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湖北九州通衢地 祖國起立交

2013-1-15 9:28:00 來源:交通運輸部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千年前,北宋詩人李之儀面對山水阻隔,吟唱出流傳千古的詩句。 
  今天,中國中部,一座強勢崛起的“祖國立交橋”,將萬重阻隔化為坦坦通途,連起四面八方。 
  這座“祖國立交橋”的匯聚點,就在神州天元——湖北。 
  攤開全國交通運輸圖,湖北的樞紐地位躍然而出——武廣、鄭武、合武、漢宜等高速鐵路,與大廣、京珠、滬渝等高速公路組成的快速運輸大通道,分別從不同方向穿越,在此形成“米”字交叉。亞洲最大的編組站——武漢北編組站內,全國每年有6.8億噸貨物在這里解體,發往五湖四海; 
  滾滾長江橫穿湖北一路東去,匯入大海,直通五洲。繁忙的武漢新港,30多個項目正同時發力,引領中部直驅海洋; 
  1000多萬人次年吞吐量,76個定期通航點,日均起降392架次航班,武漢天河機場朝著重要門戶機場闊步前行…… 
  這是一張跨越之網。5年間全省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375億元。超過新中國成立后前57年投資的總和,年均增速高達13.99%。 
  這是一張立體之網。從公路到鐵路,從陸地到藍天,從平原到深山,一條條代表著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航道的紅黃藍線條縱橫交錯,成為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鋼筋鐵骨”。 
  這是一張惠民之網:“零轉乘”、無縫銜接的貼心設計,讓百姓出家門、上車門、進城門,出行更方便、更快捷。公路村村通,渡口換新顏,農民群眾行路難、乘車難、過渡難得到根本改觀。 
  這是一張智慧之網。武廣高鐵、滬蓉西高速公路、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崔家營航電樞紐等一大批工程項目創造“中國第一”,填補世界空白。 
  5年間,全省綜合交通網總里程達22萬公里,以鐵路、高速公路為骨架,以國、省干線公路為依托,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多種交通方式協調發展,一個“支撐中部,服務全國”的綜合交通網絡正加速形成。 
  俯瞰荊山楚水,一條條巨龍凌風飛舞。京港澳、大廣、福銀、滬渝、杭瑞等高速國道穿境而過,“四縱四橫一環”高速公路網規模初現;焦柳、京廣、京九、武九、武康二線、滬漢蓉快速客運通道等鐵路線縱橫交錯,“四縱三橫”鐵路構架令湖北鐵路版圖更加豐滿強壯。 
  仰望無垠蒼穹,一架架飛機暢快遨游。到歐美、到日韓、到港澳臺,20多條國際及地區航線架起湖北通向世界的空中橋梁,武漢成為中部地區開通國際和地區航線最多的城市。 
  擊水黃金航道,巨輪百舸爭流。試點啟運港退稅政策、建設港口泊位、完善通江達海航道網絡。全省5批共58個港航項目全面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規模將達到252億元。武漢新港、鄂東組合港、荊州組合港等五大港口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省港口、集裝箱吞吐能力已分別位居長江中上游第二位和第一位。 
  大交通必定有大物流。湖北引進、培育和壯大10家專業化、規模化的現代物流企業;建成武漢新港物流園區、宜昌三峽物流中心、襄陽鄂西北物流基地等10大物流示范基地;“十二五”全省3批共34個物流園區、客運樞紐集中開工,累計總投資規模約127億元;積極推進全省物流標準體系建設,探索建設“交通物聯網”。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豐富多樣的出行方式,為人們的時空暢想提供全新標尺,更深刻地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 
  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走向廣闊精彩的世界。小車免費通行高速公路首個國慶小長假,就涌來500萬臺車輛奔馳在荊楚高速路上,打破春運記錄。 
  一條條高速鐵路相繼通車,一個個高鐵經濟圈競相“繁衍”。在高鐵創造的全新時速中,在當日往返的便利中,人們的工作以及休閑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條條航線連接五洲,更多“湖北造”、“中國造”乘風破浪,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奔向國際市場。 
  一條條跑道拉近和外界的距離,讓世界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地球村”。飛機翱翔天空,人們的足跡無限延伸,踏出中部崛起的全新脈動。 
  聽,那是通暢出行的歡笑,那是奔向幸福的歡歌。祖國的目光與希望,就在這座“大立交”聚焦、升騰。 
   

   
行走大中國 步履更從容
   
——新交通格局中的湖北方位
  早上10時10分,睡足了懶覺的荊州市民鄒同一家人來到高鐵站,坐上10時30分開往武漢的動車,1個小時10分鐘后,他們到達武漢火車站,在與火車站一墻之隔的楊春湖客運換乘中心吃完午餐,乘上直達黃岡大別山天堂寨的旅游直通車。 
  鄒先生原計劃自駕游的,但漢宜鐵路通車,讓他有了新的選擇。這一切,得益于一個代號為“祖國立交橋”的交通建設計劃。 
  交通先行官逆勢大步行 
  建設“祖國立交橋”,這是國家戰略布局的需要。 
  2011年10月14日,交通運輸部主要領導在漢出席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工程治理工作經驗交流會時深情提出,要把武漢建成“祖國的立交橋”,充分發揮湖北地處中部、連南接北、橫貫東西的交通區位優勢,加快建設全國綜合交通運輸和中部崛起的“立交橋”。 
  湖北省委、省政府更是把交通建設比喻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底盤”。省委書記李鴻忠說,公路、鐵路、水路、航空,都要繼續超前發展,當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 
  新的起點,新的使命。高揚建設“祖國立交橋”的理想,2012年,湖北交通建設快馬揚鞭。 
  這一年,漢宜客專、鄭武高鐵陸續通車,為湖北鐵路網絡增添重要的“一橫”、“一豎”;武咸、武黃、武岡、漢孝四條城際鐵路倒排工期,為武漢城市圈加速融合增添無限動力; 
  這一年,大廣南高速、漢鄂高速先后通車,宜巴高速宜昌至興山段年底建成,武漢至深圳、宜昌至張家界高速公路陸續開工,在籌融資極其困難的形勢下,高速公路建設逆勢提速; 
  這一年,天河機場三期航站樓火熱開建,24個物流站場樞紐項目集中開建,武漢新港陽邏三期正式動工,交通綜合體系建設持續發力; 
  這一年,湘鄂贛皖四省簽訂長江中游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示范區,通力合作打通18條省際高速通道斷頭路,加強省際路網規劃銜接,開發省際間不停車收費系統、信息互通共享平臺,合作取得明顯成效…… 
  大通道、大樞紐、大水運、大物流。通達九州的交通主干網,為人們創造了全新的出行時速,激發了人們的出行熱情。2012年中秋國慶8天小長假,湖北高速公路車流量、鐵路發送旅客人數分別達到480萬輛、495萬人次,雙雙超越春運紀錄,創下新高。 
  貨物通天下經濟新引擎 
  每條路,每座機場,每個港口,都已成為牽引地方經濟騰飛的高速引擎。 
  公開報道顯示,在中國目前運營里程最長,連接京津地區和長三角兩個最發達地區的京滬高鐵,其沿線經過的24個站點,正蜂擁開建16座新城。 
  對于武漢而言,武廣、鄭武、合武、漢宜等高鐵的運營,也在快速提升其對各生產要素的吸納力和輻射帶動力。 
  2012年國慶黃金周,高鐵為武漢載來800多萬游客,實現旅游總收入34.56億元,同比增長50.43%。武廣高鐵還為沿海產業向中部轉移架起了一座方便之橋,開通當年便牽動了1000億元的產業轉移。 
  交通格局的改變,意味著武漢和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個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區域,乃至國際上重要城市的時空概念發生轉變。 
  “漢新歐’鐵路國際貨運專線開通后,武漢及湖北便打開了直達歐洲的陸上貨運大通道,引進歐洲機電產品、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工程設備、醫療設備等高附加值產品變得更加便捷,同時提升著武漢市、湖北省對外開放水平,帶動武漢乃至整個華中地區的對外經貿合作。 
  武漢至法國巴黎、新加坡、臺灣、日本等直達航線開通后,高峰期一票難求,寬體機型更為客機“貨運”增添可能。挪威三文魚等來自國外的新鮮農產品,已搭乘法航班機直達武漢市民餐桌。 
  湖北梁子湖、洪湖的逾千只優質螃蟹,也已飛往臺北。 
  每日三趟武漢至廣州、成都的“貨運快線”開通后,武漢鐵路貨運已將約3600噸冰淇淋發送到成都地區。成都人吃到的冰淇淋中超過1/3的貨品來自武漢。 
   

  “五縱三橫”網串聯經濟圈 
  隨著“十二五”交通建設目標逐步實現,從湖北行走全中國,步履更為從容。 
  根據規劃,湖北省將力爭投資5700億元至6000億元,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到2015年,建成以鐵、水、公、空運輸樞紐為節點,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的“五縱三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將湖北打造成真正的“祖國立交橋”。 
  以城市軌道、城際公交、高速公路、城際鐵路為主通道形成的“一小時通勤圈”,將打通武漢到黃石、咸寧、孝感、黃岡等圈內城市的融合之路。 
  以國道、高速公路、鐵路客運專線等通道為載體形成的“二小時都市圈”,將拉近武漢與周邊省份城市的時空距離。 
  以高速公路、干線鐵路、高速鐵路等為載體形成的“四小時經濟圈”,將實現武漢與北京、上海、西安、廣州、深圳等全國重要城市的緊密溝通。 
  未來5年,全省鐵路營運總里程將達4500公里以上,建成以武漢為中心的“六縱四橫”鐵路網,形成武漢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全國主要經濟區域3至4小時快速客運交通圈; 
  未來5年,暢通長江中游,整治漢江航道,貫通江漢運河,初步建成干支連通、通江達海、輻射中部、面向全國的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黃金水道將懷擁更加明媚的春光; 
  未來5年,武漢天河機場作為全國重要的樞紐機場初具雛形,全省航空年吞吐能力達4300萬人次,湖北將飛速奔向世界。 
  把天然稟賦變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構建中國交通和中部崛起的立交橋,湖北正從“九省通衢”闊步邁向“九州通衢”。 
  “零換乘”向我們走來 
  出了火車站,隔壁就是長途汽車站,右拐可以去坐地鐵,左拐可以乘坐公交車,不想跟別人擠一起的可以直接去搭出租車……隨著湖北省第三批客運樞紐建設集中開工,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居民享受到“零換乘”的便利。 
  投資規模刷新紀錄 
  對于武漢市民來說,“零換乘”已不是什么新鮮詞。 
  2009年底。乘客從武漢站下車后,在5分鐘內就能到一墻之隔的楊春湖客運換乘中心,選擇合適的班次到達目的地。統計顯示,換乘中心平均日發班如今已增加到200班,節假日達400班。高峰時期,每天約1萬人左右從這里出行。其中,80%的客源來自武漢站。 
  在宜昌,隨著2011年漢宜客專開通運營,宜昌汽車客運中心站與宜昌東站一道,共同成為宜昌城市交通樞紐中心。公路、鐵路、城市公交、出租車等多種客運方式在此無縫對接、換乘、集聚、轉運。 
  加上日前開工的5個客運樞紐,今年以來,已有17個臨空、臨港、臨鐵綜合客運樞紐項目建設快速推進:荊州郢城綜合客運樞紐被交通運輸部納入全國首批綜合樞紐建設示范項目,襄陽客運東站開工建設,武漢天河機場綜合交通體、漢口客運中心、恩施客運中心、黃石團城山客運樞紐、公安縣潺陵新區客運站、羅田縣大別山客運中心等穩步啟動。 
  截至2012年12月底,全省道路運輸站場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共完成投資31.93億元,為年度目標任務的168.05%,是“十一五”完成投資總額的145.13%,創歷史新高。 
  今年有望再投20億元 
  省交通運輸廳介紹,去年開工的三批物流站場項目建成后,人們既可享受“零換乘”的便利,又可享受貨物無縫銜接的快捷。 
  正在建設的宜昌三峽物流園內,2012年上半年,集蔬菜、水果、干調、水產、凍品、糧油、百貨、日雜等批發交易于一體的農貿城率先開建。建成后,將成為鄂西渝東最大的農貿批發市場,輻射華中區域。 
  目前,全省納入“十二五”規劃的新建、續建、改擴建物流項目100個,已有5個建成、24個開工、56個開始前期工作。宜昌三峽茅坪物流中心、黃石棋盤洲物流園、恩施貨運中心、襄陽汽車產業物流園、孝感錦龍物流園等一批貨運服務型和多式聯運型物流項目建設正加速推進。 
  幾年后,農村居民就能和城市居民一樣,在家門口收發快遞,與全國市場“無縫連接”。 
  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尤習貴說,今年站場物流建設繼續保持20億元的投資規模。專業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物流園區,將使湖北省構建全國物流中心提速,成為撬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支點”。 
  智慧交通,讓出行少些煩惱 
  想去一個地方卻不知必經路段是否堵車,想搭乘公交車卻不知何時能到站,公交部門想調配車輛卻不知各站點有多少人在候車…… 
  今后,這些難題會在一個平臺上得到解決。這個平臺匯聚人們關心的所有交通信息,并和整個路況信息聯網,把乘客、司機及公交調度部門的“眼睛”帶到每輛公交車上和每個站點。 
  這樣的智慧交通,離我們其實并不遙遠。 
  “543路,距離4站;543路,距離2站……”這種能“預測”到站時間的站牌,在武漢街頭已隨處可見。武漢7000余臺公交車已全部實現GPS智能調度,車還沒來,電子站牌就能提前感應,發出預報。 
  武漢公交車的智能應用只是智慧交通體系中的“滄海一粟”。5年間,公眾出行服務電子地圖掛網運行,公交IC卡基本普及,高速公路建成68條不停車收費專用通道,全省4006公里高速公路實現全方位視頻監控,90%的“兩客一危”車輛實現GPS聯網監控……智慧交通建設實現投資年均增長率達8%。 
  看出行,更快捷更方便。拿出手機,打開地圖,紅色代表擁堵,黃色代表緩行,綠色代表暢通。根據顏色,市民可以從容選擇道路一路暢行。打開公眾出行電子地圖,包括道路改造、維護、施工信息預告,突發交通事故、水毀、路障、阻斷、管制、冰雪大霧等信息,都能隨時查到。 
  看監管,更平安更可控。GPS車載終端可將正在行駛中車輛的動態、車廂內的實時情況等,同步傳輸到運輸企業的車輛監控中心,及時發現車輛超速、超載、不按規定線路行駛、疲勞駕駛、違章駕駛等不良行為。 
  看管理,更科學更規范。在武漢北編組站監控中心的屏幕上,每列貨車走到了哪里,每節車廂要發往哪個方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列車進場后走哪股道,如何解體,如何編組,由電腦系統自動分配。 
  這些,僅僅是個開始。隨著綜合交通運輸信息管理平臺的建成,智慧交通,必將引領湖北在富民強省的快車道上,闊步前行。 
   
  相關鏈接 
  湖北:“十二五”后三年普通、高速公路攻堅突破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