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采購資訊

關于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提案

2013-3-10 8:4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譚凱
    隨著2002年我國《政府采購法》的頒布實施,政府采購工作進入更高層次的法制化軌道。政府采購是提供預算執行效率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方式,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發揮著廣泛而深遠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政府采購機制直接改變了原本信息不對稱的格局,改善區域不平衡的態勢。然而,實施十年來,政府采購制度自身建設及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這一制度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政府采購制度存在問題及成因
    相對于市場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而言,我們的政府采購規模偏小,范圍偏窄,時間偏長,小額采購程序偏多,還有大量的采購貨物或服務沒有納入政府采購的范圍。個別單位巧立名目占用采購資金、個別物品招標采購價格偏高等現象依然存在,因違規采購觸犯黨紀國法而受責任追究的人和事也時有發生。而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定位模糊,缺乏相關配套制度體系。各級政府采購中心均由財政部門抽調人員組建,既作為政府采購的主管部門,又參與政府采購的實際操作。同時,采購方力量分散,利益訴求不一致,多頭管理,權責不明使得政府采購在市場化條件下效率低下。主觀能動性無法發揮;協議供貨如同寡頭壟斷;專家系統不夠完善;招標評審更像游走郎中;中介服務機構參差不齊且缺乏競爭機制。
    2.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供貨標準缺乏可靠性。由于最終用戶對于供應商沒有話語權,雖然產品性能、價格等顯性指標在采購合同中明示,可以得到嚴格把關,但可靠性、返修率、客戶體驗等隱性指標因未明示而無法影響到協議供貨入選標準。此外,協議供貨的進入門檻并不透明或者說沒有一個清晰的向下傳達途徑,經常被商業秘密所搪塞。造成最終用戶無法知曉協議供貨標準,該標準的利弊也就更不得而知。
    3.采購執行中預算存在漏洞。由于政府采購的多頭管理而引致利益訴求的不一致造成最終用戶對招標價格不敏感,預算泄露情況嚴重,最終用戶即使節約了預算,并不能得到實際利益,因此反而有盡可能靠近預算上限,購買一些非必需品的沖動,這與供應商的利益訴求更趨一致。尋租串標現象日益增加。
    二、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建議
    當前我國政府采購框架對中國整體經濟效率和創新的負效應應當引起政府相關機構足夠的重視,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是促進政府支出的公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強化國家廉政建設、推動著財政管理的規范化和依法理財進程的必然選擇。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核心是明確采購主體,建議從以下三個層面加以解決。
    1.健全制度建設。一要完善法律體系,盡快制定配套地方法規、條例、實施細則。其原則是激勵采購方各個層次形成合力,發揮地方優勢、行業優勢、專業優勢。地方法規和行業條例保持一個相對高的更新頻率,以不斷吸納好的節約方法。二要完善采購評價體系(特別是事后評價),基于此引入供應商、采購機構的評級體系。三要完善供應商退出機制,同時將供應商的進入門檻透明化,公開化。
    2.完善監管框架。一要管理部門多頭建立信息化平臺,用以提高信息化效率,規避因硬件缺失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風險。二要針對協議供貨,建立方便快捷的網上競價平臺。引入高效率的競爭機制,通過統一的網上競價平臺,要求供貨商實時參與。三要設立最終用戶的滿意度打分機制,用以考核與評價財政部門及采購效率,體現其正向激勵和監督作用,有效避免單一的自我評估。
    3.加強執行力度,鼓勵盡量充分的競爭、盡量快捷有效的信息、盡量低的內部溝通成本。一是設立面向所有最終用戶的內部反饋平臺,允許匿名討論,體現陽光下反饋;二是不斷增加專家庫數量,同時提升專家質量;三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單價小、數量大的采購,盡量充分引入競爭,并保證信息流通迅速。此外加強采購人培訓,及時反映各個環節信息,為政府采購正常運轉出力。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