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快遞落地配最低3元/單
2013-9-11 10:37:00 來源:第一財經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自從電商遭遇資本寒冬以來,處在物流末端的落地配(是一項為客戶提供同城或省內貨物的轉運與配送的入宅配送服務)行業也跟著陷入了困境。
“上游電商一直沒掙錢,就將成本向下游傳導,不斷降價,壓縮落地配的利潤。”成都立即送物流有限公司(下稱“成都立即送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楊華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種情況在2012年達到了極致。2012年,是整個電商行業受到資本市場冷落的一年,同時也是電商行業洗牌的一年,各大電商企業所處的環境非常惡劣。
落地配行業的同質化競爭嚴峻,也使得價格戰成了最有利的武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落地配最低價格已殺到3元/單。目前,整個落地配行業的毛利率已跌至5%,除掉網絡鋪設、油費、稅收等成本,落地配幾乎無錢可掙。
“沒辦法,落地配行業只做進港業務,過于被動,上游電商給多少就做多少,不給就沒得做。”楊華說,一些落地配公司可能都很難挨過今年。
與其坐著等死,一部分落地配企業開始探索業務突破,拓寬盈利點,比如冷鏈配送、攬件、F2C(廠家到個人)等等。也有一些資本實力雄厚的公司愿意守住落地配的陣地,乘機擴張。顯然,落地配行業已經進入洗牌階段。
利潤被蠶食
作為物流供應鏈的末端,落地配行業注定了要經歷“任人宰割”的階段。
一直以來,落地配行業的主營業務只有進港業務,即包裹從外地到本地,再由本地的落地配公司完成配送。“進港業務非常被動,只能由上游客戶決定單量和定價。”楊華表示,電商一旦壓價,進港業務的利潤就會進一步壓縮。楊華所在的成都立即送公司在去年就大受影響,“2012年,公司營業額為2500萬元,利潤只有100萬元,光一個客戶的降價就讓我們損失了270萬元。”
不過,這在落地配行業中還算不錯的。今年以來,很多落地配公司不得不接受三四元的配送價格,而成都立即送公司每單價格至少6元。楊華解釋,四川區域大,大部分是偏遠山區,且單量分散,因此每單配送成本更高。目前,該公司的毛利率為8%~10%,這相當于落地配行業在黃金時期的凈利率水平。
業內人士透露,最好的時候,一個區域公司一年能賺300多萬元。按照一年營業額3000萬元計算,那時的凈利率至少有10%。
微特派快遞有限公司(下稱“微特派”)執行總裁賈明告訴記者:“之前落地配經歷了兩次黃金期,第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專門為電視購物配送;第二次是在2005年之后,專門為網購做配送,并在2009~2011年達到一個黃金期。”
“落地配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寒冬,因為上游電商遭遇資本寒冬,將資本壓力部分轉移給了落地配。”賈明表示,目前落地配行業的平均毛利率不到5%。
以微特派為例,該公司目前每單配送均價約7元,毛利率還不到3%。賈明透露,由于微特派覆蓋了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湖北等五個區域,規模較大,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每月虧損幾十萬元。
“很多公司都在虧損。那些毛利達8%~10%的公司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競爭不大,單量也不大,電商企業沒法壓價。只要一個省有兩三家落地配公司,壓價就非常厲害。”賈明說,目前除了云貴地區、西藏、青海、新疆、內蒙、東北等地的競爭相對小一點,其他區域競爭都非常激烈,東部沿海城市更甚。
而落地配發展到今天,各個公司的業務類型和服務質量都沒有太大差別。正因同質化競爭激烈,只能通過壓價來競爭,但價格戰之后行業哀鴻遍野。
“我們今年的營業額預計會大幅增長,但利潤就不好說了,今年又有幾家客戶要壓價或減少單量。這個行業已經被逼得沒有利潤了。”雖然公司業績在行業中還算不錯,楊華依然憂心忡忡。
成本水漲船高
一邊是不斷被蠶食的利潤,一邊卻是不斷上漲的成本,將落地配公司置于零利潤甚至負利潤的尷尬境地。
事實上,落地配公司做“最后一公里”配送是很燒錢的,包括站點的設立、車輛和配送員儲備、油費等各項成本。一位中西部地區的落地配公司負責人孫維(化名)告訴記者,由于運營成本過高,落地配企業的規模越大,虧損越大。
“像湖北神農架,一周可能只有一兩個包裹,幾百公里,如果直營的話,需要通過自己的班車運送,一兩個單的運費才幾十塊,成本卻要幾百塊。”賈明表示,為了控制成本,大部分落地配公司會通過轉包的方式來做鄉鎮的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