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快遞資訊

“雙十一”:快遞狂歡節還是狂歡“劫”?

2013-11-26 11:0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本報記者 隋秀勇
    與電商和消費者對“雙十一”網購狂歡節的期待不同,快遞企業對“雙十一”的心態有些復雜——期許中夾雜著矛盾和忐忑。
    今年的“雙十一”電商促銷大戰,使快遞業務量暴增,如申通、圓通、中通和韻達的“雙十一”當日的訂單處理量均過千億票。僅僅從業務量來看,快遞企業無疑是這場購物狂歡節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某快遞公司北京分公司營運部薛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的一句話,或許道出了眾多快遞企業的心聲:如果不用全力備戰“雙十一”,可能會丟失多年辛苦擴大的市場份額,而保持市場占有率大多是以犧牲服務質量乃至虧損為代價的;反之,將給我們的運營帶來極大的壓力。
訂單 “井噴”
    350.19億元!不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所料,今年“雙十一”當日,淘寶網(含天貓)的支付寶總交易額輕松突破300億元人民幣。與電商交易額增幅步調一致的是快遞企業的訂單。
    消費者們在享受著“雙十一”網購盛宴的同時,各大快遞公司一年一度的快遞“春運”正式拉開了大幕。
    “‘雙十一’前夕,業務量小幅回落之后,11月11日當日,訂單量強勢反彈。”11月21日快遞員小張告訴記者,“平時,每天取派件量大約在200單左右。而從11日開始,每天經手的快件不下300個,而且這還僅僅是取件量。公司還招了一個臨時工,只負責派件。”
    “訂單在‘雙十一’期間集中爆發,基層快遞員的工作強度確實很大。”薛經理告訴記者,“‘雙十一’期間,業務量連續4天超過120萬票,最高峰出現在12日,達到129萬票。在此之前,公司日訂單處理量也就在50萬票左右。”
    與薛經理所在的快遞公司一樣,在電商瘋狂促銷的推動下,全國大多數快遞企業業務量在“雙十一”期間也是扶搖直上。來自阿里巴巴物流數據中心的數字顯示,“雙十一”當天,“三通一達”躋身“千萬級俱樂部”——申通1210萬票、圓通1110萬票、韻達1027萬票、中通1020萬票。
    11月18日,國家郵政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1月11~16日,全國快遞業務總量達3.46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73%。快件單日最高業務量出現在11月13日,為6517萬件,比去年增長85%。
冷暖自知
    面對再創新高的業務量,大多數快遞企業卻沒有太多的興奮。
    薛經理告訴記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業務量飄紅,業務收入的增幅也很明顯。然而,各大快遞公司都很在意的利潤率,這個是衡量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卻大幅跳水。快遞行業還停留在價格競爭階段。在“雙十一”期間,為了搶占市場,部分企業再次降價。有的快遞公司以4元甚至是3元的價格收件。
    盡管快遞企業深諳“價格戰”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短視行為,但是為了保住市場份額,只能通過“降價”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如“雙十一”前夕,順豐推出了一款“電商特惠”產品:月發件量在2000票以上的電商類月結客戶,同城件首重8元,省內件首重9元,省外件首重10~17元。如果以順豐省內12元的價格標準來計算,“電商特惠”的優惠幅度高達30%。現在大多數快遞企業的利潤率在5%以下,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在降價的同時,快遞企業的運營成本卻不斷攀升。薛經理向記者透露,考慮到“雙十一”期間業務量“井噴式”增長,他們在3個月之前就開始籌備。招募員工,招聘一些簽訂短期勞務合同的臨時工,擴大快遞員隊伍的規模;提高快遞員的薪金待遇。目前,“公司快遞員數量比‘雙十一’之前增加了30%左右”。
    記者從申通、圓通等多家快遞公司了解到,為了保障“雙十一”期間快遞的派送效率,避免大面積快遞暴倉情況的發生,快遞公司還從各個工作崗位抽調了一批有一線工作經驗的老員工,從事分揀、掃描、裝車、搬運等環節的工作。
    業務量的增加,原有的運力和倉儲面積已經不能滿足“雙十一”期間的需求,“僅北京地區,公司斥資800多萬元,購置了40多輛江淮星銳汽車;臨時增加了4000多平方米的倉儲面積。而我們原來的倉儲面積也就只有5000多平方米。此外,租車、增加運營線路,也使運營成本大幅增加。”薛經理告訴記者,“僅用工一項,成本就增加了50%~60%。”
    其實,為了迎戰“雙十一”的挑戰,國內許多快遞公司都不惜重金。公開資料顯示,今年“雙十一”前,國內主要快遞企業投資新建、改造分撥中心300余個,新增干線班車2500輛,新增航空日均運力800噸。中國快遞協會秘書長兼常務副會長李惠德此前表示,為備戰“雙十一”,13家主要快遞公司更加注重信息系統、自動化分揀、安檢等設備的優化升級,僅硬件方面的投入每家均在10億元以上,總體破百億元。
    在快遞公司的努力下,今年的“雙十一”期間快件的派送效率明顯提高,沒有出現大面積暴倉的現象。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雙十一”電商集中促銷活動之后的3天,各電商平臺訂單產生的快件約70%已經發運,并陸續進入快遞服務環節,已經完成投遞并簽收的比例為55%。
    “即使如此,仍有不少消費者抱怨快遞公司的派件速度慢。”快遞員小張告訴記者,甚至有的消費者聲稱“要換一家快遞公司”。這也是薛經理頗為擔憂的,“這不僅僅是丟失幾個客戶的問題。如果消費者通過微博、微信‘吐槽’,對公司辛苦多年樹立起的企業品牌和形象,或多或少都會造成負責影響。”
資源浪費?
    快遞企業在軟、硬件方面積極投入,以應對“雙十一”的物流大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快遞業發展。然而,如此規模的業務量只是曇花一現。短暫的電商狂歡節過后,業務量大幅“跳水”,快遞企業為了應對“雙十一”而添置的設施,又該何去何從?是否會導致“英雄無用武之地”尷尬現象的發生?
    薛經理對此持肯定的態度。他解釋說:“從‘雙十一’開始一直到年底,業務量會逐步增加,增加的車輛、倉儲等硬件設施的使用率較高。但是旺季過后,會有一段時間的運力盈余,其中最突出的是車輛閑置問題。閑置的幾個月時間,不僅導致了資源浪費,而且無形中增加了快遞企業的成本。”
    對于薛經理的言論,業界人士魏建國(化名)并不認同。他告訴記者,每年“雙十一”之前,快遞企業會根據往年的經驗,大致預測業務量規模,并以此做好相應的預案。而且快遞企業還可以依據天貓“物流預警雷達”系統,更加科學地調配資源。
    而且,快遞公司用于干線運輸的車輛,大部分是與之有著良好合作關系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車輛,或者是臨時外租的。快遞公司最大的成本,主要來自干線班車的運輸,而班車是外租的,可以根據業務量的不同靈活調控;至于人員方面,則采取雇傭臨時工和社會人員兼職的方式。在“雙十一”期間,活躍一線的快遞公司員工,只有3成左右是正式人員,7成是臨時人員。因此,“雙十一”過后,人員方面也不會有太多的浪費。
呼喚理性
    雖然對于電商促銷是否會造成快遞企業的資源浪費,業界還存在著爭議,但是依靠電商蓬勃發展實現了規模迅速擴大的中國快遞企業,服務能力和水平偏低、同質化競爭,利潤率下滑等頑疾沒有好轉的跡象,我國快遞企業依然沒有撕掉“大而不強”的標簽。難怪有的快遞企業對于飆升的業務量,卻發出“今年算是平穩度過,但如果明年配送量持續增長,快遞公司該準備多少人力物力才夠用?”的感嘆。
    客觀地說,面對比去年同期增長73%的快遞業務總量,今年我國快遞業的表現已經相當給力,這表明快遞企業的服務能力又上了一個臺階。但是,上海市郵政管理局局長曾軍山也提醒快遞企業:“不能再繼續沿著現有的模式走數量擴張的道路,而必須通過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轉型升級和在價值鏈中的爬升。”
    其實,這也是國內許多大型快遞企業近幾年努力的方向,引入職業經理人、股權融資,籌建航空公司或擴大航空公司的合作,等等。然而,受益于電商的繁榮,連續28%業務量超過50%以上的超高速增長,使一些快遞企業疲于應對,無暇顧及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需要快遞企業保持頭腦的清醒,理性面對電商促銷帶來的激增業務量。
    人類在解決了溫飽的問題之后,不能僅僅考慮如何擴大“胃的容量”,還應該思考如何“吃得更加科學和營養”,否則遲早吃出“胃病”。快遞企業亦是如此。國內快遞企業,現在首要考慮的不是如何擴大業務規模問題。因為外資快遞企業對本土快遞企業的沖擊只是時間問題,因為越來越多電商企業正在開放其快遞平臺,因為政府監管愈發嚴格、市場競爭日益規范,這些都要求快遞企業盡快從“量變”走向“質變”。
    對此,魏建國希望快遞企業更多地運用科技包括信息化的手段。在提高自動化、機械化水平的基礎上,有專家指出,面對迅速增長的業務量,在提升訂單處理能力,迎合市場需求的同時,快遞企業還應該建立科學的定價機制,通過淡季打折、旺季漲價的價格桿杠來催生和抑制一部分市場需求。“快遞企業的上游是電商,下游面對消費者。所以,要避免快遞企業的‘賠本賺吆喝’,不僅僅是快遞企業一家的責任。比如,消費者的良好的理性消費習慣,電商不要一味地壓榨快遞企業。”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越國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