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匯儲備已超3.8萬億美元
2014-1-16 11:20: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人民銀行15日發布了一組最新金融數據,去年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達8.89萬億元,創出4年來的歷史新高,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7.29萬億元,為年度歷史最高水平。同時,2013年國家外匯儲備相比2012年末增長5097億美元,達到3.82萬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及年度增幅均創歷史新高。
我國外匯儲備保持高速增長,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引發了有關巨額外匯儲備的討論。
為何重拾高增長
2013年以來,外匯儲備重拾高速增長。一季度就增長1300億美元,二季度增幅雖明顯放緩,但三季度和四季度均大幅增長約1600億美元。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居世界第一,是日本的3倍。
外匯儲備來源于國際收支順差的積累。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撰文指出,發達國家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加劇了我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外匯資金大量流入,銀行、企業和居民都不愿持有外匯,就在市場上賣給中央銀行,造成外匯儲備增加。
2013年,我國經濟經歷短暫放緩后轉暖,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另一方面,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和本外幣正利差下,跨境資本加速流入,助推外匯儲備快速增長。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測,隨著我國主動加大外貿再平衡調整力度,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單邊升值預期有所弱化,預計2014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將比2013年小幅增加。
巨額外匯儲備的利弊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超過3.8萬億美元。易綱指出,中國繼續積累外匯儲備的邊際成本已大于邊際收益。外匯儲備量大好處很多,比如有利于人們對中國的預期穩定,投機者攻擊中國的積極性也比較小。但是也有成本,出口多、順差大,對資源和環境是有壓力的。
此外,外匯儲備是央行在外匯市場通過投放基礎貨幣購買的,成為通脹壓力增大的一個重要因素,縮窄了國內貨幣政策調控空間。另一方面,巨額外匯儲備經營不僅受到市場容量的約束,也受制于東道國的態度,外匯儲備資產擺布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如何保值增值
2013年10月底,我國持有美國國債13045億美元,依然是美國最大債權國。在美國《財富》雜志盤點的2013年中國幾大“意外”事件中,增持美國國債位列其中。該文稱,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為2.8%,但中國仍增持美債,美國政府非核心部門關門也未導致大量拋售美債。
金融專家趙慶明指出,目前我國主要是購買一些國家的國債和金融債,但收益率一直較低。特別是近兩年,發達經濟體紛紛實行量化寬松政策,拉低了國債和金融債利率水平,如果外匯儲備管理依然采取傳統運用方式,保值增值將更加困難。
近年來,我國不斷探索外匯儲備保值增值模式。如成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將外匯儲備用于投資,成立外匯儲備委托貸款辦公室,用外匯儲備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人員張明說,近年來,我國投資者顯著減持機構債,同時增持股票,說明央行投資策略有所調整。但只要我國是全球最大外匯儲備持有國,就難以徹底消除外匯儲備的相關風險。降低外匯儲備的增速才是治本之策。
有學者曾提出能否將一部分外匯儲備分給老百姓。對此外匯局表示,這將會影響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平衡,并帶來通脹壓力。其次,如果用于國內,要二次結匯換成人民幣,再次增加貨幣投放,加劇國內流動性過剩矛盾。
張明建議,可以考慮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與央行外儲資產按市場價值置換,組建主權養老基金,專門投資于海外資產市場。再由國家出臺專門法律法規,規定主權養老基金的投資收益百分之百用于充實社保基金賬戶。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外匯資產大多集中在政府手中,“藏匯于民”應是未來化解外儲壓力的一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