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為何爭相涉足生鮮配送“深水區”?
2013-4-17 11:0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張簽名
生鮮配送本身就是一個行業難題,而將其與電子商務結合在一起就更是難上加難。前一個難題主要難在溫控和成本高昂,后一個難題則主要難在如何確保安全。總之,這是一個盡人皆知的深水區。
紛紛涉足生鮮
第一個涉水先行者是背靠財主九城集團的深圳坨坨工社,2010年就氣勢洶涌的立志要成為中國高品質食品B2C領域的第一電子商務提供商。其宗旨是從源頭抓起,對食品產業鏈進行嚴格的全流程質量檢驗、追溯和展現,以安全、透明、便捷及個性化的方式向中國的白領家庭提供新鮮、美味、營養和時尚的優質食品。細心關注坨坨的人就會發現,如今在其首頁已經靜悄悄的推出了“生態日用”、“天然美膚”兩大護膚美白品類,和它最初的定位完全相悖。
再來看后繼者之一的順豐優選。原計劃在北京的業務開通之后,接著在上海、廣州加快速度擴張,但上線幾個月以來,并沒有得到預想的成績。從“順豐優選”網頁上的產品來看,主要還是以常溫食品為主,“冷藏”或“冷凍”及大量的生鮮農產品均不能配送。
此外,淘寶、1號店、京東商城、中糧“我買網”等電商企業,也早已推出了網購生鮮食品業務。結果也并不盡人意,用他們自我寬慰的話說,電商做生鮮目前主要還是為了豐富網超的品類,若不做,顧客就可能會被線下超市搶走。
為何前赴后繼?
俗話說:在商言商。明知生鮮食品電子商務不賺錢或難賺錢,為何還有這么多電商和快遞物流企業前赴后繼地做呢?原因不外以下幾條:
一是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在南京一家寫字樓上班的80后趙賢丹說:“平時最頭疼的就是買菜。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基本沒空天天往菜市場跑。周末開車去麥德龍等大超市,一次買一個星期吃的生鮮食品放冰箱,但很多菜放久了就變味。因此最希望快遞公司做蔬果、肉類等生鮮,而且能定時收貨,下班后鮮菜就送到最好。”而這一消費需求,商家在技術上也完全可以滿足:712團購店經營方深圳盈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美霖表示,以現在銷售的有機蔬菜為例,從下單到發貨大約需要12小時。也就是說,前一天晚上8點前的訂單,第二天一大早就可以送出,大約4~6個小時,就可以送到消費者家中,配送過程中主要是用泡沫和干冰保鮮。
除了方便快捷,生鮮配送還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優惠的價格。也從事生鮮配送電子商務的淘寶大佬馬云認為,像美國的Farmigo網站就和25個州的300家農場直接合作,其價格比超市便宜20%。所以,他希望為其服務的快遞配送商也能直接和上游農民合作,從而給網購者提供最廉價的生鮮食品。
二是經營者的藍海戰略。優選是順豐速運集團旗下電商網站,2012年5月31日正式上線。順豐做生鮮電商平臺,其實并無足夠門檻,或可斷言,它在冷鏈搭起來之前沒多大勝算。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他們只是期冀于未來,在成熟的時候,能率先成為生鮮電商配送的最佳服務者。“我們做生鮮電商配送,其實也是為了體驗生鮮食品B2C市場從上游到下游的供應鏈全過程,我們的主業還是物流,但是電商會為物流提供非常好的經驗,同時希望帶來集團電商客戶的業務量。”順豐集團副總裁李東起說的十分中肯。
看誰能笑到最后
看起來很美的事業做起來卻很難。事實證明,網購生鮮食品,如果價格拼不過線下,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全民皆電商的今天,卻少有看到生鮮行業“觸電”的成功經驗。據此前公開的數據顯示,生鮮品類占整個電子商務市場不到3%的份額,仍是一片有待開發的藍海,不過卻是一片風險極大的藍海。由于生鮮品類的保鮮周期短、庫存成本高以及物流要求嚴格等,少有能夠玩轉生鮮品類的電商。業內人士直言,生鮮電商這片藍海有三大深水區,稍不謹慎就會前功盡棄乃至血本無歸;反之,如果有幸闖過去,則有望到達成功的彼岸。
深水區一:倉儲物流成瓶頸。生鮮食品對倉儲、配送的要求極其嚴格,目前國內大部分倉儲物流企業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別說生鮮,就連紅酒目前國內很多電商都無法大范圍銷售。30元錢的普通紅酒能賣,但幾千元以上的紅酒就無法銷售。因為紅酒對倉儲溫度、光照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很多國內電商都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
順豐集團副總裁李東起說,生鮮食品的配送,對倉儲、運輸設備的溫控要求較高,冷鏈運輸的投資更為龐大,導致各大電商長期無法涉足。京東雖然自建了物流,仍不具備大規模生鮮配送的條件。易果網曾經多次尋找第三方配送商,均不順利,最后還是以自
建為主;但未來幾年生鮮配送的主流
恐怕還得由更專業的第三方快遞完
成。712店董事長陳美霖也坦言,目前
經營生鮮遇到了倉儲和物流的難題,
按照其目前的倉儲配送條件,不僅沒
辦法解決高成本的問題,對食品品質
也無法給予切實保障。
深水區二:冷鏈體系不完善。對于
電商物流來說,冷鏈體系主要包括三
個環節:一是由眾多的上下游和第三
方快遞物流企業組成的利益共同體;
二是電商與倉儲物流企業實現共同倉
儲和共同配送;三是生鮮食品B2C線
上網購和線下配送的銜接。
而生鮮食品領域一直難以開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上述體系的不完善。天津市一家電子商務企業負責人介紹,以海產品、肉類產品、蔬菜為例,其物流配送對溫控有很高要求,一般快遞、物流公司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消費者難以在網上買到這些商品,即使買到了,也擔心貨品變質。而且冷鏈配送成本是普通常溫配送的130%,盡管不少電商打算自建冷鏈物流,但要將這種“富人的游戲”進行到底,就意味著必然要有更大的投入。
深水區三:食品安全難確保。安全問題是生鮮配送與電商物流最大的難題。受當下食品安全頻亮紅燈的影響,消費者對網購食品的安全性更感擔憂。在“百度”中搜索“網上買食品安全嗎”,有近800萬人認為不放心,遠遠超過了認為網購食品“便捷”的目標人群。2013年1月7日,上海市工商局針對元旦假期消費者投訴舉報進行整理,發現網購食品投訴明顯增多,名列投訴前三。其中,來源不明的進口食品、自制食品及“三無”食品,是被消費者投訴最多的三大類別。
事實證明,電商運營模式是嚴重制約網購食品體驗的根源之一。在目前市場監控手段缺乏、完全依賴電商誠信自律的情況下,聯營模式的電商平臺,只有商家入駐資格篩選權,卻無權對商家所售商品的質量及安全衛生條件進行掌控。
相較而言,自營電商的模式就值得肯定。它從采購商品、商品入庫到倉儲運輸、售后等全部環節均由企業自身完成,不僅能確保所采購的商品源自合法生產企業或具備授權及經銷權限的經銷商;更重要的是能確保生鮮食品冷鏈不斷鏈。為此,自營電商必須要有自己的冷藏庫和冷藏車,而且每個配送站點都應配備冷藏柜和冷凍柜,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全程無縫對接。如中糧“我買網”就嚴格規定:海鮮類食品必須置于全年-18℃的冷凍庫,而水果則必須置于全年3~5℃的冷藏庫;生鮮從冷庫中分揀、包裝后,用冷藏車送至配送點;配送點用冰箱、冰柜保存,“最后一公里”則要求必須用保溫箱送達消費者手中。以進口龍蝦為例,從美國直接采購龍蝦,在捕撈船上冷凍包裝,然后運輸、通關;在網上下單后,需要先從冷庫中分揀、包裝,然后用冷藏車送到配送點;在配送點用冷凍柜保存;“最后一公里”配送采用保溫箱及冰板。
遺憾的是,上述這些生鮮食品配送的全程冷鏈環境和條件,目前絕大多數電商和物流企業還可望不可及。但是,暫時的不可及不等于永遠不能及,關鍵在于誰能堅持做下去。當然,堅持做下去是需要前提的,這就是要根據自身條件、科學地審時度勢,看看自己能不能做?能做又該如何做?如果說電商自建物流和物流涉足電商是第一次跨界出擊的話,那么,生鮮配送與電商物流的結合,就是電商和物流的第二次跨界。所不同的只是,此番跨界更多的不是出擊而是合作,同時也不再僅是電商、物流二者間的相互跨界,而是電商、物流與生鮮食品三者之間的跨界合作。
(作者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專業委員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