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開啟“大交通”時代
2013-7-3 9: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坐上高鐵后,1個多小時后我就趕到寧波的親戚家吃中飯。”昨天上午9∶30,剛剛踏進湖州新火車站的市民董先生告訴記者,他乘坐的高鐵從南京開往寧波,在湖州站的發車時間是9∶59,“選擇這趟列車,就是為了到親戚家趕中飯。 ”
從昨天起,湖州市市民就能像董先生一樣,可以乘坐高鐵,從湖城出發,快速在城際間穿梭。寧杭高鐵的開通,對于湖州市民而言,不僅意味著今后的出行更加便捷、居住地“升值 ”,更意味著湖城有了新的地標。如果說高速公路的發展和城鄉公路網的鋪設是給湖州市穿上了一雙好的跑鞋,那么寧杭高鐵的通車則是給湖州市插上一對騰飛的翅膀,讓湖州市摘掉了“鐵路弱市”的帽子,開啟了真正的“大交通”時代。
城際間快速出行成為現實
市民張先生買到了寧杭高鐵湖州站售出的一張車票,是從湖州發往杭州的,但昨天到火車站后他獲知,他所乘坐的這趟列車并非第一列在湖州火車站停車載客的高鐵。在此之前,一列從杭州發往天津的列車在湖州火車站帶走了第一批乘客。“盡管不是在湖州站停靠的第一列高鐵,但我這張車票仍很有紀念意義,因為它見證了湖州人城際快速出行夢圓的時刻”。
根據湖州市所做的一個數據分析,在寧杭高鐵開通前,鐵路客運在長江三角洲16個城市里,平均占比為10%左右,但湖州市卻連3%都不到,與周邊的揚州、泰州、南通情況差不多,是個鐵路不發達城市。
據介紹,湖州老火車站是宣杭線上的一個停靠站,是規模較小的四級站。由于原先途經湖州市宣杭鐵路站點較少,速度也不快,中短途出行市民大多選擇公路交通,而長途目的地就只能選擇去臨近城市乘坐飛機。
隨著寧杭高鐵的開通,湖州新火車站投入使用,乘坐高鐵外出會更加方便快捷,原本湖城市民沿襲多年的出行方式將被打破。至此,湖州市公路、鐵路、水運并頭發展,將構建一個全面、立體的交通網絡,成為湖城發展的“永動機”。
無需中轉可直達更多目的地
受制于原先鐵路交通的發展,湖州市交通直達目的地并不多。新開通的寧杭高鐵在湖州市境內設置了3個站點,分別是湖州站、德清站、長興站。今后,從這3個站點出發,市民無需去其他城市中轉,在家門口乘高鐵就可以到達北京、天津、廈門、福州等多個長途目的地。
據介紹,寧杭高鐵開通后,北接京滬高鐵,西連滬漢蓉高鐵,往南可以通杭甬高鐵、甬臺溫(福)鐵路。今后湖州市高鐵往北可通達北京、天津、濟南、曲阜、泰安、青島、南京方向,往西可通達合肥、武漢、徐州、鄭州方向,往南可通達寧波、臺州、溫州、福州、廈門方向,往東可通達上海。
湖州新火車站投入使用后,湖州市將形成匯集了南京、杭州、上海、合肥四個方向客流的十字叉大型綜合性樞紐,寧杭客運專線、合(湖)杭鐵路、湖蘇滬城際軌道及宣杭鐵路將在湖州火車站交集。為此,湖州火車站站房設計建造時,便在湖州站南側和北側分別預留了合杭鐵路和湖蘇滬城際鐵路接入軌道,將有望承載4條鐵路線的服務功能。
高鐵這一大動脈,把湖州融入了全國的交通網絡,在家門口就能乘高鐵出行由夢想變成現實。
湖州市旅游迎來促銷契機
機遇伴隨著列車呼嘯而來。借力寧杭高鐵的開通,湖州市正在實施高鐵旅游“五大工程”,建立高鐵旅游公共服務平臺,為來湖游客提供旅游信息、旅游交通、旅游咨詢、旅游票務、旅游商品和導游服務等公共服務。
“吳興區的南太湖旅游資源、安吉擁有的萬頃竹海和茶園、德清的莫干山及濕地公園……如果便利的交通條件一旦為人們所熟知,這些完全可能成為滬寧杭城市居民理想的‘后花園’。”湖州旅游產業集團負責人這樣說。
據介紹,湖州市旅游主管部門已在著手整合旅游資源,策劃高鐵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來湖高鐵旅游產品體系,推出了“游南潯古鎮、購天下湖品、品太湖神韻、賞菰城景區、覽美麗鄉村”的主題旅游線路。此外,湖州市還將策劃、包裝和培育一批來湖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線路及部分長線線路,著力在高鐵沿線主要城市開展湖州城市形象宣傳,努力把湖州打造成長三角重要的高鐵旅游目的地。
承接滬杭寧有了新途徑
杭寧高鐵的開通不僅為市民帶來了出行條件的改善,更是為湖州市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作為杭寧高鐵途經的唯一地級市,湖州市將借此機會全面提升綜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擴大城市影響力。
過去,湖州市在火車站的建設、客貨運輸供給能力等方面同周邊城市差距較大,鐵路建設尤為滯后,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湖州市發展受到制約,難以參與到長三角區域分工,一直處于邊緣化的被動局面。
寧杭高鐵的開通,將改變湖州市經濟發展區域中相對隔離的現狀,不僅可以參與到高端工業產品的生產,而且還能與滬杭寧等發達城市在高新科技、金融外貿、服務創新等優勢產業領域實現互動,從而有效促進區域產業的合理布局,推動湖州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同時,高鐵使湖州市從杭湖寧發展的一個“線性節點”城市,轉變直接吸納和擴散上海輻射的“網絡節點”城市,全面打通東南西北快速通道。隨著長三角“1小時經濟圈”的形成,滬杭寧的資金、技術、人才乃至思維、生活方式都會快速向湖州市流動和傳播,經濟交易和相互交流得以高效率進行,促進湖州市與周邊城市的無縫對接,實現“同城效應”。(本文來源:湖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