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印“畫圈”意欲何為?歐盟“貿易圈”漸成雛形
2013-1-30 10:51:00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歐盟的海外“貿易圈”最近要添新成員。有消息顯示,歐盟—印度自貿協定已進入談判最后階段,有望在今年春季舉行的歐盟—印度峰會上得出結論。然而,印歐牽手對中國而言,卻并非是個好消息。
據中國駐歐盟使團經濟商務參贊處消息,歐盟—印度自貿協定已進入談判最后階段,有望在今年春季舉行的歐盟—印度峰會上得出結論。
在歐盟、印度看來,這無疑是對雙邊經貿的重大利好,但最大貿易伙伴歐盟和互為重要貿易伙伴、經貿合作存在競合關系的印度“牽手”,對中國而言,卻并非是個好消息。
隨著歐盟海外“貿易圈”,甚至是環中國“貿易圈”的逐漸成形,圈內與中國出口產品存在同質性和競爭關系國家將對我國出口造成困擾。受訪專家建議要客觀看待,妥善應對。
歐盟“貿易圈”漸成雛形
“簽訂歐盟—印度自貿協定符合歐盟拓展貿易增長新空間的戰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部副研究員姚鈴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她介紹,歐盟委員會2010年11月對外公布了新5年貿易戰略,即《貿易、增長和世界事務》,表示將推動與貿易伙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作為拓展歐盟貿易增長新空間的重要途徑,希望至2015年與自貿伙伴的貿易額覆蓋其50%的對外貿易。具體執行分“三步走”:首先是推動已經結束談判的自貿協定生效;其次是加快正在進行的談判;再次是著手開展新的談判。
歐盟是印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11年雙邊貨物貿易增長20%,歐盟自印進口占歐盟進口總額的2.2%,向印出口占歐盟出口總額的2.6%,雙邊貿易仍有巨大潛力。該協定將全面覆蓋貿易及投資領域超過95%的關稅細目,這意味著自貿協定一旦達成,歐印貿易總額有望在2015年翻倍,達到1550億歐元。
對此,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曾評論,歐印建立自由貿易區無疑是一項“雙贏”合作,將因此形成一個15億人的大市場。這不僅對歐盟和印度實現可持續發展、增加就業以及科技創新至關重要,而且有利于全球經濟復蘇,同時也對外發出主張市場開放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強有力信號。印度總理辛格則表示,印度的發展需要牢固的印歐關系。
隨著歐印自貿協定簽署進入最后階段,有一個趨勢值得關注,即迄今為止,歐盟已與美國、日本、韓國、秘魯、哥倫比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先后進行了自貿協定談判,或伸出了“貿易合作”的橄欖枝。
姚鈴表示,“印度的加盟顯然加快了以歐盟為中心的環球貿易圈成形速度”。
困擾我國出口
縱觀意向或已經與歐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國家就會發現,亞洲幾乎已經成為歐盟“雙邊貿易攻勢”的主要目標,歐盟則似乎一直在致力于與中國周邊國家建立自貿區,一個歐盟“貿易圈”下的環中國“貿易圈”貌似也在隨之成形。
歐韓自由貿易區建立后,韓國迅速成為歐盟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姚鈴擔心,由于我國與歐盟“貿易圈”內很多國家在對歐出口結構上存在同質性和競爭關系,自貿區優惠稅收政策在促進圈內貿易的同時,亦會打壓中國對歐出口,甚至威脅中國作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的地位。
具體到歐印自貿區的建立,姚鈴表示,雖然目前兩國在對歐出口產業結構上還不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但近幾年國內成本上升已經導致部分產業轉移印度等低成本國度。歐印自貿區建成后,區內降低關稅的行為等同于中國國內生產成本再“被提升”,一定程度加快國內出口訂單轉移速度。
不過,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季鑄也強調,全球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此背景下各國加大自貿區建設則是必然,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移更是中國在盤踞多年“世界工廠”位置后,正常的產業淘汰。
因此,季鑄建議,面對歐盟所謂“貿易圈”的建立,中國一方面要放平和心態,另一方面則要加大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以消化國內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姚鈴則認為,中國應該延續現有和東盟等國加大貿易合作的趨勢,加大自貿區范圍的拓展,同時,中歐之間,也應該加快中歐投資協定簽署。
歐盟駐華使團團長艾德和大使1月16日在北京表示,2013年對中歐關系發展至關重要。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將于年內開啟,談判內容涉及投資保護、市場準入以及平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