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單集中銷毀模式興起 補漏仍需健全立法
2013-11-11 10:43:0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個月前,由郵政監管部門牽頭,蘇州申通快遞將過期的180萬余份重達1.98噸的快遞單,交給蘇州市保密局統一銷毀,在全國范圍內開創首例。
幾天前,172萬張重達1.9噸的快遞單在揚州被集中銷毀。江蘇以外,北京、山西、湖北、廣西等省市區也正推廣這一模式。
“集中銷毀已經失效的快遞單據,是目前較為可行的防范信息泄露的方式。主管部門聯合行業公司的這種做法值得肯定,我們也在尋求這樣的合作,這也是在向消費者傳達一種正能量!
有民營快遞公司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不過,快遞單不太可能百分百完整回籠到公司,且在被集中銷毀前,面單信息會否仍被通過拍照攝像等方式泄露?所以僅從快遞公司方面著手解決是肯定不夠的!
消費者可訴快遞公司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王勇向記者證實,如果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通過快遞單號的途徑泄露出去,消費者完全可以向快遞公司提起訴訟,要求賠償。
消費者至少有兩個主體可以控告,一是倒賣快遞單號和個人信息的快遞公司員工!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此外,即使倒賣信息主體是員工,但快遞公司因保管客戶信息不當,管理不嚴而存在連帶責任,也將會被告上法庭。因快遞公司對客戶的個人信息有保密責任,按照合同法,泄密將會被追究責任。
即將于明年3月實施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信息的收集、使用、保密、可能出現的泄露丟失的情況做了比較嚴密的規定。新法規定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于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更不能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并且還應當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和其他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和丟失。如果泄密,經營者將會承擔民事責任。
也就是說,屆時快遞公司將會明確承擔因自己公司員工泄密而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害責任。
公權機關需發起公訴
但即使擁有這些法律武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安全仍舊缺乏保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認為,根本原因在于立法不健全!秱人信息安全保護法》研討多年遲遲未能立法,而現有的法律法規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并不夠。
在王利明看來,個人信息的保護方式呈現多樣性和綜合性,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對其加以保護。如對非法儲存、利用他人個人信息的行為,政府有權進行制止,并采用行政處罰等方式。對于網上所發布的非法發布不良信息或危害公共安全的信息,政府有關部門有權予以刪除。
另外,侵害個人信息也有可能構成大規模侵權。對單個的受害人來說,損害可能是輕微的,但它會形成一種集合性的、針對眾多人的大規模損害。又由于單個的受害人往往勢單力薄,通常不愿意要求加害人承擔責任。對于此種訴訟動力不足的情況,則需要由國家公權力機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去追究侵害人的責任,保護公共利益。
但現實中,由政府公權機關發起的這種訴訟很少見。
協會創信用檔案
中國快遞協會前任副會長達瓦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快遞行業發展異常迅猛,當前從業人員已多達150萬人,且隨著每年快遞業務量50%以上的增幅,龐大的人力隊伍還在擴容,人力培訓沒有辦法實施到位,甚至招工時根本未能挑剔“來者何人”。
也因從業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近年來快遞行業發生多起違法犯罪事件,偷竊客戶交遞的貴重物品、里外串通騙取到付貨款,甚至還發生入室搶劫殺人等惡性事件。
而這樣的員工,即使被上一家快遞公司開除,也很可能混入下一個快遞公司繼續犯法。為規避這種情況,中國快遞協會自去年起建立了快遞行業從業人員信用檔案,將屢有違法亂紀行為的快遞員設立黑名單,快遞公司部分高管可以查閱新招員工是否在黑名單中。
相峰認為,信用檔案可以起到威懾作用,令違背職業素養的從業者付出難以再入行的代價。但達瓦也坦承,信用檔案無法完全解決行業頻發的信用危機,根本之道在于各大快遞企業在迅速擴張的同時,不忘建立起職業經理人和產業工人團隊,以保障該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