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在我國物流領域的應用
2012-9-8 8:5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戴定一吳志惠晏慶華王丁平
由吳敬璉、馮國經、樊綱、魏杰任學術顧問,由中國物流界資深專家、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顧問丁俊發任主編,并組織國內知名高校、研究部門、知名企業參加編寫,由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2)》。
(上接8月28日A7版)
四、集裝箱智能化未來的動向
展望未來一個時期集裝箱智能化的發展,將會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安全和便利緊密結合
集裝箱智能化的驅動最初來自反恐的要求,但是目前已經在商業領域找到了市場的支持,形成了一部分高端客戶,也形成了支撐的產業鏈,因此將進入一個良性的快速發展階段。
目前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把集裝箱的安全和便利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未來發展的顯著特點之一。世界海關組織(WCO)從集裝箱的安全性與商務便利兩個方面著手啟動了一系列的措施。2005 年6 月,WCO第105/106 次理事會年會通過了《全球貿易安全與便利標準框架》,旨在通過使用電子信息技術、實施集裝箱風險管理,對海關的運作模式進行現代化改革,使全世界海關最終實現統一標準,以保證世界貿易的安全和貨物流通的通暢。截至目前,包括中國海關在內的130 多個成員海關正式表達了實施該標準框架的意向。
(二)中國日益成為各國競相關注的對象
主要發達國家競相與我國簽訂合作協議。海關總署于2006 年9 月與歐盟委員會稅務與海關同盟總司在布魯塞爾簽署了《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聯合共識》,決定在中、歐間開展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試點,針對海運集裝箱運輸安全與貿易便利的需求問題,在對等互利的基礎上交換通關數據信息,安全智能設施自動記錄集裝箱中途事件并報警,雙方海關對經認證的企業及監管結果互認。2010年5月25日,中美雙方也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與美國國土安全部海關與邊境保護局關于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這反映了中國的地位上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集裝箱運輸的信息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三)競爭與合作的焦點在于標準
目前,集裝箱安全智能化的標準競爭已經逐漸展開并日趨激烈。中國海關與歐盟海關目前正在進行“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試點”,歐方對項目涉及的集裝箱安全智能設備的技術標準日益關注,歐盟還與世界海關組織聯合啟動了Integrity和Smart-CM兩個有關智能集裝箱或CSD的標準研究測試項目。某些歐美大企業已明顯表現出通過制定對其有利的國際標準來搶占市場的意向。西方及日、韓等國歷來擅長利用國際標準搞技術壟斷,或在標準中嵌入他們的專利技術,侵占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利益。我國的一些標準正在開始走向世界,引起了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
但是我國在標準問題上尚缺乏戰略部署和統籌安排,例如長期以來關于RFID的EPC標準在國內是否采納,一直沒有定論。標準背后的根本性問題在于,對一些重要的基礎性信息標準,究竟是采用國際標準還是必須要建立自身的標準體系?決定這些選擇的基本依據是什么?對此我們還缺少深入的研究,這種狀況亟待改變,需要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第二節公路運輸網絡的智能化
公路運輸是我國物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09年各種運輸方式中,公路貨運量占總體貨運市場份額的75%以上,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貨物都要經過公路運輸。因此公路運輸市場是我國覆蓋最廣的基礎物流網絡,其集約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關系到我國總體物流水平的提高。
一、我國公路運輸市場現狀及主要問題
我國的運輸市場具有下述特點:
●市場高度分散:供需雙方難以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從需求上看,我國各行業現有生產、加工及銷售高度分散,年運費支出超過100萬元的大貨主僅占3%,小貨主的數量則超過1000萬個。從供應上看,因需求分散的特點決定了供應的分散,國內擁有超過800萬輛營運貨車,分散在300萬個獨立的個體運輸戶中。其中,超過100輛車的運輸公司,占市場份額不足2%(見圖1)。
●交易方式落后:目前國內大約有1000個貨運停車場是主要的公路貨運交易場所,超過100萬個配貨站是主要的交易中介,主要采取面對面的紙面單證和現金交易,熟人關系是主要的信用依托。
●效率低、秩序差:由于信息不暢,每年有400億~500億元的返程運輸營業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據保守估計其間有20億~30億元的信息中介市場發展的空間。市場上低水平價格競爭也造成了市場秩序混亂,超載、偷漏稅、套牌、亂收費等現象嚴重。
●安全體系缺失:物流安全的法規和認證體系尚未建立,存在大量投機現象。
由于上述四個特點,導致我國公路運輸交易成本極高,平均每輛車輛大約有40%的時間在尋找合適的貨主,而一輛重型貨車每空閑1小時的綜合成本就超過了30元。
二、公路運輸市場信息化的發展歷程
公路運輸市場曾經歷過一段無序競爭的歷史,由于資源分散,市場門檻過低,供大于求的格局導致單一的價格競爭十分慘烈,以致出現了普遍的超載超限,甚至還有“套牌”、偷漏稅乃至騙貨的現象也時有所聞。經過近年來的治理和改革,如計重收費、燃油稅改革、取消二級公路收費等措施,開始出現了一些轉機。公路運輸出現了資源整合、改善組織管理和重視科技應用的趨勢。其中借助信息化技術是一個鮮明的特點,從信息網絡整合資源的探索,到普遍形成提供公共服務的數據中心,以至當前出現了支持精細化管理的智能終端,展現了一條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融合并互相適應、互相促進的道路。總的來看,信息化在解決道路運輸市場的四個基本問題方面作用顯著,因此深入研究、總結我國公路運輸信息化的演變歷程,將為物聯網時代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未完待續)(摘自《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2)》)