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入主誰的美聯儲
2014-1-13 9:58:00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女性執掌美聯儲,已不是可能,而是現實。1月6日,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了奧巴馬總統對耶倫的提名,2月1日她將正式就任美聯儲主席,成為美聯儲歷史上第14位主席。她有26張反對票,破了美聯儲的歷史紀錄,不過這不影響她的任職。
這位現年68歲的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教授,曾做過克林頓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在美聯儲副主席的位置上也干了3年多。她當選美聯儲主席,有點屬于大器晚成,從1977年她初次任職美聯儲擔任經濟學家以來,已經有5個人在這個位置上呆過,其中那個叫格林斯潘的一呆就是19年。并且,據說她還受過這個曾被尊稱為“格老”的家伙的“壓制”,因為他擔心別人會對除他以外的其他人效忠。
當然這個段子未必準確,把她和她的那些前任做比較,更多地還是想找出他們之間的區別。耶倫是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的強力支持者和公開倡導者,輿論說她對此甚至有著近乎偏執的信念。壓制她的格林斯潘早先卻是寬松貨幣政策的反對者,曾經撰文批評通貨膨脹政策,不過后來的格林斯潘卻沉浸在寬松里不能自拔,拼命印鈔,結果自己也被自己的鈔票所壓倒。耶倫就任美聯儲副主席的首次演講時,似乎也摒棄了對寬松貨幣政策的偏執,稱“寬松的貨幣政策會為過度冒險的金融體系遺留下火種”。
不過,也不用對格林斯潘和耶倫們的言行前后不一詫異,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耶倫就任美聯儲主席,套用一句話就是:一切都不會改變,除了性別。美聯儲主席的個性很重要,也會很快成為媒體和公眾的談資,不過這些都不過是些佐料,主菜還要看當時的形勢需要。單純依據美聯儲主席個性來判斷決策走向是不靠譜的,也常常會陷入認知困境。
再引申一步,就耶倫來說,單純依據她之前對伯南克政策的態度來判斷也會陷入認知誤區,片面判斷她會延續或者推翻伯南克的政策都是要不得的。理性的態度是,耶倫就是耶倫,她會有伯南克等前任的影子,也會有自己的個性決策,影子和個性哪個更多一點兒,還要看她作出判斷時美國經濟所處的內外部環境以及主政者心中的國家利益傾向,以及耶倫自身所具有的斡旋能力。
耶倫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QE的退出問題。既定劇本是,伯南克為其畫好了退出的路線圖;非既定的劇本是,這個路線圖是不是耶倫,或者說美國經濟所需要的,是照著劇本演還是做調整和改變。根據耶倫2013年11月中旬聽證會的觀點,她在寬松方面延續著伯南克的鴿派主張,認為QE帶來的好處超出其成本,未來一定時期還將繼續高度寬松政策,不過她也表示QE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何時調整取決于經濟數據。盡管這最后一句聽起來像正確的廢話,耶倫的難點卻恰恰在此——即使有了經濟數據,何時退出仍頗費思量,退出太晚的通脹風險有多大,太早又是否會損害脆弱的復蘇,進而加大通縮的風險。
這些風險都是美國經濟所難以承受的。根據之前的信息,耶倫支持美聯儲促進經濟復蘇的措施,她曾認為所關注的美聯儲的職責絕不僅僅局限在穩定物價、控制通脹上;她擔憂過度通貨膨脹,但又不能容忍長期失業,主張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應對失業;她對銀行業的風險很是敏感,認為解決“大而不倒”是一個關鍵目標,在銀行監管問題上態度強硬;她很在意美聯儲的職責,認為美聯儲的獨立性非常重要。這些不乏矛盾的施政目標告訴我們,美聯儲的職責是在這些不同的目標間尋求政策的平衡,耶倫的著眼點在經濟復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她會采取她認為對經濟復蘇有效的措施。
她認為哪些措施有效,看起來就顯得尤為重要。耶倫更傾向于認同寬松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刺激會起到有效的作用,但她也對過度的通脹表示擔憂。在這兩者的平衡面前,耶倫需要發揮她在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在貨幣政策選擇方面保持靈活的態度,又需要發揮她一絲不茍的認真態度和擅長預測的精準判斷,為政策的選擇掐準時間點。不過,在玩這個平衡游戲之前,耶倫還要認真思考她玩游戲時已經存在和將來會繼續存在的限制性條件。
這些限制性條件就是,耶倫不能逃脫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基本面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高負債是美國經濟的表象,資源錯配和結構性失衡,是美國經濟的根本癥結,美聯儲再獨立,也不可能獨立到超脫這些基本面之外。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美國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大多還是低利率和印制鈔票,即使早年撰文堅決反對通貨膨脹政策的格林斯潘最后也沉浸在寬松的虛幻里。美國要強化復蘇,美國要修復資產負債表,留給美聯儲的手段就很有限了。對寬松和復蘇近乎偏執的耶倫,會找出更新的手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