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子錢”讓人霧里看花
2013-1-19 10:2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張俊勇
年末歲初,各民營快遞公司暗暗捏了一把汗,感受到了陣陣涼意和不安。以資助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等“無利可圖”的郵政服務為名,國家郵政局和財政部打算向快遞行業征收“份子錢”,作為郵政普遍服務基金的補充部分。用地難、用工難、成本不斷上漲、行業競爭激烈等一系列現實的問題已經讓這個行業掙扎生存。贏利性不高,讓其欲罷不能;市場前景看好,又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期盼。快遞企業能否扛過“份子錢”,自己心里也沒底。如果真如業界猜測的那樣,《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把快遞行業納入基金征收對象,無疑會使眾多快遞公司負重前行。
向快遞行業征收“份子錢”有幾個方面,讓人霧里看花。
按照現行《郵政法》第二條的規定,“郵政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承擔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的義務”。我國地域廣闊、普遍服務郵資低,在一些地區運營成本高;尤其是郵政與電信分離后,可用于交叉補貼的資金來源驟減,導致提供郵政普遍服務業務出現局部虧損,這也是事實。不過,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國家對郵政企業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特殊服務給予補貼”。這也是國家郵政局2012年11月就貫徹《郵政法》實質、發出《關于切實加強國家機關公文寄遞管理的通知》的原因之所在。通知中明確提出“郵政企業以外的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不得寄遞國家機關公文”。既然快遞企業與郵政企業是不同的主體,它是否有必要承擔郵政普遍服務的義務,明眼人一看便知嗎。
實際上,郵政與快遞所服務的群體盡管有重合交叉,但還是有很大不同。郵政普遍服務是一個本來就存在的問題,現代社會要求公民有基本的信息交流權利。過去,由于管理體制方面的原因,提供郵政普遍服務所出現的虧損沒有明朗化。而快遞業務則主要是隨著外貿業務、電子商務等興起的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一種業務,除了企業用戶,還包括網購用戶等等。作為一個新興服務性產業,快遞業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撐。兩者的發展歷程和任務不同,所承擔的義務不可等同劃一。
2009年修訂的《郵政法》開始把快遞業務納入郵政市場監管范圍,并明確和強化了郵政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國家郵政局以此為依據,認定快遞企業也是郵政企業,也有履行提供普遍服務的義務。市場監管如何與企業義務匹配起來,實在讓人糊里糊涂。郵政普遍服務是郵政企業的義務,郵政市場監管是郵政管理部門的職責,快遞企業只要符合《公司法》等相關法規、滿足市場準入條件、依法經營、依法納稅就算盡到了企業的義務。普遍服務對快遞企業而言,屬于社會責任方面的道義義務,不屬于法定義務范疇。
按照2012年10月修訂的《郵政法》第四條修訂的內容,核心內容在于郵政普遍服務,加大地方的責任,擴大地方的權限。第八十六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支持郵政企業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的具體辦法”。本次修改意在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共同把郵政普遍服務做成真正的民生工程,按照“公開、公平、公正以及鼓勵競爭、促進發展的原則”實現郵政市場繁榮發展。根據廣西、云南、寧夏、河北、甘肅、西藏等省、自治區2012年所頒布的郵政條例,各級地方政府均應承擔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的責任。郵政普遍服務是國家基本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的執行力度才是真正推行這一工作的關鍵。
其實細究一下就可以發現,中國郵政集團承擔著郵政普遍服務的專營業務,比起快遞企業來,它與郵政局的淵源關系,大家應該是心知肚明。與郵政局一道起草“份子錢”征收辦法的財政部,則是中國郵政集團的出資人。把快遞企業納入征收范圍的理由大概無外乎這些企業侵蝕了中國郵政在競爭性市場的利潤空間。在競爭性業務上,中國郵政未受到保護,市場份額出現下降,導致贏利下降,難以補貼普遍服務產生的虧損。撇開虧損多少不說、撇開國家補貼多少不說,中國郵政在快遞業務上也是逐年增長。單是2011年中國郵政集團的速遞這塊業務就帶來了9.03億元的利潤。快遞這一市場是在競爭中發展壯大的。2011年快遞業務量、業務收入分別是2007年的3.1和2.2倍,業務收入增速低于業務量增速,說明行業發展的同時,為消費者帶來了益處。在競爭性業務上,對中國郵政出現的市場份額下降進行補償,理由顯然站不住腳。 (石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