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應“去杠桿化+強資本化”
2013-9-27 11:04:0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嚴婷
“短期的未來12個月,我更看好美國經濟;中期更看好中國經濟。”巴克萊資本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環球金融及風險管理主管曹為實近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談到最近的新興市場資本外流顯現,曹為實認為,亞洲并不會重演1997年金融風暴。目前的資本外流更多是由于各國自身經濟及金融情況所導致的貨幣貶值現象,因此傳染性不高。
“克強經濟學”是巴克萊資本首先提出的。曹為實強調,盡管“去杠桿化”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但他建議,還應保持資本融資管道暢通,如A股上市及海外上市,以提供足夠的資本來“強資本化”,因此應該說是“去杠桿化+強資本化”。
短期看好美國、中期看好中國
第一財經日報:隨著美聯儲即將宣布開始縮減量化寬松(QE),新興市場正經歷資本外流危機,你認為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是否會重演?
曹為實:目前與1997年的情況大不相同。現在印度受災最為嚴重,對于印度前景我并不樂觀。不過,印度的問題非常獨特,因此沒有傳染性,相反在1997年,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都有相同的問題,最終導致牽一發而動全身。本次新興市場貨幣貶值不是由QE3可能退出引起的,而是由于各國自身經濟及金融情況所導致的貨幣貶值現象,因此傳染性不高;股市下跌也并不僅僅是由于QE3的因素,還由于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保守投資心態所致,但近期已有所改善,因此這些都是短暫現象。正如美國、歐洲的股市也有漲有跌,這都是正常的周期起伏現象,以長期投資角度來看,不必太過在意。
日報:對于資金外流,新興市場應該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
曹為實:資金外流是正常的現象。當中國的經濟成長從9%~10%到6%~7%時,此前中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可為股東帶來高達30%~40%的回報率,而現在就能利用這些投資回報去投資美國的房地產,因為美國經濟相對在加速成長,這一操作旨在為股東爭取最大的回報,是很正常的周期性調整。重要的是,這些海外投資的資金從何而來?目前許多企業出國投資都是靠本身的信用評級向海外借的錢。因此并沒有真正造成中國境內資金外流,而真正的資金流出在民間,如赴美移民、購置美國地產等,這部分資金的外流甚至有可能大于企業。
日報: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你目前最看好哪一個經濟體?
曹為實:短期的未來12個月,我更看好美國經濟;中期更看好中國經濟。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的講話非常振奮人心。對于那些由于增速放緩就看衰中國經濟的言論,我不完全認同。因為任何經濟持續成長10到20年,一定要進行體制改革。中國正在做的是高附加值的體制改革,包括鄉村城鎮化、城鎮現代化、拉動內需、推動高科技產業等,而在此過程中,增長必然會放慢。盡管如此,中國增速仍然是美國的三倍、歐洲的五倍,因此完全不用擔心。
去杠桿化+強資本化
日報:“克強經濟學”是巴克萊資本首先提出的,“克強經濟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曹為實:去杠桿化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去杠桿化不是僅指減小資產負債表規模、限制影子銀行,還包括許多效率低下的產業,它們都是靠杠桿支撐運行,增加了國家成本。去杠桿化可以剔除這些“贅肉”,但這并不代表總資產要減少,因為我們同時要大力推動經濟及產業轉型,發展高科技、強化內需、推動城鎮化進程等,以提升新資產邊際回報率,以增加“肌肉”。新資產相對風險較高,應以資本融資,而非杠桿融資,因此應該說“去杠桿化+強資本化”。所以在整個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在減去舊的低效資產而注入新的高效產業資產后,整體資產回報提高了。而貸款減少了,資本增加,整體融資回報也提高了,達到良性循環。因此國家競爭力、產業回報、人民生活品質,都得以提升。有鑒于此,我會建議應保持資本融資管道暢通,如A股上市及海外上市,以提供足夠的資本來“強資本化”。
日報:你認為中國的債務問題,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是否被過分夸大了?
曹為實:地方政府債務和影子銀行問題的確有被夸大的嫌疑。中小企業、個人企業擁有者等未上市的借款者,無法在銀行借到錢,只好轉投信托公司、地下錢莊。這就值得深思,是否中國小微金融沒做好?融資管道沒有建立?以上問題都是現象,外界只看到現象就歸罪于影子銀行,卻沒有深入了解現象背后的問題。在做企業轉型、體制優化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要保證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有健全的發展。比如,近期銀行稱要做資產證券化,但實則五年前就有這樣的聲音,只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還是沒有落到實處。這都是因為只看現象而沒有深入分析所造成的。資產證券化后可以通過減少資產從而降低負債。資產脫表后,要對其進行打包分割。這就對評級機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客觀、準確進行資產評級,之后就需要對評級資產進行定價。但這些流程不能照搬美國,因為兩國的流動性、貨幣政策和投資者偏好都不同。中國若真的希望資產證券化有所進展,政府必須要求發行單位堅持進行,并要付給評級公司顧問費,讓專業人才制定、追蹤評級,因此確保保險(放心保)、退休基金、銀行和個人等都能進入此市場,根據自身風險偏好選擇投資標的。只有經過上述分析、布局,才能真正了解一個現象背后的道理。影子銀行亦是如此,不能沒有弄清原因,就將罪責加之于現象,這樣不利于中國金融市場的健全發展。我們要根據問題得出解決方案,才是正本清源的做法。
日報:對于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你認為下一步應該怎么走?
曹為實:很多人說只要將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就可以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但并不代表這樣做影子銀行就會不復存在。如果銀行以10%的高利率吸引風險很高的存款來投資信托產品或貸款給風險極高的建商,這種做法就是不對的,因為信托產品的利率就是8%~10%,銀行此舉無異于將自己原本受到監管機關保護的評級降到了垃圾級,無異于影子銀行。取消了利率上限的積極意義在于,銀行可以在一定的利率范圍里和其他各行競爭。運用不同的定價基礎、基于評級的要求而達到投資組合管理的目的,這是銀行應該做的事,而不是以高利率吸引存款以求加大貸款規模的高收益。在公平、開放的基礎上開展業務,首先會使銀行的股東受益,而最終的受益者還是客戶。
日報:作為風險管理專家,你覺得中國金融體系目前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曹為實:6月的流動性緊缺問題差點讓幾家銀行出問題。銀行需要反思為什么會吃虧?最根本的原因是,銀行能夠賺錢的手段和產品是不足的。如果要求每個銀行每年都要實現20%的獲利成長,這在經濟放緩情況下簡直是天方夜譚。“借貸錯配”和“借短貸長”是導致流動性緊缺的原因,借貸間的缺口越大賺錢就越快。而銀行為了保證20%的成長就不斷擴大缺口,導致借貸兩方錯配、擴大了風險。盡管如此,銀行仍會繼續擴大缺口,以達盈利成長目標。由于資本市場不成熟,銀行能夠分散風險的手段不足;銀行管理太過依賴CEO(首席執行官)的決定,而忽視了CRO(首席風控官)的角色。縱觀過去所有倒閉的銀行,其破產并不是因為賠錢,而是流動性不足。比如,2009年雷曼兄弟雖然是賺錢的,但卻宣告破產,這就是因為流動性不足,所有存款者都上門擠兌,導致資金耗盡,而監管部門又不愿施以援手,銀行就倒閉了。
為解決上述問題,第一,要加強各行資產管理委員會(ALCO)的監督力度,嚴格實行風險管理,不能讓CEO獨斷;第二,長期內要擴大銀行業務,增加多樣性。資產證券化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賦予銀行工具以支配其資產內容。資產證券化也開拓了新的管道,使信用評級機構作出更專業的評價,將不同信用評級的產品分層,這也能使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