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再度失衡 一季度重回“雙順差”格局
2013-5-8 17:41:00 來源:經濟觀察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緣于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引導”,資金呈現流入趨勢,今年一季度的國際收支格局重回“雙順差”格局。
近期,國家外匯管理局簡稱外管局公布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經常項目順差552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含凈誤差與遺漏1018億美元;外匯儲備資產增加1571億美元。
而2012年這組數據為經常項目順差1931億美元,資本項目逆差168億美元,后者出現近14年來的首次年度逆差。“不同以往,我國新增外匯儲備不是來源于經常賬戶的盈余,而是更多來自于資本項下的流入。”4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教授告訴經濟觀察報。其潛臺詞是國際收支失衡緣于跨境資本的流動,而流動方向緣于人民幣升貶值預期。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稱,這一切皆因始自去年9月初以來出現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市場主體改變其結售匯、付匯行為所致。
重歸“雙順差”
盡管外管局只公布初步數據,但重回“雙順差”格局或是大概率事件。
“一季度初步數據沒有披露資本和金融項目下的‘其他投資’,從僅公布的直接投資294億美元中可以看出,‘其他投資’項下的順差應該占大頭。”趙慶明告訴經濟觀察報,“這說明市場主體的資產與負債發生變化,現在傾向資產本幣化。”
2012年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資本和金融項目為逆差168億美元,其中的其他投資為逆差2600億美元,其子項中的資產就為逆差2316億美元,即資產外幣化。2012 年,其他投資資產凈流出同比多增26%。
這句話用官方語言來表述則是“其他投資對外資產增加體現了藏匯于民的積極成果。”這在外管局看來是,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預期分化以及境內外利率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和銀行大幅增持境外資產,外匯資產從央行轉向境內機構和個人分散持有。
這種情況通過去年第四季度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也能看出端倪。同期數據顯示,其他投資逆差664億美元,其中的資產逆差409億美元。
趙慶明認為,國際收支再度失衡,重歸“雙順差”格局,是因為人民幣的升值預期背景下,市場主體一改此前的外幣資產化為本幣資產化所致。
如此結局被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言中。2012年中國國際收支首現資本與金融項目年度逆差之后,張明給出了受周期性因素與結構性因素的兩種不同預判。如果國際收支再平衡主要由前者因素驅動,那么中國的國際收支完全可能重新失衡;而如果主要是由后者因素驅動的,那么中國經濟就有望實現可持續的國際收支平衡。
換言之,周期性因素也是張明對國際收支新格局可持續與否的擔心所在。“以日本新一輪量化寬松為代表的全球流動性過剩,可能改變中國面臨的短期資本流動的方向。”張明認為。他預計中國將在2013年轉為面臨新一輪短期資本流入。
其實,中國并非沒有出現改變“雙順差”的結構性驅動因素。“服務貿易逆差與海外投資負收益的擴大也是結構性因素。”張明認為。在他看來,此因素雖利于降低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但同時也反映中國經濟的深層次問題:服務貿易逆差的擴大意味著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不足;海外投資負凈收益意味著中國作為凈債權人卻在向國外源源不斷地支付利息,這昭示的是國民福利損失。
據外管局估算,在近五年經常項目順差占比下降的7.8個百分點中,外部經濟周期性波動因素的貢獻合計約占1/3,結構性等其他因素的貢獻合計約占2/3,尤其是近三年,后者作用更加突出;不過,就2013年的第一季度而言,周期性驅動因素暫時占上風,它阻礙了國際收支“一順一差”新格局的可持續性。
“可能央行從其去年一年多的經歷中看到,不去維持經濟‘泡沫’的話,經濟確實有失速的風險。”劉煜輝說。
人民幣“虛火”
某種意義上,中國央行似乎重新回到了以前熟悉的貨幣政策環境。
5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為6.2082,較上一交易日走高126個基點,再創中間價新高,逼近6.20關口。事實上,6.20是不少金融機構給出的人民幣年底升值預期最高值。4月,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罕見出現“九創”新高。年初至今,人民幣中間價升值近1.1%。
此時,盡管人民幣匯率早已趨于均衡,諸如“2012年中國的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2.3%,低于國際通行標準的3%至4%”,但人民幣依然保持強勢,尤其是近一個月來,單邊升值趨勢明顯。
決策層選擇人民幣保持強勢,也許有些“情非得已”。
劉煜輝說,央行去年在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下,貨幣政策的選擇上比較被動。因為若人民幣出現貶值路徑,國內會面臨整體性的信用收縮,對人民幣資產有下行的壓力。
回眸去年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走勢,不難看到一個“年初4個月走強、5月至9月走弱、第四季度走強的短周期波動”曲線。據劉煜輝觀察,去年四季度開始,央行策略明顯改變,開始加強中間價管理,特別是注重營造人民幣中間價的強勢,來引導市場預期。
實際上,直到現在,人民幣始于去年第四季度的走強仍未結束。而去年那些囤匯的貿易商一度推遲人民幣貸款,進行了“資產外幣化、本幣負債化”的財務操作。
在劉煜輝看來,央行對人民幣有絕對的管理能力,匯率中間價持續強勢,令貿易商財務壓力很大;囿于以前囤匯的浮虧以及由于人民預期發生變化,貿易商減持美元頭寸,變成助推人民幣上行的動力。
劉煜輝認為,若人民幣盯的一籃子貨幣是穩定的,人民幣兌美元2012年12月以來的強勢走勢表明,這個籃子中存在一種或幾種非美元貨幣對美元是強勁升值的。如果沒有,那只能是另一種情況發生:即籃子被改動了。不過,無論籃子改動與否,截至目前的好處是,在此過程中,央行打散了人民幣一年來貶值預期,回到過去貨幣政策管理的熟悉狀態。
現在可能產生的問題是,央行“不愿意讓人民幣貶值,欲保貨幣的‘底牌’”也被境外資本所看清。這些趨利資本知道,短期內,央行不會放棄對人民幣的管理。“人民幣需要保持強勢,這無形中給境外資本的套息做了一個擔保。”劉煜輝說。
更多的擔憂來自中國經濟中長期因素正快速地惡化,人口紅利消失、產能過剩和債務堆積所致資本回報率快速下行,生產率下降導致經濟的潛在增長水平放緩。如此,人民幣的強勢從何而來?
劉煜輝說,3月份中國已經錄得貿易逆差,若貿易逆差持續出現,套息盤引發的外匯占款也許會明顯收縮。屆時,人民幣強勢將可能導致經常賬戶盈余惡化,最終加劇資本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