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新算法“改寫”全球貿易格局?中美順差將“瘦身”

2013-1-28 9:59:00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為了反映各國在生產鏈中日益分散的情況,經合組織與世貿組織經過多年合作,推出全球貿易測算新方法——附加值貿易測算法,并在1月16日首度公布了反映這一方法的數據庫。用附加值來測算國際貿易的統計方法,有助于各國重新評估貿易失衡問題。但專家指出,這一方法離最終得到國際公認和普遍采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還需不斷補充和完善。 
  揭開國際貿易“面紗”
  一臺蘋果平板電腦的進出口,導致了世貿組織和經合組織引入共同“附加值”概念來研究國際貿易,同時也引發了各界對于國際貿易乃至全球化的新思考。
  1月16日,經合組織與世貿組織推出全球貿易測算新方法——附加值貿易測算法,并首度公布了反映這一方法的數據庫。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一件復雜商品的生產不再由一個國家的一個企業單獨完成。傳統的貿易統計方法只測算總貿易流量,而新方法通過考查附加值的進出口,可以更為全面地了解國際貿易和各國之間的商業關系。
  看清“附加值”真正含義
  附加值(ValueAdded)是在產品的原有價值的基礎上,通過生產過程中的有效勞動新創造的價值,即附加在產品原有價值上的新價值。附加值的實現在于通過有效的營銷手段進行聯結。
  在國際貿易中,“附加值”是指一件產品由于勞動力補償、關稅或利潤等原因而產生高于原有價值的新價值。
  舉例來說,馬來西亞向中國出口150美元的商品,中國在對該商品加工后,以170美元的價格再出口歐洲。按照傳統的統計方法,中國對歐洲產生了170美元順差,而歐洲和馬來西亞之間并無貿易關系。按照附加值貿易統計法,馬來西亞對歐洲產生了150美元順差,而中國對歐洲只產生20美元順差。
  由于全球形成產業鏈,一些工業制成品在生產過程中有可能多次跨越國界,而不再是原有意義上的出口和進口。按照傳統統計方法,出口被視為有利于促進國內生產總值,而進口則對其是負貢獻。但按照附加值貿易統計法,進口是出口的促進因素,在多數經濟體中,大約1/3的進口都是為了出口。
  WTO總干事拉米在去年舉辦的全球價值鏈研討會上就曾表示,對價值鏈的研究會改變國際生產和貿易關系,各國的依存度不斷增長,需要了解每個國家在全球經濟和就業增長中所作的貢獻。
  全新測算方法的兩面性
  經合組織貿易政策高級分析師塞巴斯蒂安·米魯多公開表示,即使附加值貿易測算法得到廣泛應用,也只是一個工具,對各國貿易政策的制定以及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發揮參考作用,并不能直接改變貿易政策或規則。
  用附加值來測算國際貿易是一個新的統計方法,它固然有助于各國重新評估貿易失衡問題,但關于附加值貿易統計法的研究剛起步,僅涵蓋了40個國家的18大產業。這一方法離最終得到國際公認和普遍采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張莉認為,任何一種貿易測算新方法的出臺都存在積極和消極的一面。“積極的方面主要是為國際貿易帶來新的認識,目前經濟全球化的嶄新現象能夠通過真實的數據表現出來。”但消極的一面也不容忽視。張莉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現狀和經濟發展階段截然不同,發達國家已經處于后工業化時期,發展中國家還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因此二者不應該被放在統一的標準線進行測量。另外,她還提出,統計數據往往存在不夠完全的問題,僅憑貿易數據測算得出結論是有所欠缺的。“全球貿易應該有更加科學的方式進行衡量,比如建立全球信息平臺。目前全球貿易缺少統計機構,而且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也很少,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一般不適用于發展中國家,這就需要更加有包容性的理論出現,建立貿易對話平臺,充分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立場,這樣才能促進全球貿易發展,畢竟未來合作發展是主趨勢。”張莉對國際商報記者說。
  “中國制造”亟待升級
  美國賺取360美元,韓國和日本賺取46.46美元,中國僅賺取6.54美元,這是研究人員對一部蘋果手機所做的利潤拆解。依據類似思路,新的貿易測算方法以單個商品在全球生產鏈上不同經濟體產生的附加值為基礎進行貿易統計,而不僅僅統計各經濟體的進出口賬面數據。
  根據新方法,實際由外商賺取的價值,將從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中被剝離出去,中國貿易順差的賬面數據將明顯縮水。譬如,按照貿易測算新方法衡量,中國或許難保“頭號出口大國”的頭銜,卻可更準確地估計自身在全球分工和貿易體系中的分量。
  中國企業軟肋浮出水面
  貿易測算新方法反映出,中國出口中近六成來自外商控股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品牌仍是不少中國企業的致命弱點。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眾多行業仍舊徘徊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低端,不少地方經濟增長仍有賴于廉價生產要素和量化擴張,面臨不平衡、不可持續的難題。
  經合組織在2012年的研究報告中就曾談到,中國的私營企業占到了國內企業總數的71%,卻只有4%的該類企業對研發進行投資。這是因為,96%的私營企業都是小型企業,它們通常非常年輕,可能管理經驗不足,缺乏吸收、適應和創造新技術的能力。成功地管理創新流程需要資金和知識,它們對資金和知識的缺乏,阻礙了私營企業對創新和無形資產的投資。因此,關鍵在于,中國需要支持私營企業提高自身技術能力,擴大其在全球價值鏈下中國產業升級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由此不難看出,中國必須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推動實業走上資本、技術和服務密集型軌道,創造更多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且應更多鼓勵中國企業積極結緣全球知識、技術和品牌等創新要素,使整個經濟真正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力推技術創新
  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靠電子制造服務賺錢的毛利是很低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做自己的產品和系統。我們正持續進行新的產品研發,產品正在由終端向系統解決方案、由設計低附加值的終端產品向提供高附加值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方向轉變。”
  不僅如此,據記者了解,公司正致力于把產品研發的時間縮短、把質量提高。經過多年行業的打磨和努力,公司多個具有領先技術的產品系列開發陸續完成,為未來三年海外市場的全面進入奠定了良好基礎。
  對此,白光裕向外貿企業建言,在我國勞動力傳統優勢逐漸走弱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的對策一是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資金和技術密集環節著手,逐步向“微笑曲線”兩端轉型升級,提高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位次,增加我國外貿出口附加值,形成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二是在開發資金密集產品、技術密集產品時更加注重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三是對市場信息進行分析,選擇目標市場,開展投資、營銷等。
  中美順差將“瘦身”
  “這是一個產品,還是一項服務?”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近日在經合組織位于巴黎的總部舉起一臺蘋果電腦問道。從外觀來看,蘋果電腦是一個產品,其價值可在國際貿易中體現,但它所隱含的服務卻難以真實再現。這直接導致全球貿易測算新方法——附加值貿易測算法的推出。
  中美貿易順差大幅“瘦身”
  中國向美國出口一部價值為100美元的智能手機,中國只產生了10~20美元的附加值,美國、新加坡等國也在這部手機的設計、芯片制造等環節產生了其他附加值。按照附加值貿易計算,由于使用了其他幾個國家的原件和技術,所以當這個商品出口時,價格要分別計入幾個國家的出口額,而不是全部出口值都計算在中國名下。
  這一實例表明,用附加值貿易測算法衡量雙邊和多邊貿易更為合理。經合組織秘書長古里亞說,按照附加值測算,2009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大約減少25%,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附加值的進口占較大比重。可以說,這項數據研究將改寫各國間貿易失衡的格局。
  商務部研究院專家白光裕表示,當前,傳統的貿易統計方法已經無法真實地反映出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情況,存在零部件、中間產品重復計算問題,這無形中夸大了我國的外貿規模,造成我國與部分國家貿易順差虛高。附加值貿易測算法一方面可以展現出各國附加值的真實規模;另一方面,也能使我們看到頭號出口大國背后所隱藏的附加值較低的現實。
  對于25%這個數字,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副會長蔡家祥認為,如果采用新的測算方法,美國對華逆差應該不止25%。“按照以前的方法,企業進料屬于進口,加工出口屬于出口,通過考查附加值的方法可以降低這個數值。目前中國加工貿易占外貿總量一半以上,因為來料、進料加工都被測算在內。本來加工貿易出口就不應該被算在對外貿易范疇,比如德國很早就棄用這種測算方法了。”
  美國與世界貿易失衡亟須面對
  “采用了新的測算方法,中美貿易金額將有所變化,但中美貿易依舊失衡,我國對美出口的很多產品并不完全是中國制造,世界很多工廠都設在中國,比如歐洲加工的產品大多并不返銷歐洲,而是運往美國。所以,只能說美國和世界貿易發展失衡。”蔡家祥無奈地表示。
  當前,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許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制造業,便以解決貿易失衡的名義,大肆出臺保護措施,不僅傷害貿易伙伴,更使得全球貿易環境雪上加霜。
  如果采用新的測算方法,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貿易壁壘不僅對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產生巨大不利影響,而且有可能擾亂甚至中斷國際產業鏈。由此產生的后果肯定是全球范圍的經濟生產活動大為減少,世界經濟增長大幅下滑,各國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都會深受其害。因為全球同屬一個產業鏈,任何國家都要參與到這一產業鏈中,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將影響單個國家,還將損害全球產業鏈,甚至全球經濟。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