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提速在即
2013-3-3 11:2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張艷
當前由于信息化水平低,導致物流服務信息流轉不暢,信息滯后于物流,管理成本高,直接帶來了物流服務質量提升困難和全社會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信息化已經成為傳統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亟待破冰。
隨著《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推進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如何推進物流信息化發展、支撐物流產業升級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在日前由工信部組織召開的物流信息化示范企業經驗總結會上,與會專家和企業代表就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當前無論從政策環境,還是企業需求、市場潛力等各個方面來看,物流信息化將很快破冰,駛入發展快車道,甚至在未來引領和提升物流產業發展。而要實現這一突破,關鍵是企業能否把握發展方向,充分挖掘信息化的價值,支撐和引導業務模式創新,走創新發展之路。
跨入發展新階段
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信息化正在全面滲透和融合到物流活動中,成為現代物流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時代特征,并且近年來隨著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日新月異,物流信息化水平也顯著提升。近期工信部又發布了《關于推進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更是為物流信息化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董寶青認為,推進物流信息化工作意義重大。他指出:“通過發展物流信息化,不僅促進工業電子商務平臺服務商和工業企業轉變傳統模式,向行業縱深方向發展,更切實提高了企業物流環節的效率,提高了行業共享服務、加強了產業鏈平臺合作。”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專家霍云福告訴記者,如今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以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現在則變得更加理性。企業不但在信息化建設發展中逐漸摸索和形成自己的經驗,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還制定了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信息化規劃和路線圖。同時,他認為,這種認識的轉變還體現在,大家不再一味地強調技術,而是更多地從需求出發。這說明物流信息化已經從技術驅動向需求驅動轉變,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而隨著企業信息化廣度和深度的進一步加強,信息化成果進一步顯現,未來發展將提速。
中國物流學會常務副會長戴定一則從更高層面對物流信息化進行了總結。他表示,物流信息化大體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基礎業務上網,主要目的、效果是解決沒有信息化管理手段時的“跑、冒、滴、漏”等問題。二是業務流程信息化,用信息化工具整合資源,實現流程協同和服務創新。三是利用或者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目前,一些優秀的物流企業已經進入到第二階段。
順豐的信息化建設路徑體現了上述發展特征。隨著上線實施了各種大型業務和管理系統,系統間的接口設計也日趨復雜多樣,系統的整合和性能調優已經成為順豐當前信息化建設的重點。而這種整合的信息系統,很好地支撐了企業的業務發展。順豐公共事務本部徐毅告訴記者,目前順豐的信息化系統能夠滿足業務發展需求。“快遞的生命力就是快,快遞信息化的根本就是實現時效性管理,也就說,怎樣實現快。例如我們的收派員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客戶現場,客戶的需求如何自動地匹配到相應收派員的終端上……這些都需要信息化系統的支持。此外,通過決策分析系統,還能夠幫助企業戰略決策,如在海外設立網點等,都是基于決策分析系統的結果作為支撐的。”
而在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姜超峰看來,這種整合還在向著更大的范圍拓展。他說:“目前一些物流企業已經不滿足于企業自身的業務發展和管理需要,而是將信息化建設從內部管理向外部延伸,將信息系統與上下游企業對接,逐漸形成了對供應鏈的管理。”北京理工大學兩化融合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生產性服務業研究所所長索滬生也認為,隨著電子商務和物流信息化的深入實施,通過不斷實踐和創新,部分示范企業正在逐步向價值鏈的高端轉移,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企業通過加強對供應鏈管理的控制,實現對產業鏈的延伸,從而提升在價值鏈中的地位。
鹽田港集團就是在自身已經擁有很高信息化水平的同時,通過搭建鹽田港國際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為上下游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并通過提升其信息化水平來推動整個鹽田區物流服務水平的提升。據平臺建設運營單位鹽田港國際資訊有限公司技術及發展總監呂哲介紹,未來該平臺計劃不斷向供應鏈兩端延伸,目標是打造一個全新的以海運物流為基礎的、面向買家與賣家的國際供應鏈電子商務平臺,整合制造企業、貨主、物流企業、金融、保險、口岸監管等單位的各種數據和信息資源,打通供應鏈各環節信息屏障,建立一體化的供應鏈電子商務運營平臺,全面提高物流各環節運營效率、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多管齊下破瓶頸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物流信息化發展面臨諸多瓶頸,亟待突破。
姜超峰告訴記者,大多數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靠自己摸索從頭做起的,尤其是中小物流企業,由于缺乏體系性的引導,其信息化建設成本往往較高,效果卻并不顯著。“如果沒有形成標準化模式、流程,就難以推出標準化的系統。”他說,“我們看到,國內3、4家鋼鐵企業所用的軟件,各有其不同的業務流程和模式。而能否統一協調,推出形成鋼鐵行業物流的標準模式和為之服務的標準信息化產品;物流領域的業務軟件,能否像財務軟件一樣推開,將極大地節約企業信息化成本。舉個例子,在物流領域,開發一個業務軟件大體報價30萬元起;開發一套系統,起碼要300萬~500萬元;一個占地3000畝左右的物流園區,信息系統建設的規劃費用大約為3800萬元。正因為如此,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搭建公共物流平臺,但運作情況一般都不佳,常常出現建好沒人用的狀況。”
徐毅也認為,對于順豐來說,正是由于缺乏標準,系統繁多,導致運維成本較高。并且隨著一些新的業務模式、新產品的推出,對信息化系統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企業內位于不同地區的網點本身就存在較大差異,這些都對整個系統的穩定性、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統需要不斷升級,面臨許多挑戰。此外,他還提到,對于快件路由的預測和預警方面缺乏適合的數據模型,這對于未來的資源調度、實施精細化管理等都有一定影響。一些新技術如RFID等的應用也有待推進。但由于成本過高,尤其在行業目前的利潤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短期內很難有進展。他同時提到標準化建設方面情況還不夠理想,但認為這跟整個大環境有關。“作為物流,快遞,行業本身標準化建設還不夠完善。”
針對當前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戴定一從推動示范企業進一步發揮出“兩化”深度融合的示范效應角度,對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推進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信息資源的整合主要應體現在其基礎業務方面,推動其利用信息化工具實現業務的規模化集聚,以及流程的規范化、標準化、模塊化,具有在上下游更強的推廣性;二是流程協同過程中要強調兩業 (制造業、物流業)聯動互促,目前像汽車、醫藥、冷鏈等專業物流、專業供應鏈發展很快,一個共性是無論是制造業還是物流業都是通過應用信息化工具找到了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點;三是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要解決好政府職能與增值的商業服務之間的沖突。我們看到有很多平臺由于政企不分,造成投資失敗,業務沒有吸引力。而深圳鹽田港國際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的創新點在于,解決了平臺的行政背景和商業服務創新的沖突,采用“政府引導,企業經營,市場運作”的建設運營模式,為客戶提供從交易到結算、從物流操作到口岸通關、從信息資訊到增值服務的一體化公共信息服務。
董寶青最后表示,當前物流信息化推進確實存在許多難點。從意識上來說,各地政府和企業一把手對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尚需提高。并且當前各行業物流信息化標準較為混亂,很多行業“為了標準而標準”,導致標準并不適用于實際工作。對此,他倡導要做“有生命力的事實標準”,需要行業組織和龍頭企業起到帶動作用,而《工信部關于推進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將對標準建設起到積極正面的推動作用,必將加速物流信息化的發展。
他同時表示,未來將以20家示范企業為重點,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強經驗交流和推廣。同時,還將通過實施物流信息平臺建設試點示范工程、主制造商供應鏈信息化提升試點示范工程、重點領域物流信息化提升試點示范工程、電子商務與物流服務集成建設試點工程、集裝箱多式聯運信息化試點示范工程、軍民物流信息化體系融合試點示范工程、重點物流信息化標準研制應用工程、物流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試點示范工程等重點工程,務實推動物流信息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