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物流的策略與蛇年展望
2013-1-19 10:3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劉偉華葛美瑩
在金融危機期間,當國內大部分外貿物流企業的業務下滑時,深圳一些供應鏈公司卻實現了200%的增長速度,這些企業除了具備較強的實力外,更在供應鏈服務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012年,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發達國家債務危機以及外需不振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制造企業國外訂單量減少,我國出口面臨嚴峻挑戰,外貿形勢不容樂觀。受此影響,我國的外貿物流市場需求萎縮,服務價格下跌,物流企業經營困難嚴重。從第三季度開始,我國的外貿出口訂單開始緩慢回升,物流業運行趨穩向好,外貿物流企業也開始呈現出平穩增長的發展態勢。
中國外貿物流企業現狀和發展策略
雖然2012年我國外貿物流經營下滑勢頭已經得到初步遏制,但本國外貿物流企業在外貿物流市場缺乏實力和競爭力。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由于外貿物流企業規模較小,制約了我國外貿業的快速發展。按照國際慣例,在對外貿易中,出口貿易是使用CIF條款(賣主指定海運、貨代等物流公司),進口貿易是使用FOB條款 (買主指定海運、貨代等公司)。但由于中國沒有足夠海運運力保障,我國貨主企業不得已接受FOB條款的出口貿易,即買主指定海運及物流公司,以及CIF條款的進口貿易,即賣主指定海運及物流公司。這樣,外資企業和中國企業做交易,無論買賣都由外資指定船運公司,外資企業首先選擇利益共同體的國際海運巨頭。這讓本來就弱勢的中國海運、貨代等企業,陷入被動競爭局面。
二是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制約了中國外貿物流企業的發展。從目前的格局來看,中國物流企業的經營范圍被限制在從工廠到出海港口之間,等于被關在了國門之內,喪失了主動權。如今,我國海運貨代外資占逾80%的份額,有些地區高達90%,航空貨運國際市場被外資占80%以上,無論在遠洋海運,還是航空貨運方面外資均領先。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副會長蔡家祥曾表示:“我國國際貿易物流80%~90%都被外資壟斷,當務之急是貨主從外資‘綁架’中突圍。”中國外貿物流企業大多規模小、管理結構混亂,無法與擁有資本、管理、技術等優勢的跨國物流公司同場競技。
2011年11月28日,《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的正式發布,標志著政府對服務貿易業的規劃和支持力度達到了新的高度。《規劃》明確提出要重點支持30個領域,其中物流板塊占據7大領域,基本覆蓋整個產業,體現國家全面挖掘物流板塊發展前景的決心和信心。隨著企業外包程度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自己的供應鏈物流業務整體外包給專業公司完成,供應鏈物流服務市場保持旺盛的需求勢頭。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許多外貿型物流企業遭受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一些提供供應鏈服務的外貿型物流企業正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并受到越來越多的客戶青睞。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08年11月底的深圳調研,受金融危機影響,當地大部分物流企業的業務都出現下滑,深圳一些供應鏈公司卻實現了200%的增長速度。這些企業除了具備較強的實力外,更在供應鏈服務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這些背景下,我國的外貿型物流企業應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實施以下五個方面戰略,謀求向供應鏈服務轉型。
第一,資源整合戰略。外貿型物流企業通過能力資源整合、信息資源整合和客戶資源整合,集成了多種供應鏈物流服務功能,不僅能夠給客戶提供報關、質檢,還能夠提供其他運輸、倉儲、流通加工等多種物流服務,實現物流功能的縱向集成,并能夠深入供應鏈進出口企業內部,提供全方位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第二,服務創新戰略。外貿型物流企業通過加大供應鏈服務創新,面向客戶需求,提供供應鏈物流金融服務,為供應鏈生產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和倉單質押等增值服務。
第三,風險管理戰略。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強化風險管理尤其是財務風險管理尤為關鍵,通過強化內外風險識別,加強信用風險管理與控制,優化資金回收決策來提高企業管理風險能力。
第四,信息化戰略。信息化戰略是幫助外貿型物流企業實現資源整合、服務創新和風險管理戰略的必不可少的支撐,是實現企業高效管理與運作的必要策略。它包括物流信息電子化、內外信息接口無縫化、物流信息共享化等三個方面。
第五,資本運營戰略。資本運營戰略是指企業利用外部資本市場和金融工具,實施企業的資本運作,促進企業成長的一種戰略。根據企業經營情況,可以包括重組兼并與收購、上市或者非上市融資等幾個方面。
2013年中國外貿物流展望
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從國際看,隨著各國宏觀政策力度加大,歐債危機略有緩和,美國經濟復蘇態勢趨于穩定,市場信心和發展預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經濟發展環境可能有所改善。但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削弱經濟增長潛力,刺激經濟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困難較多,加上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加劇,世界經濟低增長、高風險態勢不會明顯改觀。從國內看,隨著一系列擴內需、穩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并發揮成效,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黨的十八大將進一步激發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有利于繼續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2013年,我國外貿發展趨勢對外貿物流的影響體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一是外貿總量發展趨勢對物流的影響。未來我國外貿總量的增速放緩趨勢明顯,將降低對外貿物流服務的需求強度,在近年來我國外貿物流基礎設施和運行設施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需求的減緩,尤其是基礎性原材料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的外貿物流需求減緩,將對外貿物流從基礎設施到市場運行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二是外貿產品結構變化對物流的影響。在外貿總量增速放緩的基礎上,外貿產品結構將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這一變化,對物流內在結構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外貿產業布局調整對物流的影響。“十二五”期間,我國的外貿服務的布局將出現沿海區域比重略有下降,內陸區域比重略有上升的趨勢。外貿產業區域布局的調整,將對我國外貿物流的組織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將導致外貿物流的服務延伸至內陸區域的比重加大,從而在物流中增加了區域間服務的要求,而這種服務往往是跨運輸方式的多式聯運。因此,對我國外貿物流服務提出了跨區域銜接、多式聯運的組織要求。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外貿型物流企業應采取積極主動對策,加強合作,關注市場變化,尋找新的商機,跟隨客戶的調整隨時調整經營,建立柔性化的組織體系,共同建立新的服務市場。2013年,各級政府和行業協會等有關部門應更加積極地鼓勵和引導物流企業開展服務創新,支持企業面向供應鏈服務的戰略轉型。一是要鼓勵物流企業通過客戶資源整合、能力資源整合和信息資源整合等創新手段,降低物流服務成本,增強應對不確定經濟環境變化的能力。二是要鼓勵外貿型物流企業將服務模式從單一環節向多個環節,從單一領域向多個領域拓展,增強服務的范圍,延伸服務鏈條。三是要鼓勵物流企業積極開展一體化物流服務創新、面向金融的物流創新、面向貿易的物流創新、面向供應鏈上下游的服務創新等多種創新模式,切實增強企業服務水平。四是要通過資金引導、輿論宣傳、經驗展示等方式,推動企業物流與供應鏈服務水平的提高,促進制造企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特別是與“走出去”的制造企業實現全球業務聯動發展。加強對物流創新業務的示范和引導,大力提升中國外貿型物流企業的服務創新能力。(作者單位:天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