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行業派件之路冰火兩重天
2013-1-5 9:56:00 來源:北方新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臨近春節,商家的活動一個接一個,電子商務這種消費形式的受歡迎程度在今年冬季猶如“井噴”般爆發,諸如一個人造“光棍節”一天191億元的消費水平讓世界側目。網購高潮一波接一波,這也讓快遞行業再次迎來高峰。然而伴隨網絡購物消費的日益增長,快遞業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代。然而日漸加大的貨運壓力也使快遞行業問題層出不窮,近日央視一次快遞行業黑幕大起底也再次將快遞行業推到了風口浪尖,可謂是“冰火兩重天”,讓快遞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行業之一,同時也對快遞行業的健康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快遞行業的發展與變遷
快遞,作為一個從物流演變而出的新興行業,正在被越來越多受到社會各階層客戶所歡迎與接受。逛街、購物、美容、健身等等似乎也都和快遞業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個網絡通訊發達的時代里,足不出戶就可以擁有你想購買的東西。早在1993年,全球十大運輸企業排名中,第二及第九位均為主要從事快遞服務的公司,這一事實足以證明快遞業在運輸業中不可低估的地位。
據了解,中國最早的快遞恐怕要追溯到快遞產業的前身郵政送信業務發展而來。在1986年敦豪與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合資成立了中外運敦豪,成為了中國市場內的第一家快遞公司。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快遞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11年底,全國持有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的法人企業超過7500家,其中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經營快遞業務的網絡型企業52家。近幾年,中國快運速遞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在中國東部地區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為中心的4大區域性快運速遞圈。同時這4大快運速遞圈又以滾動式、遞進式的扇面輻射,帶動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展,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經成為區域性快運速遞產業發展中心。而且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基本交通運輸干線為基礎的若干快運速遞通道,使中國快運快遞業的點--軸--面系統初呈雛形。在中國快遞產業已走過的30年當中,市場模塊以基本形成,同時也產生了中國快遞市場的三大巨頭即國營快遞、民營快遞、國際快遞。隨著近年我國快運快遞產業的迅速發展,目前已經在我國東部地區形成部分快運速遞圈。同時這些快運速遞圈正在帶動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展。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經成為區域性快運速遞產業發展中心,而且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基本交通運輸干線為基礎的若干快運速遞通道,使我國快運快遞業得到繼續快速擴展的空間。雖然中國快遞產業發展迅速,但是在先進技術使用和管理等各方面與外資快遞巨頭相比仍存在很多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快遞市場依然以每年至少33%的速度增長,而在未來的10~20年內,中國快遞產業量將以航空貨運量的2倍增長,其產業內部經營管理等方面也將隨之日趨完善。
隨著快遞業法律法規體系的逐步健全,快遞市場運行機制將進一步完善。中國快遞企業規模較小、業務模式單一,網絡化、一體化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仍舊突出,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依然較大。京廣高鐵貫通后,快遞行業的成本支出更是能至少減少50%,快遞行業也將進入全新的“高鐵時代”。
網購催熱快遞業 首府本地分羹少
快遞行業目前已成為世界經濟中增長最快的產業。有專家預測,未來數年內,全球航空貨運將增長6%,但快遞業的增長是航空貨運業的2倍,即12%,而中國則會在此基礎上再翻一番,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記者了解到,每年從10月底開始,快遞量都會驟然增加,而今年快遞量再創新高。中國快遞咨詢網統計數據顯示,快遞業務量自今年9月份開始呈現驟增態勢,而80%以上的快遞業務量增長來自網購。去年全國包裹處理量同比增長65%~70%,快遞網絡正由東部向西部、城市向郊區擴展,營業網點達到6.4萬處。快遞火爆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近日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在全國快遞業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首府地區的快遞行業雖然也異常繁忙,但對于本地的受益量卻顯得有些不那么火爆。
在位于興安南路的申通快遞公司的郝勇經理跟記者說道:“因為電子商務的大熱,今年快遞行業確實發展很快,尤其是‘雙十一’那次高峰期,全國的快遞都‘爆倉’了,我們也在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逐步做著調整,今年我們的運貨車輛和工作人員數量全都翻了一番,倉庫也搬到了臨近國道的郊區,一是那邊場地面積更大,二是運送貨物更便捷。尤其這也快到春節了,包裹的春運也開始了,即使已經做了很多應急預案,但是依然還是缺少派件員和車輛,冬季招聘人員不容易,工作壓力也確實不小。”
不過對于快遞員的收益來說,快遞火爆無疑是一件好事,快遞員掙的是辛苦錢。由于薪水與工作量直接掛鉤,所以,網購的旺季雖然讓快遞員辛苦不堪,但能為他們帶來頗為豐厚的收入。 一為快遞員跟記者說道:“我們的底薪是1800元。旺季的時候每天至少能送一百多個包裹,送一個包裹能掙1元,每月收入2500元以上,很不錯了。”
對于呼市本地的快遞和網商的受益情況,郝經理指著大廳里堆放著的包裹說道:“你看那些包裹的包裝就知道大部分都是來自網購的,所以基本上都來自江浙、廣州這些輕工業比較發達的南方地區,所以我們基本上就等于多為南方服務,其實對于內蒙古地區的快遞公司大部分都是收件多,發件少,咱們本地的網商本身就少,有特色的也就是奶食品,消費者多是買個新鮮,跟南方的快遞公司差距太大,也許他們幾個派送站的收益就能與我們22個網點的收益相抗衡了。所以快遞量的增大并不會一味增收。”
記者也在淘寶網站上搜索有關“呼和浩特”的店鋪發現,大部分都是花店和蛋糕店,多為本地實體店在網上的業務鏈接,與快遞并不需要多少合作,一家銷售牛羊肉和奶食品的網店的月銷售量也只有7筆。一邊是電商如火如荼的銷售場面,一邊是呼市的淘寶商家不溫不火的業績,真正能在網商浪潮中分一杯羹的本地淘寶商家基本上沒有。
快遞業的多事之秋 如何治理消費“重災區”
自11月份以來可謂是快遞行業的多事之秋,有關快遞行業的問題報道層出不窮,先是圓通、韻達等4家快遞、貨代企業因違規托運貨物,造成南航一航班起火,被中航協開出最重罰單,這些公司的二類貨運代理資質因此被注銷。再有一些快遞企業的內幕被曝光,快遞單號被大面積泄露、無人認領的快遞郵件被私下變賣等。
近日,央視《經濟半小時》進行了一個“臥底”式的報道,把快遞公司的種種亂象暴露無遺,報道中的畫面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包裹被隨意拋扔、堆砌、踩踏,工作人員野蠻分揀,能拋多遠拋多遠,如果發生包裹損壞之類的意外,快遞公司就開始百般推卸責任,倉庫內的攝像頭也都是形同虛設。這不禁讓我們看到快遞工作人員的責任感缺失以及管理混亂、監管不到位、相關法律法規的空白等問題造成的快遞亂象。而這些現象的最大受害者是消費者,一旦發生糾紛,快遞公司有各種辦法百般推諉,而消費者卻投訴無門。
記者在走訪中也感受到如今快遞也成為了一個敏感的行業,呼市順豐快遞一個網點的工作人員就表示目前很多媒體都在關注快遞行業,對媒體采訪公司也是層層把關,程序繁復。而且總會形成一種快遞公司多叫苦、消費者多投訴的局面。在采訪中快遞公司普遍都表示現在快遞業務量增大,尤其是網購的幾個高峰期過于集中,“爆倉”現象頻發,人員短缺,會在管理環節上有所疏忽,服務質量一時也跟不上去,消費者的投訴就越來越多,但這并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對此,有專家指出,快遞企業應嚴格執行快遞服務國家標準,提高服務質量。對于貴重物品,寄件人應進行保價,并對易碎品、特殊商品進行說明;收件人需堅持先驗貨后簽字,對于破損快件堅決拒收。同時,要警惕快遞新型詐騙,對于以第三方物流擔保交易、預付物流費為由的各種匯款要求,堅決不予置理。更為重要的是,國家需完善對物流快遞行業的立法監管,對違反現有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與處罰,通過法律監管維護物流快遞行業健康發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相關法規對此還沒有明確的處罰規定。有關報道指出國家交通部目前正在對《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對如何防止和處罰快遞企業“暴力分揀”同樣沒有規定。當中僅表示“在快遞服務過程中,快件(郵件)發生延誤、丟失、損毀和內件不符的,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按照與用戶的約定,依法予以賠償。” 對此,快遞權威專家、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應該從多個層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一是, 要對快遞企業的文明分揀服務作出量化, 并對暴力分揀明確相關處罰標準。二是,對主要的快遞分揀中心,主管部門可采用視頻監管等方式強化監管, 保證服務質量。三是,要推廣快遞企業誠信建設,建立企業服務標準,推動快遞企業的承諾制。
理性對待促銷狂歡 避免快遞扎堆現象
在雙十一瘋狂促銷、冬季節日促銷之后,天貓平臺上的品牌商家、凡客誠品等電商企業紛紛針對爆倉、配送延遲發布道歉聲明。面對這樣一個快遞時代,消費群體也日益成為快遞依賴患者。轟轟烈烈的狂歡過后,爆倉的快遞和急劇下降的服務態度等問題迎面而來,您是否開始后悔沒有理性的選擇時機購買喜歡的東西呢?
記者了解到,隨著快遞產業越來越發達,白領們對快遞的依賴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白領把一天的工作總結為三部分:網絡、電話、快遞。正是因為如此,因為頻繁使用快遞的行為而患上“快遞依賴癥”的職場人日漸增多,不理性、跟風的購買者也越來越多。據統計數據顯示,快遞延誤已成為當前消費者申訴的主要問題。在11月份中,國家郵政局和各省區市郵政管理局就共受理了快遞業務的有效申訴共10639件,其中反映快件延誤的有4454件,占到了41.9%。另外,根據天貓在“雙十一”活動后的數據顯示,天貓在創下191億超高銷售額的同時,共產生8000多萬件包裹,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倍。
業內人士表示,每逢電商大促時期,公司所攬件的包裹根本來不及分揀,大量的快件滯留在始發站或中轉站,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就會延長。而快遞企業在爆倉后,已到達的貨品還未送出就沒辦法再攬收新的包裹,這就導致了上一站無法繼續往這里發貨,并隨之跟著爆倉,最終導致連環爆倉現象的產生。現在的各大網站針對推出活動扎堆的現象十分普遍,消費者的不理性消費、成群消費,只會導致賣家和快遞行業負荷運轉,享受不要到應有的服務和待遇,而這樣超負荷的工作也會造成大批量的快件無法按正常時間送達到消費者的手中。最后只會造成相互的不理解和對快遞行業的負面抵觸情緒。要想以后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需要商家、消費者和快遞行業齊心合力。用一種理性的消費觀來對待。
記者手記:
互相理解才能和睦長期共存
在這次采訪中,記者感觸最大的就是那些騎著電動車載著滿車小山一般的包裹的派件員在寒冬中的辛苦了,“雖說太陽很大,但是這么冷的天就算帽子、圍脖、護膝、手套都用上也依然不能抵擋冬日的嚴寒。一停下就趕緊跺跺腳、搓搓手暖和一下,一天跑下來累得晚上回家都不知道腿該往哪放。”派件員李大姐跟記者說道。當客戶坐在家里享受網購便利的時候,快遞工人卻奔波在大街小巷為我們傳遞著快捷,臨近新年各大電商的輪番促銷給她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很多人拿到快遞后都詢問為什么這么遲才到,包裝為什么損壞或者冷臉相對,這讓奔波的她們很是難過。
快遞這個行業的現狀還是存在著很多的不足,需要有關部門切實地進行完善與監管,在嶄新的2013年,希望中國的快遞業能在各種解決方案下,讓現有的快遞問題漸漸終止,迎來另一番模樣,我們也愿快遞行業能夠加速整合,讓真正能給消費者帶來良好快遞服務的企業長存,而消費者也要給予更多的理解與包容,給這個與我們越來越近的行業一些時間,也多體諒一下奔波在雨雪中、烈日下的送快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