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零售基因:京東未來押注POP 決勝于物流
2013-8-2 8:45:00 來源:中國大物流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如果沒有開放平臺,京東在過去幾百億的投資都將打水漂;如果沒有開放平臺的成功,京東將必死無疑。”劉強東(微博)在昨日京東首屆開放平臺合作伙伴大會上直言不諱地說。
根據京東官方透露,2012年京東第三方賣家開放平臺(POP)業務實現200多億銷售額,占到總銷售規模的20%,預計到2016年,將超過50%以上。京東開放平臺未來的方向是成為“賣家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向開放平臺合作伙伴的技術、物流、服務、財務四大具體支持計劃成了本屆大會的焦點。
京東:就是要轉型!
如此看來,京東未來已是鐵了心轉型為交易服務平臺,通過提供信息流、產品流和資金流的增值服務而盈利。這樣的轉型戰略對以3C標準品零售起家的京東有著現實意義:自營業務品類有限,在未來發展必將遇到瓶頸,通過第三方開放平臺引入賣家分化了自營擴張品類的風險,又能提高整體毛利,豐富的SKU也能夠吸引和留住更多用戶。
京東未來押注POP無法避免與天貓趨于同質化的局面,且易迅、當當、亞馬遜也正在積極推進POP業務,當然“鐵打的平臺,流水的賣家”在越來越多的傳統品牌觸電,這個市場不斷變大,可無法避免平臺之間的相互廝殺。在這場博弈中,京東只把天貓當對手,天貓的“望遠鏡”同樣也只盯著京東。
京東PK阿里,取勝的信心從哪兒來?
“貓狗大戰”即將升級,面對具備先天優勢的對手,京東取勝的砝碼是什么?
——TI技術在自營部分還行,電商開放生態鏈作為京東“技術驅動的十年”才剛起步。售后服務只要在人員規模及其素質的投入上下功夫難以形成差異優勢,金融服務對象有限,也沒有淘寶“旺旺”“直通車”“鉆展”這樣成熟的產品,而剩下京東的物流在電商企業中具備絕對優勢:
1)布局。京東目前已擁有輻射全國的7個區域分發中心、25個前端物流中心及37個一二級分撥中心作為運營核心。其中占地面積約120畝的上海“亞洲一號”一期工程已封頂,預計年底可投入使用。整套物流系統逐漸將以低于市場價格向第三方賣家開放倉儲、配送。
2)效率。在物流的3個重要節點,快遞、干線物流和倉儲體系中“最后一公里”是效率、成本最高的一個環節。京東在全國200多個自提點組成的覆蓋全國1037個行政區縣的龐大物流網絡,是它推行“211限時達”服務實現的基礎。此項服務對第三方賣家而已具備相當大的誘惑力,因為它極大降低了賣家們的履單成本,消費者收到商品時間的縮短必然推進有效交易訂單的生成,從而賣家應收賬款周轉率提高。
3)數據。在前端下單環節,京東的預測分析系統通過商品的點擊率來判斷它的市場需求,然后通過信息優化,預算未來數天每個產品在各地的銷量,當用戶下訂單時,商品已經提前運到當地的倉庫。后端配送環節,可以采集到用戶真實數據,備案存儲后即提高了預測分析系統的準確率,又可以通過分析當地用戶需求,做出匹配精準的促銷方案。
4)品質。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一個普遍的現象,消費者在交易平臺上購買第三方賣家的產品時往往要經過第三方物流幾番調撥才能發貨,而消費者在自己交易帳號的發貨跟蹤系統中不回看到這個環節,只會看到漫長的“等待發貨”,收到貨的時間很長。往往這個環節的用戶投訴最多,如果京東物流向POP賣家全面開放,不僅省去了調撥的中間環節,用戶后臺可實現透明跟蹤查詢、重復購買次數也會增加。
天貓“雙十一”的爆倉已成詬病,其實阿里沒有忽視物流重要性,可這有苦又累的活不愿自己干,兩年前7000萬戰略投資星晨急便,已成前車之鑒。此次由阿里發起的“菜鳥網絡”來勢洶涌,但仍處于信息平臺搭建階段,整個物流體系非一朝一夕所能打造。
在劉強東吶喊“開放平臺這個行業正在逐漸走向壟斷”,“真心希望”賣家把銷售額分流到各個平臺之時,已掩蓋不了內心流淌著轉變京東零售基因轉型POP服務平臺的熱血。然而真正考驗他是否能小步快跑,把現有的物流優勢執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