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鐵路資訊

煤炭運輸攪動鐵路物流

2013-5-9 10:5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張俊勇
    我國能源消費對煤炭具有很高的依賴性。多年來,原煤消費量占一次性消費能源總量的比重均73%以上,2011年這一比重達到77.8%。煤炭生產與消費在地區上的不均衡性對交通運輸提出了要求。北煤南運、西煤東運,鐵路是主要運輸方式之一,2011年,原鐵道部所屬的國家鐵路煤炭運量超過17億噸,占鐵路貨物運輸總量的53%。抓安全生產、運力向煤炭傾斜一直是鐵路運輸的重中之重。
    煤市攪動鐵路運輸
    2012年,國內煤炭市場價格下跌、煤企庫存積壓、港口存貨上升,累及的不僅有煤企、港口,還有承擔運輸業務的鐵路。也就是在這一年,鐵路運輸出現了少有的貨運量、周轉量同比齊下降的局面。幾年來,煤電博弈的結果似乎向發電企業傾斜了。如果因此認為,發電企業在這輪博弈中勝局,似乎還為時過早。
    2012年,國內經濟增速放緩,減少了對能源動力的需求,需求下降從電力企業向上游煤炭企業傳導,并最終影響到鐵路運輸企業。其實,真正對國內煤炭市場攪局則是整個國際宏觀經濟形勢。一方面,是我國在2004年抑制了對資源性產品諸如煤炭的出口;另一方面,我國逐步放開了對資源性商品的進口限制。自從2009年,我國首次成為煤炭進口國,近幾年,煤炭進口節節攀升,對國內煤炭形成了實質性的打壓。
    2009年,我國進口煤炭1.26億噸,2010年進口煤炭1.9億噸,2011年2.3億噸,2012年達到2.9億噸。扣除出口,去年我國煤炭凈進口2.8億噸。進口煤炭一般直接運抵我國東南沿海港口,由于本身開采成本低,海運費低廉,對鐵路煤炭運輸沖擊空前。
    供需變化敲響警鐘
    自2月20日起,鐵路貨運再次進行了價格調整,但對煤炭運輸未做調整。如果也做調整,煤企會感覺傷不起,鐵路最終也笑不出來。原鐵道部曾經提出把“滿足市場需求,做好今年增運增收工作”作為今年的重要工作,為保證“三西”(山西、陜西、內蒙古西)煤炭外運大通道更加暢通,制定了侯月、石太和豐沙大三線貨運增量運輸方案。根據目前的判斷,這一方案實施的目的也許難以達到。
    原因是無論從當前看還是遠望未來,煤炭生產和消費在達到頂峰后,增速將趨于平緩,甚至逐步下探。
    首先,國家的能源政策將會向減少煤炭消耗的方向引導。由于煤炭消耗,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老百姓感同身受,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將比以往更加強烈。尤其是去年冬季浸淫多日的霧霾天氣將不得不迫使政府向環境治理宣戰。清潔能源、替代能源份額將會穩步提升。
    其次,世界經濟形勢總體并不樂觀,一些經濟體在制定策略,擴大煤炭產能、改進運輸基礎設施,把出口中國作為提振經濟的措施。例如,美國和印尼等國家都瞄準了中國煤炭需求的市場蛋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電企業也可以有自己的選擇,通過比價格、比質量,比綜合成本,發現進口煤比國產煤成本更低,環境壓力更小,政府部門也難以用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電企必須用國產煤。
    再次,中國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美國和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我國2000年,煤炭消費量為15億噸,同年世界其他國家煤炭消費總量為38億噸。2011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達到38億噸。盡管中國經濟增速很快,顯然中國經濟總量不會接近世界其他國家GDP總和。也是在2011年,世界除中國之外的所有國家煤炭消費總量在43億噸,中國的煤炭消費量接近世界消費總量的47%。
    對煤炭的過度依賴也許到了轉折的時候了,變革是無聲息的,卻會產生致命性的后果。煤炭企業無疑很痛苦,幾年的投資、技術改造、擴大產能,怎么市場沒有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呢?關鍵是鐵路企業肯定也很受傷,煤炭運輸量的趨穩下降,該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呢?
    我國鐵路運輸的供需不均衡的狀況已經在發生改變,供不應求的時代馬上也就結束。運力緊張也許會出現在部分地區,但不會出現在全鐵路系統。鐵路貨運增速會隨著煤炭運輸的變化而逐步減慢,這也為中國鐵路總公司敲響了警鐘。
    中國鐵路總公司成立后,曾就安全生產、工程質量和貨運組織改革召開專題會議,商討對策。貨運組織改革無疑是鐵路走向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相信鐵路人士對貨運的發展變化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能夠未雨綢繆。
    市場危機正在到來
    國內煤企已經在走多元化發展道路,這些企業利用已有的資金實力或者在我國近海投資能源建設,或者走出國門,投資海外。比如我國大型國企神華集團就把一部分業務轉向了天然氣市場。未來,由于天然氣對環境污染小,正成為與煤炭抗爭的替代性能源,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同時該集團也把業務從國內抽身利用中俄協議轉戰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未來也會攪動運輸市場格局。
    也有國內礦企如兗州煤礦,預估中國仍存在能源需求的增長,把其生產能力向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轉移,當地優質的煤礦資源加上航運費的低廉,無疑也會使境外煤增量。
    我國發改委已經批準了幾個大型的煤炭轉化天然氣項目,待其投產后,可以通過采用管道運輸,也可以采用液化方式,通過公路與鐵路運輸。在那種情況下,鐵路就不再是惟一的最為低廉的運輸方式。據悉,中石化在新疆準東的年產量80億立方米的煤炭轉化天然氣工程已經啟動,計劃建造通向浙江和廣東的數千公里的管道。
    繼日本福島核危機后,我國曾暫緩了核能的建設,自從去年核能建設明顯提速,核能、風能、地熱能、太陽能都似乎要在能源大家庭比一比高低。在這種情況下,鐵路運輸如果走市場化之路還是盡快另謀布局吧。(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