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該如何處理龐大的現金流?
2013-5-11 9:21:00 來源:經濟觀察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濟觀察網 馬克·羅伊/文 蘋果公司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令人驚異的成功。從MacBook到iPhone再到iPad,蘋果公司的產品抓住了消費者的想象力,重新創造了市場,也為公司及其股東帶來了大把利潤。蘋果股票市值出現了飆升,成為首家萬億美元公司。
隨著利潤的增加,據最新統計,蘋果囤積了1370億美元現金——超過了它能夠盈利經營的規模(至少就目前而言)。因此,蘋果公司明智地把現金投資于全球金融賬戶而不是業務經營。與此同時,它大獲成功的產品仍在源源不斷地創造更多現金。
圍繞蘋果公司的股東積極主義凸顯出短視問題的重要性和爭議性。股東積極主義者大衛·埃因霍恩(David Einhorn)出場了。他的對沖基金——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一直施壓蘋果公司派發合適比例的現金。對于這一行為,許多評論持負面態度:埃因霍恩的建議是短視的金融工程思維,而其針對的是一家從成功走向成功的公司,是最糟糕的美國股市短視行為。
或許誠然如此。或許投資者關于偉大公司的論斷下得太草率了。然而,盡管聽起來十分奇怪,派發現金對于蘋果公司來說或許是高明的長期戰略。
最近我用兩個非標準角度解釋了企業短視的問題。第一是某些短視是明智的。大企業面臨著日益多變的經濟、技術和政治環境——其原因包括全球化、競爭激烈的市場、技術變化改變企業經營環境潛力的提高以及政府對商業利益影響的增加。在這一多變的環境下,大公司必須在做出長期大型決策之前三思而后行。
第二,我描述了新出現的數據如何意味著傳統智慧——更快的金融市場交易讓它們比以前更加偏向于短視——的度量問題。這一觀點的支持者指出,紐約和倫敦交易頻繁,大公司股票的平均持有期在最近幾十年來逐步縮短。事實上,這一變化可能是由一小撮快速交易者導致的,而不是因大股東縮短持有期造成的。事實上,美國核心股東——如富達基金公司和先鋒基金公司——在最近幾十年里平均持有期有所增加。
長期以來,企業的生命周期一直是:年輕公司具有創新性,短缺現金,不得不疲于融資;一些企業獲得了成功,賣出了產品,收入的現金超過了它們的需要。偉大的公司收獲這筆現金并投資于更優良的場頻,把企業帶向新高峰。蘋果就是這類公司之一。
但是,不可避免地,其技術會變得標準化和商品化。新的、更火爆的技術會隨之出現,企業無法吸引最優秀的人才為其工作,因為它已不再是偉大的新新事物。新產品陷入停滯,老產品不再像過去那樣盈利豐厚(因為競爭對手學會了如何讓產品更好),而市場和消費者會喜新厭舊。
走到這一步并了解自己的企業,會把更多的所屯現金返還投資者,讓投資者投資于別處。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諸多行業——特別是國內石油行業——面臨著這一問題,經濟學家邁克爾·延森(Michael Jensen)將這描述為合理處理自由現金流的管理挑戰。
蘋果公司現在位于生命周期的哪個位置?仍處于年輕的、新思想比融資能力發展更快,因而困于現金的階段?還是中年期,但仍然相當靈活能夠自我再生的階段(就像喬布斯主政時期多次發生的那樣)?它需要1370億美元啟動和融資大規模蘋果電視并使其比iPhone和iPad更成功?
或者,蘋果公司已經達到了巔峰期?去年秋天蘋果地圖的拙劣表現把許多人引向了錯誤的方向,造成了嚴重的公眾不滿和一次管理層地震,這是否意味著蘋果的最好時代已經過去了?蘋果公司可能已經登上高頂并將在此停留多年甚至幾十年,但它是否真需要1370億美元做新投資?
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蘋果問題:如果蘋果繼續成功,它難道不能從它的巨星產品中——如iPad、iPhone和MacBook——獲得創新所需要的現金嗎?蘋果公司大約七成的收入來自iPhone和iPad。這些產品會一直成功下去,還是會被取代?這些產品的成功是來自蘋果獨一無二的資產——史蒂夫·喬布斯的結果,還是因為該公司在生產下一個熱門產品的競爭中卡到了最佳身位?短期誘惑會不會太大以至于蘋果公司管理層不愿把這1370億美元放在銀行,而是把一部分甚至全部投資于無法獲得長期成功的項目中?
沒準——甚至極有可能——蘋果公司的最佳長期動作是把這筆未使用現金的一大部分拿出來還給股東,讓后者把它們重新投入到經濟中。與此同時,它還可以通過偉大產品繼續帶來的現金為下一個熱門產品融資。飽受批評的短視或許是正適合蘋果公司的長期財務戰略。
(作者系哈佛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