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自提柜尷尬處境怎么破?
2013-12-26 10:57:00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記者來到位于朝陽門地鐵站西南口的京鮮365自提柜前時,這個剛開放幾個月的快遞自提柜,被密密麻麻的自行車圍了個嚴嚴實實,讓人難以靠近。自提柜藍白相間的柜門簇新,表面上連個劃痕都沒有。記者駐足等待半個小時,既無快遞工作人員來放入包裹,也沒有消費者來取快遞。“這兩個月,我就沒見有人用過這個自提柜。”一旁自行車棚的工作人員坦言。
從今年年初開始,京東、圓通、順豐、韻達、城市100、京鮮365、校園100等電商和物流企業紛紛開設快遞自提柜,遍布高檔社區、大學校園、地鐵站點等區域,以圖解決快遞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記者連日來走訪發現,在商業模式不成熟、各方利益難協調等諸多困難下,這些快遞自提柜在現實中用者寥寥,多數處境尷尬。
優勢不明
多數自提柜生意冷清
快遞自提柜之所以曾被業界看好,主要是因為具有省人力、全天候的特點。而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
以京東商城中關村自提站為例,快遞自提柜就擺放在自提站內,對外開放的時間與自提站一樣都是從9時到19時,并沒有延長服務時間。
“使用自提柜的消費者確實沒有人工自提的多。”自提站內的工作人員介紹,雖然自提站附近寫字樓眾多,但選擇自提業務的顧客并不多。即使顧客選擇了自提,也不是所有快遞包裹都能使用自動自提柜,一是自提柜分布位置有限,二是自提柜體積一般較小,大件的包裹塞不下。所以,使用自提柜投遞的快遞包裹,僅占自提站包裹總量的2成左右。
“去柜臺,報一下姓名、住址,工作人員就能幫你拿,而使用自提柜還要自己手動輸號碼。”剛剛從自提柜取出包裹的張先生表示。同樣,人民大學知行5樓下的校園100自提柜一開始也宣稱將推行全自助服務,但在運行了幾個月后,原本的自動服務也已經變為人工服務。
起初設立的兩排自提柜已有一排徹底停用,剩下的一排也被拆去了柜門,成了開放式的貨架。雖然上面碼放著密密麻麻的快遞包裹,但取件過程卻是通過現場的工作人員完成。“我們最晚到晚上7點,要是包裹還沒人取,我們就帶走,第二天繼續等。”現場的工作人員透露,如今這些自提柜也都是“限時服務”,但在設立之初,這些自提柜都是24小時服務的。
設立在地鐵站邊的京鮮365自提柜更是“生意冷清”,不少站點的自提柜都如同朝陽門站點一樣,少人問津。“公司都有前臺可以代收快遞,沒人的是家里,難道我下了班要自己抱著快遞擠地鐵?”在一家銀行工作的白領陳小姐說。
成本難降
快遞企業陷選擇窘境
曾經被快遞企業寄予厚望的自動自提柜之所以會陷入窘境,快遞企業自身的態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自提柜投入大,盈利慢,而且還不能實現全品類覆蓋。”一位知名快遞公司的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一組自提柜各種成本加起來要5萬元左右,定期維修開支也較大,且因體積受限,并不能實現全品類商品的自提。一般快消品、小家電和3C產品占地小,基本可以滿足自提條件,但家電、家具、米面、箱裝飲料等較大和較重的商品依舊需要人工送件,這就意味著自提柜能縮減的開支十分有限。
“如果沒有其他業務為之輸血,單一的自提業務很難見到盈利的那天。”該負責人表示,如果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又無法加入更多的增值服務,那么自提柜模式難以為繼。
除成本原因之外,快遞企業與城市100、校園100這類末端配送公司合作時也顯得有所保留。這其中既有服務利潤分成的原因,也有客源保護上的考慮。
一位快遞公司內部人士直言,如果末端配送公司通過自提點和自提柜成功控制了“最后一公里”,那么不與它合作的快遞公司會不會因此進不了小區?末端配送公司壟斷末端市場后,會不會向快遞前端業務進軍,反客為主?這些因素都讓快遞企業心存顧慮。
專家觀點
自提柜模式
推廣尚待規范
“快遞自提柜確實能幫助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就目前的情況看,自提柜模式大規模推廣的條件還不成熟。”中國快遞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雖然從去年開始,不論是政府層面還是快遞企業都開始試點快遞自提柜,但現實中仍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例如快遞自提柜的標準問題,什么樣的尺寸,什么樣的運作方式,采取何種安全措施,什么樣的企業可以運營,自提柜可否進行其他有償服務……這些問題都牽扯眾多的利益關系,必須一一厘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盲目擴大自提柜適用范圍,可能會讓投資打水漂。
除此以外,目前在多數電商的退換貨服務中,都有收件時“開箱驗視”的條款,而自動的快遞自提柜模式忽略了這一環節。如果消費者、商家、快遞公司三者間產生糾紛,責任如何界定,消費者又如何維權就成了麻煩事兒。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快遞人力成本尚能承受,一些企業更是推出“當日送達”等上門快遞服務。在這一背景下,為更早拿到網購產品而設置的自提柜顯得有些“雞肋”。不過,未來隨著快遞人力成本的上升,自提柜才可能迎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