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的食品物流系統
2013-11-11 10: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伊藤洋華堂公司在東京圈內的新食品物流系統已經完成,其特征是深入地研究和統籌店內物流以減輕店鋪的作業負擔,到貨的精度達到了49999/50000,在世界上還是很少見到運用這樣高度現代物流系統的案例。
供應鏈的大幅度改革
伊藤洋華堂公司早在很久以前就引入了“窗口批發商制度”,致力于物流的效率化。這一制度是將若干個批發商的業務集中于作為窗口的批發商,以簡化向店鋪配貨體制。但是,得到廣泛應用的這一制度也存在著改善的必要。
1999年10月新的加工食品物流中心投入運營。具體做法是,廢棄三外集散型物流中心,將六所在庫物流中心集中于四所整合物流中心,中心的運營委托給食品批發商和各個公司,除了加工食品之外還有點心和酒類。這樣一來,做到了從窗口批發商到店鋪的物流效率化,大大減少了作業量。新物流系統對店鋪的銷售物流和廠家物流進行了合理化的調整,加強供應鏈管理的意識。
由信息技術支撐的補貨方式
在連鎖店,從采購的商品叫到,再到將商品展示到專場的過程往往負擔較重,洋華堂也不例外。區分一般商品和特賣商品、驗貨、向賣場不同的貨架的碼放等細致的作業需要從入貨口開始就要做一次分揀、二次分揀、驗貨、上貨等工作。新的物流系統將這些中間作業全部活力并進行了改善,實現了商品卸貨后可以向賣場直接上貨,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完全靠的是信息系統。
新補貨方式以貨架為單位,按順序進行,做到效率最大化。首先,對各店鋪的貨架與存放的商品進行調查,將商品與其在貨架上的貨位信息輸入到物流中心的計算機系統中,建立起商品、店鋪、乃至貨位的對應關系,通過計算機系統自動地識別什么商品有多少,應該補充到哪一家店鋪的哪能一個貨位上。完成這樣復雜的區分作業系統誤差只有1/50000,應用如此高精度的物流系統,當然就不需要再進行驗貨作業了。
新物流系統還引入了鮮度維持管理系統,商品的主文件中設定了商品有效期和準許銷售期限,在商品入庫時輸入制造年月,計算機系統就可以自動判斷是否可以入庫。在庫商品嚴格地按照先進先出原則進行作業,每日由作業人員檢驗商品日期,為保證不出現超過準許銷售期限的商品,對將近準許銷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預警的功能,采用雙重保險方式。
川口加工食品共同配送中心
共同配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統是由運營的食品批發商和伊藤洋華堂公司共同開發的,基本的物流操作是一致的。這里只舉出川口加工食品共同配送中心的作業實例。該中心坐落在東京相臨的琦玉縣川口市,為伊藤洋華堂公司在東京都、琦玉縣、壢木縣、茨城縣的51家店鋪供給商品,全年365天運轉,年基本業務處理量約250億日元,中心的運營是由食品批發業大公司菱食公司承擔。中心占地面積2618坪、建筑面積4786坪,保管商品數約4500種,其中加工食品2400種、點心1500種、酒類600種。庫內有與伊藤洋華堂公司交易的16家批發商的商品,采用共同保管方式。
該中心上午進行入庫作業。為了提高作業效率,采用指定時間到貨方式,送貨遲到的時間限制可最大放寬到15分鐘。作業人員使用下載了訂貨數據的手持式電腦終端,對入庫的商品進行掃描確認;然后將商品分別按A、B、C特賣的分類進入保管區或自動倉庫。店鋪接收訂貨截止中午12點,配送作業從下午2點半開始,根據每日的訂貨量不同一般需要進行到晚上20點左右。較近的店鋪在傍晚時分出庫,在晚20點左右送達,較遠的店鋪是在第二天店前的早7點至8點到貨。考慮到噪音等問題,在避免深夜到貨的同時在開店前結束到貨。
維持精度達49999/50000的作業系統
貨物配送采用三種方式。
A類商品和特賣商品采用清單配送方式,用叉車將商品搬送到出庫區域,使用掃描器對出貨進行核對和確認,信息反饋到計算機系統。
B、C類商品的出庫采用手推式配貨臺車的方式。臺車是伊藤洋華堂公司自己設計的式樣,能夠識別貨架的位置,可以自動選擇最短的先進距離。臺車上配置自動數據采集終端。專門用來下載不同店鋪和不同通道劃分的出貨信息。貨物從貨架上取出后,經掃描確認,按品類放入可折疊的貨箱中。配貨完成之后再進行數據上傳,打印出的標簽標貼到貨箱上,之后由自動分揀機進行分揀。自動分揀機的出貨口排列著輪式托盤、包裝箱和貨箱上粘貼有通道編碼的標簽,作業人員在差別的同時放入按通道準備出貨的輪工托盤上,輪式手盤帶有分隔板,可以在一臺輪式托盤上分開旋轉多個通道的商品。
五億日元以上的成本降低效果
過去,在伊藤洋華堂的店鋪,員工8:00上班、11:00補貨還未完成的情況屢見不鮮。新物流系統投入使用后,貨物在10:00之前可完全上架完畢,補貨效率大大提高。
接貨作業的時間從80分鐘大幅度壓縮到20分鐘,而且實現了店鋪的無驗貨作業。縮短的時間用來進行訂貨和接待顧客,使店鋪的顧客服務水平也得到提高。
不僅僅是時間,同個店鋪一年的人員費用能夠節省200-300萬日元,現在東京圈物流中心的配貨店鋪數合計為177個(洋華堂公司117個店鋪、其他60個店鋪),用每一個店鋪節省的300萬日元相乘,計算結果可以減少五億日元的經費。
伊藤洋華堂公司正嘗試在其他地區也采用新加工食品物流系統,其中已經初步確定了北海道、靜崗縣、中京地區的三個地區作為候補,已經決定了委托方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洋華堂公司與日本的外資零售業不同,沒有多余的店鋪庫存,也沒有無效的物流作業。在歐美還見不到這樣的現代物流系統,也可以說企業物流革新的典范。
東大物流管理的做法和啟示
東東大化工集團主導產品生產能力和原材物料用量,近兩年翻了一番,但原材物料及產成品運輸費用、車輛、庫存不僅沒增,反而大幅度下降。這一切得益于四個字---物流管理。 他們在被管理學家稱為“黑色地帶”的采購、倉儲、運輸等非生產環節,創出了不凡業績。
缺口由運輸撕開 思路洞開緣于車輛拍賣。 前身為張店化工廠的東大集團,建廠四十年來,原材物料運輸一直由公司車隊承擔。車隊二十六名員工,十八輛大貨車,附加一個修理廠,運轉費用不菲,效率卻不高。司機上班拖拖拉拉,不想出車就推說車子有毛病;跑一趟上海按說五六天能打個來回,但哪輛車跑一趟都得十七八天,都知道司機借機跑了私活,一趟能賺回臺彩電,但想追究,一句車在路上出了毛病,就堵得你啞口無言。 法子想的不少,成效就是寥寥。公司決定向內部招標拍賣,十八輛車賣了十二輛,收回七十五萬元,十四名司機中標,其余車輛報廢,人員分流。拍賣車輛想承擔公司運輸任務,噸公里運價先是與公司以前平均運價持平;過渡兩個月后降低二分,與市場價持平;緊接著又比市場價降低三分錢。 車成了自己的,每輛車運行里程比拍賣前多出兩倍。半年公司節約運輸費用一百八十四萬元,加上人員工資、運輸規費、車輛維修費一概不用負擔,合計節約費用三百五十四萬元。 拍賣車輛逐漸進入報廢期,公司開始將運輸推向社會,先是面向社會公開競價召標,年節約運費三百九十萬元;然后又對運量相對集中的幾條線路公開招標買斷,噸公里運價由0.44元降到0.2元,前后節支1431萬元。
庫存 信息 采購 東大開始有意識導入物流管理這一全新理念。所謂物流管理,就是為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成本最低化而進行的從起點到終點間的原材料、中間過程庫存、最后產品和相關信息有效流動及儲存的管理。 東大是大型化工企業,使用原材物料多達2萬多種,庫存占用資金5228萬元。具備了運輸環節的優化控制這個前提,企業開始向物流管理的下一個目標---合理庫存挺進。 過去由于運力、運輸效率有限,原料采購需提前一星期;產品到客戶手中需一星期以上。現在運力、運輸效率大為提高,原材料購進最多需提前2天;國內市場送貨一般不超過2天。可以就近采購的物資,堅決保持“零庫存”。對不易采購的,采購計劃批準前必須先經倉庫保管員審核簽字,確認庫里沒有存貨和替代物品。1998年企業庫存比上年降低2/3,減少資金占用1800萬元。今年僅去掉危險品倉庫,讓危險品直接進入生產裝置,就減少資金占用2200萬元。 實現合理庫存,信息有效流動是關鍵。由于能及時掌握國內外市場的大量信息,東大在庫存的控制上始終處于主動地位。1998年二季度,預測到丙烯價格將有大的回落,提前壓縮庫存,等回落到最低點又大量購進,僅此增加效益100多萬元。去年國家加大打私力度,東大分析到國內化工原料市場將有大的波動,加大產品庫存,待價格上揚后集中促銷,一舉增收200萬元。 信息的有效流動,對采購環節優化控制產生了深刻影響。由于眾多原材物料的供求信息、最低價格通過互聯網等渠道,在企業有關部門間實現了快捷采集傳遞,東大建立起供應公司一口采購,技術、財務、審計、設備四部門隨時檢查監督的高效物資采購體系,采購由暗箱操作走向徹底透明。僅1998年采購成本就降低了1910萬元。生產部門提報的采購計劃最遲半天就能得到落實。
提出一個新課題 物流管理在發達國家并不新鮮,日本豐田公司早在70年代就廣泛采用,到90年代初日本制造業已普遍采用。 可惜的是,目前國內大多數企業對這概念還相當陌生。一提降低成本,就知道盯著生產環節。其實隨著生產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這個環節的挖潛空間已日趨有限。以東大為例,主導產品環氧丙烷、聚醚均系引進日本先進技術,全過程計算機控制。僅盯著生產環節降成本,企業顯然無路可走。 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生產越來越趨多品種、小批量,營銷區越來越寬。隨之而來的是,采購成本、倉儲費用在企業全部成本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東大已超80%),但眾多企業忽視的恰恰是這一塊,特別是國有企業,采購、運輸、倉儲不計成本,一概包攬。難怪這一領域被管理學家稱為“黑色地帶”。 東大在向人們展現管理創新無窮潛力的同時,也向國企提出一個強化管理的全新課題,那就是依托社會化、專業化的服務體系,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通病,降低成本,提高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東大的實踐證明,需求產生一切,推行物流管理以前,所在地張店區沒一家專業化的化工儲運企業。但運輸走向社會短短一兩年時間,在企業巨大運量的刺激帶動下,張店及周邊一批專業化工儲運公司迅速崛起(耐人尋味的是,私營企業占了絕大比例),且在激烈的競爭中日漸走向成熟,專業優勢發揮得越來越明顯。最終受益的,還是東大自己。以青島液氯運輸線路的拍賣為例,運回1噸拍賣底價是190元,結果競價競到了90元。盡管明知誰也不會做賠本買賣,但東大還是有點心虛,因為怎么算中標企業都沒有賺頭。后來才知道,中標企業早已對線路路況、坡度、收費進行了詳細考察測算,據此改裝加長了車廂,花錢不多,車輛沒有增加運輸能力卻增加近1倍,這樣一來又有了賺頭。 帳算到這個地步,有幾個“大而全”、“小而全”的“國字號”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