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量6年增6.6倍 北部灣對接東盟聯動八方
2013-2-28 10:13:0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9日,一艘新加坡外貿集裝箱船行駛5天之后,停靠在廣西欽州保稅港區碼頭,相比由香港中轉,少用5天。它的到來,標志著欽州保稅港區至新加坡直航航線試航成功,也意味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連接新加坡增添了一條新渠道。2012年,在全國進出口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逆勢飄紅,實現進出口總額148.9億美元,比經濟區成立前增長6.63倍,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先行示范區。
以不到全區1/5的土地、1/4的人口,北部灣經濟區創造了超過廣西1/3的生產總值、近2/5的財政收入和近1/2的進出口總額。這個生機勃發的經濟區,已成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并加速成為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和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新一極。
鋪開亞太地圖,北部灣的區位可謂得天獨厚: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毗鄰粵港澳,是我國大西南地區出海口的最便捷通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處于北部灣頂端中心位置,涵蓋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及玉林、崇左兩市交通和物流,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然而,長期以來,“手捧金碗”的北部灣各城市,給外界的印象更多是邊遠、落后。
隨著2002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啟動和2004年起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廣西北部灣迎來發展的歷史機遇。自貿區擁有19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近6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4.5萬億美元,7000多種商品零關稅,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貿區,也是我國對外建立最早、進展最快、成效最實的自貿區。作為自貿區合作的起跳板,北部灣經濟區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溝通東中西部、面向東南亞,將建成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廣西經濟發展的潛力在沿海、后勁在沿海、未來在沿海。”自治區主席馬飚說。
2008年1月,國家正式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北部灣開放開發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一個欠發達的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在行政區域管理體制不變的前提下,如何建設好4.25萬平方公里的經濟區?
搭建多層次、多形式、開放型平臺。從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每年在南寧舉辦。9屆博覽會,46位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74次出席、與會部長級貴賓1760人次,36.8萬名中外客商參加,舉辦260多個高層次會議和論壇及相關活動,為中國與東盟各國搭建了經貿合作、交流溝通、會晤磋商的“南寧渠道”。如今,中國和東盟各國正在20多個領域開展合作,并建立了12個部長級會議機制,成功打造中國—東盟中心、中國 —東盟環保中心、教育交流周等一系列合作平臺。
舞起開放龍頭,托起實體經濟。廣西堅持北部灣經濟區優先發展戰略,從2008年起,每年安排10億元重大產業發展資金,加快重大項目布局。6年來,投資400多億元建設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14個產業園區。經濟區內聚集電子信息、新材料、石化等產業集群,總產值超過3300億元。2012年,北部灣經濟區14個重點園區全年完成工業投資592億元,總投資1200億元的115項重大產業項目實現開竣工;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共141個,投資額 2091億元;引資簽約項目235個,投資額1065億元。
自治區副主席張曉欽說:“北部灣不斷創新機制,整合資源,構筑保稅物流體系,打造跨境經濟合作區,探索 ‘飛地經濟’發展模式。隨著南寧—欽州、欽州—南寧高速鐵路,以及崇左—欽州、玉林—北海鐵山港高速公路建成,廣西通往東盟國家主要航線的開通,現代交通網絡已經構建,硬軟件環境不斷完善,港口、資源、環境、政策等優勢深度整合,正在形成‘1小時經濟圈’,同城化效應初顯。”
一個開放的北部灣,不僅僅屬于廣西。云貴川渝湘瓊粵滬臺港澳等地,紛紛“借道”北部灣,進軍東盟。四川來了,在欽州建設臨港工業園區及專業配套碼頭;云南來了,將在北部灣的產業園發展制造業、現代物流業、旅游和商貿產業 ……北部灣“良性互動東中西”的效應正在顯現。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表示,今后,廣西將加快建設南寧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和馬中關丹產業園區等,形成以面向東盟為重點的沿海、沿邊全方位開放合作新格局,加快將北部灣經濟區打造成為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成為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新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