構建,政策制定應以營造法治化和便利化市場環境為主,盡可能減少局部優惠性政策,避免政策利差造成不公平競爭;四是中介組織協調,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協調、組織和促進功能,使各行業的發展各具優勢;五是強化企業自身管理,鼓勵企業實施素質提升、創新提升、價值提升等計劃,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以新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