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發展大物流 打通“財富線”
2013-6-18 10: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題記
大產業催生大物流,大物流崛起大市場,大市場呼喚大發展。
――百舸爭流,臨江獨秀。
有一種精神,它不事張揚,埋頭奮進。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一流。”
大手筆,大胸懷,大視野。
蕭山臨江:一個時代的弄潮兒,一片創業的新天地,
以創新謀求變革,以格局營造氣場。路漫漫,其也上下求索。
定位“大產業”,全新 增長極
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出擊,這是一條涅盤升華的必經之路。
浙江要續寫傳奇,必須擎起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大旗幟。
潮起江東,臨江迎著第一縷晨曦,煥發初升的朝氣。“心要大一點,沒有大產業的氣魄,就不能實現超越。”曾幾何時,這句話已經成為了臨江發展的進行曲。
短短幾年間,東風裕隆汽車、臺灣裕隆汽車總部、中國石化、萬國數據、前進齒輪、東方電氣、三一重工、中科新松機器人、吉利集團、世界500強美國UPS物流、以色列泰華醫藥等一大批大企業相繼落戶,不禁引來人們無數猜想。
觀察一個地方的發展,時空因素總是避不開的兩者。
從空間上來看,臨江距蕭山國際機場和杭甬高速公路、杭金衢高速公路25公里,離亞洲最大的紡織品集散地——中國輕紡城30公里,至杭州市中心和蕭山城區45公里。杭州唯一的2000噸級出海碼頭位于園區東側,江東大道和錢江大道也將在此交匯,從此納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
從時間上來看,臨江的成長追隨著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設”戰略的前進腳步,杭州市委、市政府矢志打造杭州的“浦東”,再建一個“新杭州”、再造一個杭州“工業”的決心,使得大江東主要平臺之一的臨江也駛上了開放發展的快車道:
以東風裕隆為中心的汽車產業蓬勃發展;以東方電氣為代表的“先進機械裝備產業園”在臨江也迅速崛起;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前進齒輪箱、聯源重工等企業成為園區先進機械裝備產業的龍頭;還有以恒逸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園”等……2012年底,“十大項目百億工程”,更是浩浩蕩蕩吹響了臨江新一輪工業經濟全面推進的號角,也成為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舉措。
智者因時而變。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對臨江來說是一種考驗。如何才能不斷提升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讓產業支撐轉變為產業提升?
5月的臨江,春來江水綠如藍。園區內企業東方電氣新能源設備(杭州)有限公司3臺總貨值384萬歐元的1.5MW直驅風力發電機,順利出口芬蘭。這不但是蕭山風力發電機產品首次踏出國門,也是浙江大型風力發電機設備首次出口歐洲!
而這,只是臨江打造自主創新高端產業的一個縮影。
臨江的大產業,大在“質量”上,強在“品牌”上。積極引導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大企業大集團,讓“臨江創造”走向國內外市場,這個意義更為深遠。目前,臨江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5家,一季度實現產值同比增長46.1%,占園區總產值的65.3%,標志著臨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企業轉型升級效果明顯。
發展大物流,打通“財富線”
“像臨江這樣從一塊年輕土地上開發出來的創業新城不斷涌現,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說明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點還未離開東部地區。”國內著名經濟學家袁鋼明在首屆臨江新城經貿發展論壇暨投資洽談會上如是說。
的確,臨江逆勢而上,在國際經濟普遍低迷的年份中獲得豐碩成果,激活了這一灣錢塘江水。
而讓“臨江創造”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這句話的背后催生的是大物流的強烈需求。隨著園區企業的大量入駐,較大貨物運量和運輸成本的矛盾逐步顯現,尤其是東方電氣風力、潮汐發電機組等重件設備的外運受到了鐵路、公路運輸的限制。
只要有夢,總會夢想成真。2012年底,杭州首個出海碼頭試運行,臨江的海洋夢,也有了歸宿。
臨江海港碼頭項目建成后,將吸引更多大型裝備企業落戶臨江,這對臨江的招大引強有著積極意義。同時,也推動了區域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臨江新城將有望抓住浙江實施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機遇,依托海港碼頭,探索相關配套產業體系建設,培育活躍的海港經濟新業態,開啟秀美港口新城建設的序幕。
對臨江來說,一個長遠的發展規劃:必須把港口現代物流發展戰略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打造杭州的現代港口物流基地,已經成為臨江明確的目標追求。
3月10日,迎著錢塘江邊吹來的早春之風,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快遞服務公司——UPS國際總裁丹尼爾·布魯托踏上杭州東部的臨江工業園區,踏勘工程選址,開始了UPS的區域物流中心擴張進程。這一站,他選擇了臨江。
選址臨江,其中更重要的一點,是看中臨江優越的地理位置。毗鄰國內第八大機場蕭山機場,以及近在咫尺的杭州保稅物流中心(B型),戰略性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的轉運時間及成本縮減優勢,從而將幫助UPS更好地服務這些貿易快速擴展的市場。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臨江的“磁場效應”再次體現。除UPS之外,普洛斯物流二期項目也已啟動。而傳化公路港項目建成后,臨江更將一躍成為集“物流信息交易中心、零擔快運中心、智能車源中心、倉儲配送中心、總部商務中心及配套服務區”于一體的全國公路物流主樞紐。
與此同時,臨江還與中企投資集團簽署了建立國家級物聯網的戰略合作協議,這也意味著臨江在現代物流領域有了更深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創業大市場,打造升級版
大市場催生大物流,大物流帶動大市場。用這句話來形容今天的臨江非常合適。
曾經,全國的石材以福建最為聞名。現在,精明的溫商聯合地方企業家倪小泉把石材市場開到了杭州,在臨江梅林灣農副業基地建起了一座規模化、現代化的專業性綜合市場——錢塘江石材建材市場,將領軍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石材建材生產、加工、批發及零售的集散地。
“無法想象”——這是董事長倪小泉用來形容市場前景廣闊的詞匯,也是用來形容臨江管委會對其重視的程度。或許,還是很多人用來形容其市場體積龐大的嘆詞。
汽車沿著二期市場橫三路一路行駛,綿延近1.2公里,才能走完市場一側。整個市場前店后廠,體量宏偉。如果說第一代石材市場是露天的,第二代市場搭棚子,第三代市場簡易廠房,那么這個市場可稱為現代化的第四代市場——綠色、低碳、節能。
市場占地2580余畝,預計總投資16億元。根據錢塘江石材建材市場副董事長林國術介紹,市場一期已建設完畢全部投入使用,二期也于2012年10月投入運營,同時三期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當中。據了解,二期雖未完全建設完畢,但入駐名額已滿。
“目前呈現的市場繁榮還只是冰山一角。近5年,隨著小城鎮建設的進一步深入,石材建材市場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倪小泉談到未來,信心滿滿。這種信心來自于對市場的考察,也來自于臨江管委會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勵。
市場所在區域是開發區“軍園共建”友好合作的典范。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軍園共建是推動軍地雙擁的重要創新舉措。臨江工業園區與部隊雙方無縫對接,緊密協作,使得雙方的魚水之情也愈加深厚。”“軍園共建”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說。
“另一方面,市場的集聚解決了當地很大一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相關配套的完善也大大拉動了周邊村鎮的經濟發展。”倪小泉告訴筆者,以一個村子為例,人口1000人,結果因為市場的原因涌入了4000人,當地村民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出租,又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市場是一只無形的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沿著即將開通的錢江大道,向北是海寧皮革市場,向南是中國輕紡城市場,中間則是錢塘江石材建材市場。這個最初由一幫企業家自發形成的市場,正體現了臨江這塊區域天然的區位吸引力。
這股吸引力感染了大恩物流,招來了顧家工藝,也聚集了朝陽輪胎。
4月17日,大恩數字物流港在臨江專門舉行招商說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120多位客戶有意入駐該數字物流港。據悉,大恩數字物流港總投資6700萬元,占地203畝,主要經營物流、倉儲、配送、物流管理和軟件開發與應用、物流教學培訓、物流方案設計與咨詢等。計劃在明年初正式投入使用,預計可實現物流業年產值3億元~4億元,產生年利稅1200萬元~1500萬元。
為了更好地服務大江東尤其是臨江園區內的企業,大恩數字物流港專門建立了數字平臺,讓園區企業實現無紙化辦公,并使用全球定位系統、物流信息短信提示等現代化高新技術,解決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大恩物流選擇臨江,一個是因為無與倫比的交通區位優勢,另一個則是被園區管委會服務的熱誠、辦事的高效、環境的友好所深深感動。”總經理陳劍華還提到了一個小細節,臨江管委會發送給園區企業的通訊錄上留下的都是個人手機號,這既體現了雙方的親密感,同時也表現了園區24小時為企業服務的誠意。
同樣被園區的服務和政策感動的還有顧家工藝。“我們顧家提出5年200個億的目標,其中內銷的部分基本將要在臨江完成。”依托大恩物流,顧家在臨江的倉儲將輻射整個華東區域。“在臨江我們還發現一個優勢,那就是人員的流動性比其他地方小很多,員工更有安居樂業的感受。”顧家工藝臨江區塊的負責人王則強說。
謀劃大發展,蝶變在臨江
沿世紀大道進入臨江工業園區,你已經置身于一座“四季常綠、常年見花,處處是景、時時聞香”的工業新城。寬敞的八車道,清爽整潔,道路中間和兩邊是錯落有致的綠化帶。站在彩虹一般的臨江大橋上眺望四周,極目蒼綠,郁郁蔥蔥,仿佛置身于清新怡人的田園美景之中。
“昨日墾區、今日園區、明日城區”的口號,這是對臨江發展歷程的一個過程性描述。臨江建園9年多,成功完成了從“墾區”到“園區”的跨越,正在朝著從“園區”到“新城”的目標推進。
“在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臨江的發展戰略定位,就是要打造成為浙江省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和低碳高效的轉型升級示范區,并且著力建設‘三個新城’,即‘產業新城、海港新城、生態新城’。”管委會主任樓增明指出,這也意味著臨江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
臨江深知,依托新型工業化塑造的產業核心競爭力,依托新型城鎮化形成的城市綜合承載力,將最終決定臨江在大江東乃至長三角區域競爭中的功能和地位。
臨江新城不僅要成為創業天堂、投資寶地,也要成為宜居之城。因此,他們努力構建著與臨江新城戰略定位相匹配的公建配套體系,不斷提升新城競爭力和吸引力,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令人向往的城市新空間。2012年,園區圍繞“創業臨江、大美臨江、幸福臨江”的奮斗目標,全面推進現代化臨江新城建設,率先建設文明幸福新臨江。
過去的一年:10萬平方米的公租房和安居房、10萬平方米的商品房、10萬平方米的創業大廈、10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40萬平方米的風情小鎮等計劃,有的已經啟動,有的正在抓緊規劃設計中,不久即將成為海歸、高端技術人才的創業搖籃和科技孵化器。
按照五星級標準打造的華美達酒店投入使用,德的酒店和三恒、九城等房地產項目相繼簽約建設。
臨江兵團知青文化園、臨江市民休閑中心、臨江實驗小學、臨江醫院等一批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并將在2013年底全面竣工。
農場住房困難戶安置、大企業生活配套項目建設、一批職工公寓樓建設也正在加快推進……
歷史與愿景的碰撞引發反思與求索,也影響著臨江新城的空間布局和調整,搭乘“產城融合”號列車,它正駛向那個叫“理想”的城市……(本文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