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N落地之日 快遞格局改變之時
2013-2-20 8:4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白光利
CSN對于快遞,尤其是通達體系的快遞企業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這是馬云為了擺脫或者是抗衡現有快遞企業的無奈之舉。理論上,任何一個人、一個企業都有自我修正的意識,但是如果沒有外力或者是危險的發生,自己很難對自身進行修正,尤其是革命性的修正。
近日,阿里巴巴攜手銀泰、復星、富春、四通一達、順豐速運等零售、投資、快遞巨頭共同啟動“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簡稱CSN)”計劃,其目的在于通過8~10年的努力,聯手建立一個能支撐日均300億元 (年度約10萬億元)的網絡零售額,讓全國任何一個地區做到24小時內送貨必達的超大規模的智能物流骨干網絡。
一石激起千層浪,更何況是一塊巨石,此消息一出所引起的行業震蕩波瀾洶涌!各種各樣的猜測均有,如“狙擊京東之說”、“囤積土地之說”、“控制上游之說”、“掌控物流”之說,不一而足,煞有介事。
可能都對,正如盲人摸象一樣,你能說不是嗎?但你又能說是嗎?
筆者曾在微博中寫道:“CSN,一個大格局!當你在1萬億元的高度看待一個問題時,你會發現他真的是為中國商務而不僅是電子商務,沒有幾個人比他更清楚中國物流難處。一個叫風清揚的人,懂得他強任他強明月照大江,一個太極練到性空圓融的人,其格局絕不僅僅是為了狙擊一個競爭對手!”
基于對阿里巴巴的認知,以及馬云一貫的行事風格,其目標絕對不是為了一個京東,尤其是其作為中國單一體量最大的平臺性質的電商企業。歷經多年風風雨雨,無論是與“四通一達”快遞的恩恩怨怨,亦或是終端客戶的品控和物流服務要求,還是對上游供應商的控制,都決定了阿里巴巴只能另辟蹊徑。對于一個體量已經達到萬億GDP的企業而言,其訂單量占據了中國快遞業務量的百分之五十之多。也就是說,中國至少要有30萬人是在為阿里巴巴服務。
試想,如果讓馬云單獨組建一個快遞企業,30萬人的規模,那將會是一個災難。如何破解這一課題,惟有“合縱連橫”!
合縱,是為了上游的供應商;連橫是為了各地的終端配送!
馬云的“三流”之說,信息流是最早解決的,雖然是資金流,但實物流一直都未有大的改觀。正如玄幻小說中,如果想要突破必須要去除心魔。而物流問題已經成為馬云的一個魔障,如果不破解物流問題,馬云以及阿里巴巴都很難再次突破自己,很難再次上升到另外一個高度!
劍指物流。馬云一路走來,從2010年,筆者就在關注他的一系列關于物流的言論,直至今天,逐步從務虛走向務實,從宏大走向具體又再次走向宏大,從模糊直至清晰,從單打獨斗走向合縱連橫,這是一種升華!
早在兩年之前,阿里巴巴就提出“重塑支離破碎的物流”的構想。2011年1月9日,馬云就高調向外界宣布,阿里巴巴物流第一期將聯合合作伙伴投入200億到300億元人民幣在倉儲領域,其中阿里巴巴出資100億元。中期以后,阿里巴巴期望與電子商務生態圈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共同集資1000億元,發展物流體系。
阿里巴巴物流戰略包括兩大核心:倉儲平臺和信息管理系統。依托兩大系統,馬云也曾豪言:“希望十年以后,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人們只要在網上下訂單,最多8小時貨物就能送到家,形成真正的農村都市化。”
2012年9月8日,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在阿里巴巴網商大會上表示,國內迅猛增長的網絡購物需求導致物流基礎設施滿負荷運行,目前該公司正就年內斥資1億美元收購若干物流公司的股份展開談判。此后,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已經同順豐等9家快遞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雖然兩年前就染指物流領域,但兩年來,阿里巴巴倉儲物流建設一直雷聲大雨點小。阿里巴巴倉儲物流建設,大多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缺乏實質性進展。100億元投資倉儲物流的說法,更偏向于宣傳效應。但今天,基本邏輯與框架已經成型!
從當初的任意一點訂貨到收到貨物8小時,筆者曾經算過,全國至少需要150余個物流中心才能完成。但現在到24小時,明顯是務實之舉!
作為一個大格局的舉措,筆者更想說的是,其實CSN對于快遞,尤其是通達體系的快遞企業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這是馬云為了擺脫或者是抗衡現有快遞企業的無奈之舉。理論上,任何一個人、一個企業都有自我修正的意識,但是如果沒有外力或者是危險的發生,自己很難對自身進行修正,尤其是革命性的修正。
馬云深深地了解這一點,尾大不掉,因此推倒重來,重構物流體系才是重中之重。因此這也是馬云一直都在強調自己做的是物流,而不是快遞的出發點。
他確實是在建設倉儲基地,但是當倉儲在全國建設完畢后,需要的已經不再是快遞企業,而是落地配公司和干線運輸公司、倉儲管理公司。這是物流的事情,而不是快遞!
想跟大家說的是:“CSN落地之日,即是中國快遞格局改變之時”——落地配,不可小覷!(作者系買賣寶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