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錢荒"引起恐慌 "共振"會帶來金融危機嗎
2013-7-9 11:0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最近,銀行“錢荒”引起社會恐慌。有人開始傳言,中國將要爆發金融危機。擔憂并非無緣無故:2013年以來,經濟減速伴隨的不良貸款余額反彈,非銀行信貸規模快速上升,房地產銷售的“V”型反轉,都是不良信號。
不過,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最新的研究取向樂觀。該所中國經濟金融研究課題組認為,影子銀行、融資平臺以及房地產泡沫發生“共振”所產生的金融系統性風險短期還不具備觸發的條件。但是,“金融共振”所反映出的中國經濟增長內在結構性缺陷、風險傳染機制及風險的快速積累確實值得高度關注。
近幾個月來,非銀行信貸(也被籠統地稱為影子銀行)規模的快速攀升引發市場對其信貸流向的猜測。市場普遍認為影子銀行正可能成為地方融資平臺新的融資渠道。相對于銀行信貸而言,影子銀行受到的監管較少,地方融資平臺的總規模更加難以估算和掌控。
與此同時,地方融資平臺的還款來源主要依賴于地方政府通過出售土地獲得財政收入,土地的價格高低又取決于房地產市場的活躍,因此,房地產市場的可持續性將成為影響地方政府償債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時,地方融資平臺以及企業貸款大都以土地作為抵押來獲得銀行貸款,土地價格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抵押品價值,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
因此,影子銀行、地方融資平臺規模、房地產市場的可持續性和銀行資產質量等幾者之間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反饋放大的“金融共振”鏈條,一環扣一環,牽一發而動全身。
課題組認為,判斷這一鏈條是否會發生系統性崩潰取決于三個問題:一是房地產市場的可持續性,即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否有泡沫以及泡沫是否會崩潰?二是地方融資平臺規模有多大以及地方政府償債能力如何?三是影子銀行導致銀行信用風險被低估的程度有多大?
雖然牛刀、謝國忠這樣的人已經無數次預言過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崩潰,但是更多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個被全社會所矚目的市場有局部泡沫,但尚不具備崩潰的條件。課題組通過測算35個大中城市(主要是直轄市、省會城市及部分三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發現,近年來,全國房價收入比不斷上升,溫州等三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甚至高于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因此,課題組指出,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確實存在局部性泡沫,但是短期并不具備崩潰的條件。
課題組的理由是:首先,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居民收入增長帶來的改善性需求將長期支撐著房地產市場發展。其次,居民負債水平較低,發生違約的可能性低。2012年度,中國居民住宅按揭貸款余額為7.5萬億元,杠桿率水平約為15%,遠遠低于日本房地產泡沫崩潰時50%左右的杠桿水平。另外,房地產稅征收擴圍會對房地產市場形成一定沖擊,但短期內不會成為觸發房市崩潰的條件。房地產稅作為增加居民住宅保有環節的稅賦安排,長期對抑制房地產泡沫非常有效,但在滋生房地產泡沫的其他因素沒有消除之前(例如,全球量化寬松政策帶來的資本流動泛濫和投資渠道不暢導致的房地產承擔過多的投資屬性),很難在短期內改變房價走勢。
地方債務總體風險可控,政府有足夠的償付能力。地方政府債務主要以融資平臺形式持有。6月10日,國家審計署再度發布了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的審計結果:截至2012年年底,上述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達3.85萬億元,這兩年來增長了12.94%。依同樣的增長率推算,截至2012年年底,全部地方債務余額將達12.08萬億元。目前來看,這一債務水平總體可控。此外,中國的債務基本上是內債,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債務重組等方式解決,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程度和沖擊面遠不及其他國家。從償債能力上看,即使房地產市場出現向下調整,政府仍然有足夠的償付能力。一是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這將從根本上保證政府有足夠的償付能力。二是在中國特有的社會制度下,政府所掌握的資源可以作為償債的重要保證。外匯儲備規模龐大,至2013年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44萬億美元?蓜佑玫膰衅髽I資產規模也相當巨大,至2013年3月,地方國有企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價值共計約13萬億元。土地可盤活資產空間還較大。土地改革制度的推進、房產稅等新稅種的推廣征收,都將為地方政府提供新的資產來源。
這回銀行“錢荒”令一個生僻的金融詞語“影子銀行”廣為人知。人們意識到,影子銀行導致銀行體系風險被低估。這表現為大量銀行信貸被轉移出表外,但這些風險在實際操作中很難與銀行風險完全隔離。不過,課題組認為,影子銀行作用及與國內外影子銀行的區別認識不足,造成估算結果普遍偏大。即使采用這一假定,其占GDP比例也大約在40%左右,遠小于美國23萬億美元的規模(占GDP比例為134%)。此外,絕大多數影子銀行活動都處于監控之下,非銀行正規體系外的融資活動并不必然導致金融風險上升。
盡管整體上較為樂觀,但是課題組認為,需要從穩定和發展的角度,采取長短期政策搭配使用,按照“疏堵結合”的原則,規范地方融資平臺和影子銀行發展,擠出房地產市場泡沫。
“強化地方政府債務的預算監督和信息披露,增加地方政府舉債的透明度。建立多層次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體制。借鑒國際經驗,逐步探索市政債券發行。加大財稅體制改革力度,解決‘土地財政’導致的風險相互傳染問題,資源稅、房產稅應成為地方政府新的稅收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