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原因制約我國貨運裝備升級
2013-7-5 10:2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李衛衛
“總的來說,目前整個道路貨運行業的裝備水平,與實現現代物流業的科學、轉型發展的總體要求相比,與推動道路貨運車型的標準化發展的總目標相比,與國際物流裝備的先進技術水平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存在著若干方面的不適應。”交通運輸部公路院汽車運輸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紅衛坦言。
面對這些“不適應”,張紅衛對造成上述問題和差距的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在他看來,分段割裂管理的汽車管理體制、道路運輸裝備相關法規標準不協調、支持道路運輸先進裝備發展的鼓勵與優惠政策不足、技術管理與行政執法不規范、產品技術與工藝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5大方面,可謂是問題滋生的根源所在。
首先,目前汽車產業主管部門負責貨車的設計、準入、生產,但不對運輸市場的需求負責,對運輸市場的需求反饋不敏感,對信息掌握不夠及時。而作為運輸市場主管部門的交通運輸部門,卻對車輛等運輸裝備的生產源頭管理缺乏話語權和監督手段。這樣就造成了實際中的“該進的進不來,該擋得擋不住”的運輸裝備供應局面。
其次,法規標準方面的不完善同樣突出。張紅衛直言,國標GB1589作為汽車行業的基本“大法”,經過10年的實施,有些內容使得貨車車型的《公告》準入條件不夠科學、合理、先進,并由此引發了側簾式半掛車和運煤專用車上不了《公告》。牽引車與掛車參數和性能不匹配,雙掛列車不允許上公路行駛,發展交換箱體以及貨車車廂內部尺寸標準化工作受到制約等一系列問題。
再者,現在甩掛運輸推薦車型的一些優惠鼓勵政策未能落地。輕量化和天然氣等體現新技術、新結構的清潔能源車型,并未獲得政策的資金支持或者資金支持力度較弱。違規生產或改裝的超限超載運輸車輛,仍在大量運行。這些鼓勵和優惠政策的不足,不但不利于先進車型的推廣,還擠壓了其市場空間。
此外,車輛生產質量控制不嚴格,車輛產品一致性檢查,以及使用管理環節的安檢、路檢等執法部門的核查與檢測不規范,致使部分不合規的車輛充斥市場,導致車輛產品一致性差、超限超載、車輛違法改裝與使用等行為成為常態,守法經營業戶的合法權益受到較大侵害。
最后,汽車產品技術與工藝的不足,也對貨運車輛裝備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不小的阻礙。對此,張紅衛可謂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我國汽車工業缺乏核心技術,主被動安全保障與測試評價技術的研究、應用滯后,新技術、新配置、新工藝和新材料的應用研究不足,限制了先進發動機、動力傳動和新結構車輛產品,以及空氣懸架、ESP、TCS、電以及液壓緩速器等新裝置,在重型貨運車輛上的使用與推廣。“因為國內汽車行業,在一些核心技術、關鍵產品、制造工藝等方面還存在差距,致使我國至今尚無法生產出。適于運輸集裝箱高箱的低承載面牽引車和半掛車,列車的制動安全和高效節能方面的性能也不盡如人意。”他強調。
據了解,針對國內道路貨運行業在車輛生產、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交通運輸部近年來已經組織了不少專家,到歐美等國家進行公路貨運車輛、甩掛運輸的技術考察和交流。希望能夠吸取這些國家先進的成功經驗,推動我國貨運裝備水平的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