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困局折射內需型經濟發展瓶頸
2013-5-9 10:0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期,國內的快遞企業有點兒坐不住了。有報道稱,討論3年之久的《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已經起草完畢,在向快遞業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其中提出快遞企業要交納“郵政普遍服務基金”,一旦征收這項費用,便相當于拿走企業25%—40%的利潤。
近幾年,得益于電子商務尤其是網購的快速發展,我國快遞行業發展勢頭迅猛。作為物流業的一只新軍,快遞業的發展一直受政 策影響較大。日前,就如何看待“郵政普遍服務基金”、物流業如何抓住電子商務大發展的戰略機遇等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
政策細則待明確
征收時機需考慮
中國經濟時報:有報道稱,《辦法》提出快遞企業要交納“郵政普遍服務基金”,被業內稱為郵政“份子錢”。你怎么看待征收“郵政普遍服務基金”?
魏際剛:郵政普遍服務在我國郵政業發展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保障郵政普遍服務是郵政業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國郵政普遍服務任務很重,建立郵政普遍服務基金是深化郵政體制改革和貫徹郵政法的要求,也是國際上部分國家采用的做法。
根據《郵政法》第三章第17條規定,國家設立郵政普遍服務基金,但《郵政法》并未對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征收的對象、標準、使用、監管等問題予以明確。目前,許多政策在理論上還沒有完全說清楚,業界對郵政普遍服務的內涵、外延及郵政普遍服務與郵政專營的關系、郵政普遍服務的制度保障尚存爭議。郵政普遍服務基金補貼的是普遍服務,還是特定企業?
就郵政普遍服務基金設立而言,應該堅持幾個原則:基金的征收不以影響現有企業的發展為前提;基金的征收和使用必須體現效率與公平、公開、透明、非歧視的原則;遵循WTO規則;促進競爭性郵政市場發展;特別是,郵政普遍服務基金要與普遍服務提供主體、普遍服務范圍、普遍服務價格和水平、普遍服務管理、普遍服務基金來源結構、普遍服務基金的規模、普遍服務補償的額度等統籌起來。
從郵政普遍服務基金的來源看,政府財政應該承擔很大責任,《郵政法》第三章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國家對郵政企業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特殊服務給予補貼,并加強對補貼資金使用的監督。
郵政普遍服務基金的出臺還有個時機問題,要充分考慮宏觀經濟形勢和產業發展形勢。就當前快遞業發展形勢看,面臨著要素成本上漲過快、企業各類成本高企、發展形勢嚴峻、轉型升級面臨困難、快遞業競爭力不強、民營快遞企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問題,如果只針對快遞企業征收普遍服務基金,時機是否合適需要有關主管部門認真考慮。
加快物流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近年來,快遞行業飛速增長,主要得益于電子商務尤其是網購行業的快速發展。現在,像阿里巴巴、京東商城、凡客誠品、蘇寧易購等很多電商都自建物流配送體系。你覺得物流業在與電子商務融合方面會有哪些趨勢?
魏際剛:我國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國家,居民消費的水平、心理、方式和結構的變化,要求物流發展更加注重效率、特色、個性和人性,基于更高時間和空間價值的物流需求會越來越大。產業結構的逐步升級以及生產方式的變化,帶來“短、小、輕、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頻次、靈活多變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
保守估計,到2020年和2030年,電子商務產生的日快遞量將分別突破2000萬件和4000萬件。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方式的有機結合,帶來人類社會消費模式的重大變革。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融合發展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趨勢。電子商務為快遞市場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成為快遞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全國快遞業三分之一業務量由電子商務牽動完成。
在電子商務井噴發展的同時,快遞業總體是滯后于電子商務發展的,成為制約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瓶頸。預計將來會有更多的電子商務企業會自建物流公司,或者尋找合適的快遞或物流企業進行不同程度地合作。物流業自身更要緊緊抓住電子商務大發展的戰略機遇,加快物流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找到電子商務和物流業合作共贏的模式。
物流業現存問題影響經濟整體運行
中國經濟時報:未來十年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物流業發展關乎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和經濟增長,有觀點認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在于物流。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魏際剛:我國是物流大國,但不是物流強國。物流業發展粗放,總體滯后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物流業與制造業、農業、商貿聯動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暢、模式陳舊已經成為制約制造業由大變強、解決三農問題、商貿服務和電子商務持續發展的瓶頸。
物流基礎設施結構性短缺,部分煤運通道鐵路運力不足,公路分擔了大量煤炭的運輸,增加了運輸成本,消耗了大量優質能源;部分沿江通道由于高等級航道占比低、網絡化程度不高;航空貨運基礎設施發展總體不足;倉儲建設嚴重滯后;物流滯后于全球化進程,與我國高增長的國際貿易相比,物流業尚未形成與之相匹配的全球物流和供應鏈體系,國際市場份額很低,進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務很大程度需要依賴國外跨國物流企業。
物流系統性不強,網絡化程度低,更多呈現分散、獨自發展的態勢,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較弱。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滯后,不同運輸方式難以進行合理分工和有效銜接,沿海和內陸集疏運體系不配套,各種運輸方式之間信息不共享,交通運輸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不高;海鐵聯運比例不到2%;一些地方盲目大量興建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造成閑置;倉儲設施分布在不同行業和部門,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托盤標準不統一,不能一貫化運作;地方保護、部門封鎖比較嚴重,工商、稅收、土地、交通等方面存在一些阻礙和限制分支機構設立和經營的問題;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物流市場尚未形成,許多中小物流企業經營不規范,服務意識淡薄,法律意識不強,誠信嚴重缺乏;物流業整體創新能力弱,物流業企業創新動力不強,研發投入很低,商業模式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滯后,尚未進入以創新引領的發展階段;應急能力薄弱,在應對各類重大突發性事件時,難以做到“第一時間”應急物資的保障;不可持續問題,公路、航空、鐵路、水路等運輸方式的資源、能源、土地等消耗和大規模排放問題突出,無效運輸、不合理運輸、過度包裝等問題嚴重;超載、超速造成的嚴重人身安全和貨物損害事故經常發生,給企業和國家帶來重大損失。
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運行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需要下大力氣解決。(本文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