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中德貿易相互依存度上升

2013-5-30 14:09:00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和Prognos公司3月19日發布的研究報告稱,分析1992年~2010年中德雙邊貿易數據后可知,德國和中國貿易相互依存度上升,貿易模式由優勢互補向相同產業間貿易轉變,德企業面臨中國企業的直接競爭。實施以利益平衡為基礎的雙邊經濟政策符合兩國利益,中德兩國政府和企業可以就公平競爭、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等議題開展交涉,維護自身權益。 
  德國對中國商品依存度較高
  1992年以來,德國對中國產品的依賴性大幅上升,因為中國已成為很多產品的領先生產國,德自中進口總額也相應增長。幾乎所有德國行業對中國的依賴性均大幅上升,特別是初級產品和終端產品的依賴性顯著上升。依賴性最大的產品由勞動密集型產品逐步向資本密集型、高技術含量產品轉變,工業國在華投資企業在這些產品的出口中占據重要地位,但華為、中興、聯想等中國企業所占出口份額逐步增加,證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預期成果。
  世界貿易的快速發展已經催生了多個可作為替代國的新興國家,德國自中國進口的大部分消費品可由這些國家生產。Prognos公司采用聯合國Comtrade貿易統計數據庫的數據,將直接依賴度(指某商品進口額占該國該商品進口總額的比例)與可替代程度(介于0~1之間,數值越小則越容易找到進口替代源)相乘,算出依賴度,以此說明中德兩國貿易的依存程度。例如,中國是德國服裝紡織品的傳統進口來源國。1992年~2010年,自中國進口占德進口總額比例由7%提高至31%。同時,印度、孟加拉、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也相繼成為服裝紡織品出口大國,可以取代中國對德出口。
  2010年,德國對中國依賴性最大的產品為船舶,中國占德船舶進口比例高達45%,遠高于中國占全球船舶市場份額(約25%),但由于船舶單價較高、每年進口數量差別較大,并不能證明德國已經離不開中國造船業。中國占德國辦公機械、數據處理設備進口總額43.7%,比中國占全球市場份額高6.7%。其中,筆記本電腦占比最大。盡管許多國家可成為德國進口替代源,但由于自中國進口絕對值太大,萬一中國停止對德出口,短期內德國很難找到質優價廉的替代源。
  中國部分初級產品和個別消費品對德經濟具有關鍵影響
  2010年,在德國對華依賴性最高的100類產品中,一半以上為純消費品。盡管大部分中國消費品占德進口比例較高,但這些產品容易在全球市場上采購,可替代性較強。
  除消費品外,德國主要從中國進口初級產品,其工藝日趨復雜、技術含量提升,很多產品難以從其他國家尋找替代源。1992年,初級產品占德自中國進口總額23%,主要為低技術含量產品,至2010年占比已超過40%,其中,1/4以上為廣播通訊產品,如半導體電子元件等。德國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性較強,給德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風險。
  此外,筆記本電腦等部分產品既可作為消費品,又可作為投資品,無法歸入上述三類。2010年,德國自中國進口筆記本電腦76億美元,進口依賴度居第11位。中國是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國,如中斷出口短期內將導致供應短缺、價格上漲,對德國經濟將會產生巨大影響。
  比較德國對華依賴性最大的產品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1992年中國對德出口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2010年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顯著增加。如果這種變化持續下去,20年后中國將不再對德出口廉價產品,中國企業將進入迄今為止由德國企業壟斷的行業。為了保住在全球市場上的地位,德國企業一方面要繼續向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轉移產能;另一方面必須加大研發投入,以創新產品催生并占領新市場。
  中國自德進口不斷攀升
  1992年以來,中國自德進口增長了多倍,中國部分行業對德國的依賴性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國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后經濟高速發展,進口需求遠高于同期全球出口的增長水平。2010年中國進口額為1992年的18倍,同期全球出口額(不含中國)僅增長了4倍。多數行業對德直接依賴度也出現上升,特別是汽車業、機械制造和航空航天業自德進口占比不斷提升。在高技術領域,中國對德產品依賴性上升。1992年,鋼鐵制品、發電設備曾躋身進口依賴度前五位,2010年已讓位給航空航天產品和軌道交通車輛。醫療設備、測量和控制技術則一直位居前五。中國對德依賴度體現了德國制造業的核心優勢。2010年,機械設備在依賴度和進口比例兩項指標上分別居第1、2位。德國車輛及零部件占中國進口總額近1/3,但車輛及零部件容易從其他國家尋找替代進口源,因此,中國對德汽車業的整體依賴度低于機械設備。
  德國機械設備鑄就中國出口輝煌
  在100種中國對德依賴度最大的產品中,約60種為機械設備,其中,大部分產品用于中國的出口導向型行業,前三名中紡織機械占兩席,凸顯了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對中國出口的重要性。如果德國停止出口機械設備,中國經濟將面臨困難,特別是出口導向型行業將深受其害。其他百強產品主要為初級產品。2010年德國對華出口乘用車113億美元,占中國乘用車進口額近40%,占德對華消費品出口總額70%以上,但中國對德國車輛的依賴度僅為0.01,在所有產品中居第209位。預計在2020年前中國中產階層和富裕階層對高檔車的需求還將顯著增長,為德國汽車制造業提供巨大商機。
  1992年德國已對華出口大量投資品,在中國投資品進口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當年出口的機械設備主要用于紡織服裝業、食品工業等傳統消費品生產行業。2010年,紡織服裝生產設備僅占中國自德進口總額7%,技術含量較高的特種設備占比大幅度上升,主要用于生產半導體、金屬加工、太陽能板等重點出口產品。
  中德貿易模式將轉變
  上述分析表示,中德兩國相互依賴度不斷加深,雙邊貿易以跨行業貿易為主,消費品換取特種投資品仍是目前中德貿易的首要特點。大部分進口產品對本國制造業形成重要補充,未帶來直接競爭。但以下做法正在使中國企業逐步成為世界領先的技術企業,并給雙邊貿易帶來巨大影響:通過吸引發達工業國的直接投資、組建合資企業,中國正在由“世界工廠”向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業基地轉變;中國企業加大自主研發投入,進入技術要求更高的價值鏈中高端環節;勞動成本不斷上升使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空間縮小,倒逼中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中國企業開始收購全球市場上的技術領先企業,以實現趕超式發展。目前中國和德國之間約80%貿易額是在傳統成本優勢互補模式上進行的,產業間貿易僅占德中貿易額20%。未來產業間貿易將成為德中貿易的主流,與目前處于同一發展水平的工業國之間貿易類似。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將面臨中國企業的直接競爭,德國企業只有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繼續在中國市場上大顯身手。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