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500強比較后的啟示:轉型之路還有多遠
2013-9-17 10:16:00 來源:中國質量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工商銀行……近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了2013中國企業500強榜單,排名榜單前列的依舊是老面孔,中石化連續多年穩坐頭把交椅。
細看榜單,6大重化工行業上榜企業占了我國全部上榜企業的一半多,而上榜的科技型、服務型企業只有10家。瀏覽整個榜單,絕大多數企業看上去“塊頭”不小,但對普通消費者來講,卻很難說出它們鮮明的產品或服務,企業品牌認知度較低,而整個榜單也缺乏重量級的品牌企業。業內專家指出,從國際大環境看,我國企業需要加快從規模型向品牌型轉型的步伐,跳出量的規模擴張,獲得質的品牌效應。
中外500強比較后的啟示
先來比較一下今年的世界500強與中國500強企業名單,沃爾瑪、三星、蘋果等品牌類企業赫然排在世界500強榜單的前列,而中國500強榜單中大多為資源壟斷型企業,排名前十的企業在此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
“世界500強排名靠前的企業,肯定會有沃爾瑪、可口可樂、蘋果等品牌類企業,中國500強榜單前十主要還是資源壟斷性企業。”著名品牌戰略專家李光斗分析指出,這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經濟轉型任重道遠,企業急需從資源型向品牌轉型!捌鋵崳袊500強是500大!
再來細看中國500強企業榜單,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服務型企業較少,產品、服務幾乎形不成國際品牌,真正意義上的跨國集團也很少。專家表示,國外一些國家每年都會權威發布企業品牌排行榜,榜單中消費領域企業居多,這也凸顯了中國500強企業榜單中服務性企業較少的尷尬,國內企業的品牌效應在各種產業中幾乎“全線落后”。
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陳榮看來,中國500強的上榜企業,主要靠規模取勝,品牌之間的差異還不是很大。而國外大的知名企業主要靠品牌拉動效應。尤其是對于容易塑造品牌的國內消費類企業講,需要促使終端營銷更加市場化,以縮短漫長的差距之路。
經營質量差距拉大的警示
再來看一組對比:將中國500強和美國500強企業進行縱向對比后可以發現,前者的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增速都高于后者,但資產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收入利潤率均明顯低于后者。這說明兩國大企業的規模差距在縮小,但經營質量差距卻在拉大。
數據顯示,在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全部76個行業中,有18個行業平均收入利潤率不足1%,比上年增加10個;37個行業平均收入利潤率不足2%,62個行業平均收入利潤率不足3%。
“資源的壟斷不一定會帶來效益的提升,1%可見就非常低了,是粗放式增長。”李光斗分析說,企業沒有良好的品牌,單靠規模性鋪張,在未來很難站住腳。
在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繆榮看來,如果剔除了銀行業,我國實體大企業與美國實體大企業之間的經營質量差距更為顯著,中國的大企業還是太少、太小、太弱,離“世界一流”依然差距巨大,其中,品牌的差距顯而易見。
目前,勞動、財務等成本持續上升,國內外需求萎縮,企業生存壓力相對較大。翻看世界500強榜單可以發現,美國、日本、韓國的入圍企業,基本都在零售、電子、互聯網、現代制造業等品牌行業。而中國500強企業依然處于拼資源、拼體力、拼消耗的初級競爭階段。經營質量差距逐漸拉大,警示著我國企業需抓緊從傳統資源型向品牌型轉變。
品牌集中度分散的提示
除了品牌與非品牌企業間的差距在拉大之外,目前企業品牌領域另一個細微變化是品牌集中度在分散。
“一些傳統大品牌,收益下滑厲害,競爭優勢不是那么明顯。”陳榮說,這點也體現在可口可樂、蘋果等知名品牌身上,提示著企業不斷深挖品牌效應,以此穩固市場地位。因為不同品牌在競相利用自己的特色,籠絡忠誠客戶。尤其是消費品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需要做好持久戰準備。
資源型與品牌型兩種發展形態,能否在同一企業并存?“可以兼備!标悩s說,以銀行業為例,競爭路線并不是完全靠資本推動,如果營銷、市場做得好,消費者比較認可品牌,前進步伐會快很多。
企業如何培育、建設自己的品牌?專家認為,行業不同,策略路徑也不同。比如,制造業,最基本的是質量,在質量基石基礎上,配以新興的品牌推廣策略。另外如銀行服務業,原來主要靠布局更多網點“招財”,近似于粗放式規模擴張發展。但現在就需要轉變策略,在個體消費者服務和新興媒體服務上下功夫,展示高速、有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