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巨大導致快遞野蠻分揀
2013-1-12 10:00:00 來源:中國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中央電視臺將暗訪鏡頭對準了忙碌的快遞企業,從而將快遞行業粗放、野蠻的分揀方式呈現給公眾。其實,“能拋多遠拋多遠”、隨意堆放、踩踏的不規范行為早已成為快遞行業的潛規則,這些亂象也一再被媒體曝光。然而,“隱情”雖已不是隱情,但當混亂、野蠻的快件分揀過程呈獻給公眾時,還是讓人觸目驚心。 除了野蠻的分揀方式外,快遞業還存在許多亂象與潛規則:快件無故丟失、損壞,禁運物品照常接收配送,倒賣快遞單號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粗放野蠻的分揀方式,變賣無著包裹……存在于行業內多年的亂象近期又頻繁被曝光,最初簡單的不規范行為變得越來越復雜。
關于快遞行業的眾多亂象,業內人士也在不斷探究原因,最終,只追求速度的發展方式及監管不到位成為了眾矢之的。
高需求下的野蠻生長
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快遞業務量完成額超越2011年全年業務完成水平,累計同比增幅達52.3%。
簡單的一組數據一方面證明了我國快遞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表明社會快遞需求的旺盛。高需求下,快遞量也在不斷增加,可快遞服務的質量卻并沒有提高,極快的發展速度與落后的服務之間的不對稱最終導致了快遞行業的野蠻生長。
在記者以往的采訪過程中,許多快遞企業的管理者及業內人士都曾提到,2012年對于快遞業來說是一個“旺年”。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給快遞業帶來大量業務,國家對于流通的重視也惠及快遞業。“業務量的確在增加,可服務的質量有時難以跟上。”一家快遞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向記者坦言。
該管理人員介紹,社會快遞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來自網購方面的業務。對于機械化程度較低,全憑人力運作的快遞業來說,大量快件的到來肯定會加重企業的負擔。而現在快遞企業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大家都在拼速度,對于其他方面的服務較為疏忽。業務量越大,企業間的速度競爭就越激烈。
就在只注重速度的高需求下,快遞業一些不規范的亂象日漸顯現。“為何去年下半年關于快遞行業亂象的曝光很多呢?這是因為去年電商企業瘋狂的價格戰給快遞企業帶來大量的業務,為了滿足電商企業與消費者的需求,各家快遞企業都在不斷提高速度,以防爆倉。一味地追求速度肯定會出現其他的問題。”上述快遞企業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業務量太大,企業簡單的分揀、配送工作都已經超負荷,根本沒有精力去提高服務的質量。
國家郵政局公布的一組數據也證實了該管理人員的觀點。2012年11月份快遞投訴飆升,快件投遞與收寄服務問題、快件延誤、快件丟失短少和快件損毀的有效申訴數量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57.1%、96.4%、75.7%和67.6%。
在管理方面,快遞企業更是疏忽。爆倉問題已經壓得快遞企業的管理者喘不過氣來,對于員工的管理更是無暇顧及。韻達快遞北京市場的一位快遞員告訴記者,領導對他們的要求就是要盡快地配送快件,遇到快件物品損壞的情況,不要過多地與消費者糾纏,讓消費者直接找企業投訴處理。“總之,當下的任務就是快速配送。”上述快遞員也很無奈。
快遞需求不斷增長,而當下的快遞資源有限,這時,快遞企業的“主動優勢”便日漸顯現:快件損壞不賠償,讓消費者到指定地點取快件;偷取快遞物品,變賣無著包裹……
粗放的人工操作模式,劇增的業務量,只重速度的管理者,種種現實將快遞業定在了只能滿足社會基本配送需求的階段,而這個階段注定與野蠻同在。
一切根源都在監管
任何一個行業在發展之初都會與粗放相連,但“野蠻”的滋長卻是在粗放的環境中人為所致。
是什么讓快遞企業的管理如此粗放,工作人員如此野蠻?
市場惡意低價競爭,快遞業勞動力價格上升,但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監管不到位。
首先,快遞企業違法的成
本很低。根據《郵政法》第47條規定:對于未保價的郵件丟失、損毀或者內件短少的,按照實際損失賠償,但最高賠償額不超過所收取資費的三倍。普通快件的資費大多在10元左右,按此計算,即使快件丟失,快遞企業也只需賠償幾十元。而對于保價,大多數快遞企業并沒有推廣,甚至刻意避開保價行為。就這樣,快遞企業開始有恃無恐。
隨著快遞業的發展,快遞亂象越來越多,國家監管部門也認識到這些問題,一系列快遞法規相繼出臺。去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我國第一部《快遞服務》系列國家標準,曾被業界寄予厚望。在快遞時限、賠償方案、質量改進、快件安全等方面,快遞國標都提出了較高要求。那么,快遞新國標執行的情況如何呢?
“先驗后簽”與實名制是新國標提出的兩項要求,這兩項要求在快件損壞與丟失及快件安全方面具有很大的約束力。如果消費者在接收快件的時候發現快件損壞,可直接拒簽,這樣責任就要由快遞企業來承擔。正因如此,時至今日,沒有任何一家快遞企業執行該標準。實名制更是虛無縹緲。
眾多媒體不斷曝光這些問題,而快遞企業的“不執行”行為也很明顯,但國家郵政局對此并沒有表態。后來,倒賣單號事件、違禁物品照收不誤被曝光,國家郵政局表示將處罰相關違規企業。如今,野蠻的分揀方式再次被曝光,國家郵政局又表示會對違規企業進行處罰。
倒賣快遞單號的網站上網就可以查到,接收違禁物品的現象隨處可見,野蠻的分揀方式也擺在了眼前,可監管部門卻都看不見。“其實這些行業亂象早已成為行業潛規則,監管部門心里很清楚,他們沒有行動的原因估計也是因為快遞市場不成熟,也能理解企業先做好基礎的配送需求的做法。”上述快遞企業的管理人員表示。
法律法規不在乎多少,僅2012年5月份頒布的快遞新國標,如果能貫徹執行下去,快遞行業的亂象就會好轉,一切的根源就在于監管及法律法規的執行。
快遞行業是一個以人力為主的行業,這無疑讓監管難上加難。目前一些大型的快遞企業也很注重企業的管理,在企業內部可以監控員工的行為,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是個盲區。業內專家表示,快遞企業今后要加大這個過程的監管工作。
縱 深 “野蠻”也會傷害快遞企業自己
快件損壞或丟失,隨意拋踩快件,倒賣快遞單號……人們總是談到這些不軌行為帶給消費者的傷害,快遞企業也總是認為最終受傷的也是消費者。的確,這些行為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但殊不知,消費者在受到傷害的時候就會不再信任企業。沒有消費者的信賴,沒有市場的信任,快遞企業最終會受到更大的傷害。當然,這個傷害還是企業自己造成的。
北京的李小姐經常網購,由于不同的商家會選擇與不同的快遞企業合作,因此李小姐會接觸到不同快遞企業的快遞員。慢慢久了,哪家快遞的服務好,哪家的服務不好,李小姐已摸得清清楚楚。在以后的網購中,李小姐一般都會給商家留言,要求使用她認為服務好的那家快遞,而服務不好的企業就被拒之門外。
如此看來,消費者的利益與快遞企業的利益是緊密相連的。
而目前快遞企業并沒有如此的認識,一旦發生糾紛,快遞公司就用各種辦法百般推諉,而消費者又投訴無門,只能自己承受損失。表面看快遞企業的利益沒有受損,可實際上卻有損于企業的聲譽。在競爭激烈的快遞行業,信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