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境內淮河上第一座特大公路橋梁病倒了
2013-8-8 9:35:00 來源:新安晚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為安徽境內淮河上第一座特大公路橋梁,五河淮河大橋服役36年后于近日全面封橋。據了解,封橋的原因是該橋被評定為四類危橋,隨時有坍塌的危險。大橋曾兩次維修,為何還是難逃成為危橋的命運?當地居民在面對封橋帶來的出行不便時,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探訪封橋帶來通行不便
昨日下午1時許,記者來到位于104國道上的五河淮河大橋。靠近五河縣城的橋頭被數塊大石墩堵得嚴嚴實實,碩大的紅色字體“四類危橋封閉交通”在烈日照射下顯得很醒目。
在大石墩前方,放著兩塊展示板。其中一塊是關于大橋緊急封閉交通的公告,給出一幅繞行線路圖;另一塊則用圖片對封橋緣由做出說明,近10張照片分別展示了大橋一些部位的嚴重受損情況。
不過,即便大橋緊急封閉交通,橋面上卻依然可見行人通行。“橋這么長,徒步走太熱,坐我的‘摩的’5塊錢一趟。”見記者翻過護欄試圖走上大橋,幾名膚色黝黑的小伙圍上來招攬生意。除了摩的,橋面上還有電動三輪車在大橋兩頭奔波載客,生意看似都不錯,不時有行人走近詢價上車離去。不過,還有很多行人不舍得這5元的“過橋費”,頂著烈日步行穿越1000多米長的大橋,或者自己動手搬著自家自行車、摩托車上橋下橋。
“我上下班都要過橋,坐車一天來回四趟20塊,怎么舍得?”市民張先生扛著自行車一步一停走下橋,他說,自己以前騎摩托上下班,封橋后改騎自行車,雖然費力耗時但上下橋搬起來方便點。
“這是我們五河的交通大動脈,現在突然被封住,出行真成大問題了。”在橋邊開小賣部的大娘看著烈日下的人群,感嘆道。作為老人,她考慮更多的是封橋后看病變得不方便了。“萬一遇到老人突然生病或者孕婦生孩子,橋上不通車,繞路的時間真是要受罪了!”
“以前又不是沒修過,怎么搞到現在又要封橋維修?”坐在小賣部里歇息的李先生表達了自己的疑問。
回應緊急封橋為避坍塌
五河淮河大橋位于104國道上,全長1031米,是安徽第一座鋼構大橋和安徽境內淮河上第一座特大公路橋梁。五河淮河大橋是當地到江蘇泗洪段100多公里國道的“咽喉”,對于緊急封橋決定的出臺,當地相關部門也給出了具體的解釋。
蚌埠市公路管理局五河分局副局長呂宗豹向記者介紹說,今年7月22日至24日,交通部專業機構對大橋進行了全面健康檢測,最終評定大橋為四類危橋,隨時存在垮塌的危險。“根據檢測結果,大橋在沒有預兆的情況下隨時可能脆性斷裂。這是很可怕的。”呂宗豹說,緊急封閉大橋交通是根據國家相關法規規定,按照國家交通部、省交通廳、蚌埠市政府等通知要求,并不是五河縣政府自作主張。他表示,五河淮河大橋作為交通大動脈,封橋固然對交通通行造成很大影響,但在存在隨時坍塌的情況下已經不容去計算封橋的代價。
“起初,我們也考慮是不是采取限行最大程度減小對百姓出行的影響,但誰也不敢拿百姓的安全冒險。”
呂宗豹透露說政府的這一考慮最終被交通部專業機構徹底否決。
目前,相關專家組正在對大橋進行更詳細的檢測,確定維修加固的方案。“預計要8個月,但我們希望爭取在春節前能實現行人還有小型車輛的通行。”呂宗豹告訴記者即便維修加固后,大橋實行限行勢在必行。
調查老橋年邁難擔重任
五河淮河大橋緣何淪為四類危橋?對此,蚌埠市公路管理局養護科科長喬冰冰解釋說,五河淮河大橋1977年建成至今已運行36年,如今的承載量已經遠遠超出當時設計的標準。當時設計荷載的噸位是20噸,而現在日交通量已達19000輛標準車,且大型的超限超載車輛的通行時有發生,長期的通行壓力導致橋梁技術狀況等級急劇下降。
即將開展的維修加固對于五河淮河大橋來說并不是第一次,當地居民孔先生就清楚地記得,在2008年大橋接受過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呂宗豹說,今年4月份以來,當地公路部門已經實施了部分橋面維修,同時采取了限行措施,禁止10噸以上大型車輛通行。4月2日當地政府召開了調度會,4月7日緊急處理一處安全隱患,確定限行更改。5月份出臺維修加固方案,5月下旬展開維修,7月份迎來交通部的巡檢。
“五河淮河大橋的設計標準在當初的條件下算相當高的,但放在現在已經大大落后了,受力結構不科學。
全國同期建設的同樣橋型大橋還在運行的已經寥寥無幾,這座橋撐到現在算不錯了。”呂宗豹說。
對話
記者:大橋封閉后,針對出行影響,政府出臺了哪些對策?
呂宗豹:繪制了繞行線路,繞行里程大約40公里左右。我們準備加開輪渡作為交通替代方案,碼頭選址和輪渡租賃等工作正在進行,爭取在10月1日前渡口實現通行。另外,新橋建設的前期工作已經完成,等融資方案確定后便可啟動招投標工作,預計新橋建成需要兩三年時間。
記者:大橋已經封閉交通,除了繞行方案外,其他方案進度緩慢,居民出行很受影響。
呂宗豹:確實,交通替代方案的出臺沒能及時跟上。
記者:大橋建成后一共進行過幾次維修?
呂宗豹:2005年對橋墩受力部位進行加固維修,資金投入大概兩三百萬。2008年對橋面重新鋪裝,投入了600多萬。2011年還進行了一次搶修。
記者:一修再修,錢花了不少,如今仍要封橋維修,當初維修有多大效果?
呂宗豹:一次維修加固不能徹底解決大橋的根本問題,不能改變當初的設計標準。每一次都只能是解決已經發現的病害,很多部位的病害在不斷發展,誰也不能保證一次維修加固后能確保安全使用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