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快遞資訊

快遞單號泄露個人信息 誰為用戶隱私把關?

2013-9-10 10: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快遞業販賣面單信息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央視網近日又曝光了申通、圓通、天天等快遞公司網點販賣收發件人面單信息。近年來,一些快遞員利用職務號之便,販賣客戶信息資料的情況屢見報端,個人信息遭泄露頻頻發生,已成為社會的一大頑疾,并有愈演愈烈之勢。究其深層原因,與其背后隱藏的巨大灰色利益鏈條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受到豐厚利潤的誘惑,網絡上甚至出現了公開兜售個人信息的廣告,社會上更冒出專門搜集、買賣個人信息的公  司,個人信息被肆意傳播,埋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快遞單號被公然叫賣 
  據央視報道,申通、圓通、天天等快遞公司網點存在販賣收發件人面單信息的現象。據了解,一份填寫完整的快遞單,在網上可賣到四毛錢一張。而在線下,快遞網點也有販賣面單的情況。當一份快遞發出時,會有一張記錄著單號以及發件人和收件人信息的面單,通常是一式四份,除了收發件人各一份外,快遞營業網點和快遞員也各有一份。這些面單上不僅填寫了客戶的姓名及電話號碼,還包括了詳細完整的通信地址、戶籍地址和相關的購物信息等,很容易給別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機。 
  通過搜索不難發現在網絡上,快遞單號被明碼標價,根據信息的不同分類價格也不盡相同。比如有些網站實行會員制,會員價為2元1單,而VIP會員價則是1元1單。而單號是否掃描也影響價格,未掃描單1元1個,已掃描單0.5元1個。“已掃描單號”信息在網上可以查詢到,而“未掃描單號”則指快遞員已取件但單號信息還未錄入到快遞公司官網的。 
  一些店鋪上聲稱可以提供某快遞公司當天所有的物流信息,收發貨地址還可以自由指定。店家還保證信息單號真實可靠,單一使用,絕不重復,“甚至一天要兩萬個都有”。一些賣家還透露自己是快遞公司的人,擁有全國各地發出的單號,所依靠的是系統內部的總源頭。還有一些快遞員表示,快遞單不能賣,但可以給買家提供電子版的。 
  不法利益致使用戶個人信息“被裸奔” 
  現如今,個人信息成為了許多商家、不法分子等追逐的“香餑餑”,而填寫著精確隱私信息的快遞面單更是被各方“虎視眈眈”。據業內人士介紹,快遞單經過環節眾多,只要能接觸到底單就能輕易獲得用戶信息,“快遞員一般一天可以拿到幾十到幾百,輸單文員就不一樣了,幾百肯定是有的,幾千也完全沒問題。” 
  當用戶填寫快遞面單后,可能不經意間個人信息就被泄露了。個別快遞員與單號販賣者勾結,將收集到的客戶資料隨意出賣,獲取不當利益,并已經形成了一個“灰色產業”。據了解,購買者多是淘寶店家,他們為了創造“業績”,通過購買快遞單上的單號等信息制造虛假交易而提高信譽,獲得買家的好評和口碑,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就是說實際上并沒有人購買店家的商品,但店家通過朋友幫忙拍下商品,再加上購買到的快遞單號,就形成看似真實的“交易”。賣家還利用快遞單進行點對點的廣告宣傳,可能你這邊剛從淘寶上買了某商品,店家就通過快遞面單上的購物信息了解了你的喜好,并盯上你進行“狂轟亂炸”式的廣告推銷。 
  另外,還有快遞員跳槽后,通過手中掌握的客戶資料與原公司爭搶客戶,并導致快遞單號泄露。一些企業企圖借此來獲得同行或競爭對手的客戶資源,而有些快遞業務員法律意識淡薄,職業素質也不夠,單號買賣也就屢見不鮮了。 
  除了淘寶商家外,有些電話營銷或者電話廣告公司則利用快遞面單上的客戶具體信息,尤其是手機號碼和地址,把營銷廣告直接發送到客戶手機上,或者郵寄到家里。而一些網站則專門提供這類信息買賣服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注冊、充值到購買單號的自主程序,通過收取服務費來獲利。 
  網民個人隱私保護迫在眉睫 
  客戶信息的泄露,不僅會威脅到個人的隱私權,還會影響到平時的正常生活,諸如大量垃圾短信、商業廣告等的頻繁入侵;甚至個人的財產和人身安全都會受到威脅,因快遞面單信息泄露引發的入室搶劫案等事件也時有發生,買賣單號信息的不法行為亟需治理。 
  首先,快遞公司要遵守行業相關規章制度,提高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完善管理制度。在《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快遞企業和從業人員不得違法泄露在從事快遞服務過程中知悉的用戶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快遞公司應把好從業人員門檻,加強人員法律知識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同時快遞業也應該盡快形成行業內的誠信體系,促進建立業內的行業準則和約束相關人員的行為規范,防范擅自買賣個人信息現象的滋生。 
  其次,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對快遞行業的監管力度。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王安白表示,按法律規定,不管泄露、倒賣多少個人信息,量刑都在3年以下,較之不法分子獲取的灰色利益,其違法成本明顯過低,“目前來看,執法機關對于這類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和持續性不夠。”因此,執法單位應加大查處力度,切實落實相關法律精神,對私自買賣信息行為堅決予以打擊。同時,有關部門可以相互合作,聯合做好客戶信息的安全保護工作,比如蘇州郵政管理局將180萬張過期快遞單交由保密局集中銷毀,此舉有利于推動快遞行業信息保密工作的進一步完善。 
  最后,要加強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意識。一般消費者的法制觀念比較淡薄,認為短信騷擾、電話欺詐是“很小的侵害”,因此總是選擇忍氣吞聲。平時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填寫收貨地址等時盡量不寫家庭住址,可以寫工作單位或小區地址,不填寫個人手機號而以辦公室電話或物業電話替代;不隨意丟棄含有個人信息的資料,或者將快遞上的信息涂黑、撕碎至無法辨認為止;注意不輕易地泄露自己的手機號、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本文來源:通信信息報)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